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认真艾子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②于田舍。有老父③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④,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注释】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②浆:解渴的薄酒。③老父:老年的男子。④达:通达事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执子乞浆于…  相似文献   

2.
1.认真艾子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②于田舍。  相似文献   

3.
相信大家都熟悉这样一则寓言: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想必我们初读这则寓言故事时,都会笑这位执长竿的年轻人的愚蠢。语文教师在教这则寓言时都会教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多开动脑筋,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  相似文献   

4.
截竿入城[1]鲁[2]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3]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4]。俄[5]有老父[6]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难点注解】[1]本篇选自《笑林》。[2]鲁:鲁国,周代诸侯国名。[3]初:起初,开始。[4]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5]俄:一会儿。[6]老父:对老年男人的尊称。【短章新解】这个故事很常见也很容易懂,但是其丰富的寓意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多元的思考、深刻的启示。首先,从整个故事的本意来看,它讽喻的第一对象乃是“见事多矣”的老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老先生给执竿入城的鲁人出的主…  相似文献   

5.
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 “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 “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 “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 “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 “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 “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  相似文献   

6.
道听途说     
1.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爱说空话的毛空。2.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个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下了一百个蛋。3.艾子不信:“不会有这样的事吧?”毛空说:“要不就是两只鸭子下的。”艾子摇摇头:“那也不可能。”4.毛空又改口说:“那大概是三只鸭子下的。”艾子还是不信。道听途说@晓华  相似文献   

7.
“艾子外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艾子到楚国去,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个叫毛孔的人。毛孔告诉艾子:有一只鸭子一次下了一百个蛋。艾子不相信,毛孔改口说,是两只鸭子下的。艾子仍然不相信。毛孔又改口说,那么是三只鸭子下的。就这样,毛孔说一次改一次口,一直把鸭子的数目改到一百只。艾子  相似文献   

8.
张天行 《课外阅读》2009,(18):26-27
齐国有个有钱的人,家财积蓄很多。他的儿子很愚蠢,做老子的又不教育他。一天,艾子对那个有钱人说:“您的孩子虽然长得不坏,可是不明白人情世故,将来怎么能管家呢?”那人生了气,说:“我的孩子很聪敏,哪有不明白人情世故的事呢?”艾子说:“不用考验别的,只要问您的儿子吃的米打哪儿来的,他若是知道,我就承担说瞎话的罪过。”那人就叫了他的儿子来问,他那孩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这个呀,往常每次都是拿布口袋取来的嘛。”  相似文献   

9.
(一)充分利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题目,进行思维训练。教材中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多有涉及各种思维训练的,有些题目实际上就是专为培养思维而设计的。如高一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课后“思考与练习”中就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用下面的材料作比喻,可以从几个角度说明问题,试把这些角度写出来。”鲁有执竿而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遂依而截之。这是一则多角度思维训练的好题。经过学生讨论,得出这样四种角度: (1)做事要多动脑筋,要善于分析、比较。 (2)不要片面孤立看问题。只考虑长竿能入城门,不考虑“据中截而入”的长竿是否保持原有的功用是不行的。 (3)盲从是不能把事情办好的。  相似文献   

10.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陶渊明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无论是他躬耕归隐的生活方式,还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诗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还是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文字,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陶渊明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真”字。正如苏武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蚕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真,是陶渊明做人的风格,也是他作品的灵魂。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了真实的描写和反映。他眼…  相似文献   

11.
闲来随便翻翻,见《艾子杂说》里有这样一则寓言:龙王下令,水族有尾斩。鼋夜闻之,“惧诛而哭”。虾蟆亦哭。鼋异之,问其故。答日:“吾今幸无尾,恐究蝌蚪时事也”。这则寓言,言简意深,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笔作为一名教师,大约是职业的缘故,读后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古文小故事】执竿入城请你像我这样读: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字词解释看这里:鲁:鲁国,古时在山东。  相似文献   

13.
奚延华 《班主任》2004,(2):43-43
闲来随便翻翻,见《艾子杂说》里有这样一则寓言:龙王下令,水族有尾者斩。鼋夜闻之,“惧诛而哭”。虾蟆亦哭。鼋异之,问其故。答曰:“吾今幸无尾,恐究蝌蚪时事也”。这则寓言,言简意赅,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笔者作为一名教师,读后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对于法(或曰法则)有极豁达通朗的看法。他在《姜斋诗话》卷一有话:“非法之法,则破之不尽,终不得法。”而卷二有言:“凡言法者,皆非法也。释氏有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艺文家知此,思过半矣。”看待法本应“无执着”。文无定法,道是有法又无法。法只能“从人心生也。”他在《四书训义》卷二十一再三阐说所谓兴观群怨:“‘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  相似文献   

16.
执子与通子(福建卷)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通子们胸中…  相似文献   

17.
一男孩姓淳于名棼,东庐人氏,年幼丧父。时常见同伴在其父的陪伴下嬉戏,玩闹,好生羡慕。一次他便奔去问母亲:“母亲,别人都有父亲而我为什么没有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面对这一问题,母亲只是哭而不答。他暗自寻思:“母亲这是咋了,难道我真  相似文献   

18.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对该章的理解最大的争议莫过于“自牖执其手”一句。历来的注释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笔者试作粗浅的归纳与考证。一、孔子不敢当说此说影响最大,也为不少注释者所采用。它源自朱熹。他在《论语章句集注》中说:“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有疾,先儒以为癞也。牖,南牖也。礼,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而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朱熹在《四书或问》…  相似文献   

19.
“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若耽此而忘一切,则予之所为膻芗山庄者,是设陷井,而予为得罪祖宗之人矣。此意蓄之久而不忍言。今老矣,终不可不言,故书之。既以自戒,仍儆告我后人。若后人而忘于此言,则与国休戚相关之大臣、以及骨鲠忠直之言官,执予此言以谏之可也。设谏而不从或且罪之者,则是天不祐我国家,朕亦无如之何也已矣。” 这是乾隆《御制避暑山庄后序》的话,他以深沉的语言,表现了蓄之已久的思虑,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清朝江山的守成问题。他希望“后世子孙当尊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嘱咐大臣、言官,若后人贪图安乐则“执予此言以谏之”。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希望自己的子孙也能文武兼备,永远是大清帝国的统治者。然而清朝的后世子孙,并不是他理想中的人。自乾隆之子嘉庆以后,“巡幸塞外,鲜有其人”,“习武木兰”更成空话。而且“八旗子弟”竟成了骄奢淫逸、腐败无能的代名  相似文献   

20.
执着·理想     
广阔无垠的沙之荒漠, 四面尽是黄沙, 不辨东西。 烈日尽情挥洒他的光热, 炙烤着大地, 妄图毁灭一切生灵。 惟有他, 独自穿行, 执着向前,未曾停息。 无边无际的冰之荒原。 周围白雪皑皑, 不辨南北。 寒风尽情传播他的冷酷, 冰冻了大地, 妄想封冻世界万物。 只有他, 独自走过, 执着向前,未曾停息。 他穿过了沙漠, 越过了冰原。 为了理想, 执着地追求着·一执着·理想@吕祥熠$四川省彭州中学丹桂文学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