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体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讲”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在于讲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创新必须从深入备课开始。“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疑”是思维的起点,是深入学习的起步。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灵活渗透学法指导 ,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读、讲、议、练'四环节教学模式在体现`学法指导'上有突出优势.`四环节'中 ,`读、议、练'是以学生为`主角'的学习环节.`读' ,特指学生课前粗读、课后精读;`议' ,是渗透于细读中的思维智力活动 ;`练' ,包括`口说、笔记、记忆、运用'能力的训练.而`讲' ,是指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 ,社会信息的输入 ,对学生的评价等.可见 ,此模式自始至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要求教师重视`学法'的指导.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即围绕`读、记、用'加强了学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过`读'关 书读百…  相似文献   

3.
刘念 《今日教育》2010,(5):57-57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提问,但究竟怎么问,问什么,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思维,是对学习活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参与,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增强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法及重难点安排,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质疑呢?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 ,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的“讲”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想”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去“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 ,是深入学习的起步 ,思维则是释疑的手段 ,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教学中要思前顾后 ,系统地设置疑问。我概括教材内容 ,把教材分为三种情况 :一般内容的、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难度大的。备课时 ,因材设疑。对一般内容的教材…  相似文献   

5.
远程开放教育`导学'环节初探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远程开放教育要求变`教'为`导',传统的`教学'应该转变为`导学'.本文认为,狭义的`导学'应该包括四个环节: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与课程环节,包括开放教育介绍、进行专业介绍和课程开设与课程介绍;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环节,包括媒体介绍、可供选择的方案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包括学习进度安排、课程总体内容介绍、学习方法建议、拟出作业题、了解课程学习情况、课程内容辅导和检查批改作业等,这是导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组织检查社会调查与实习环节.  相似文献   

6.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 ,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学贵生疑 ,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有问 ,有问才有悟 ,有悟才有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求异思维 ,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学生摄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取更多的知识。通过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我逐步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疑一问一议一论”一、找疑点,启迪思维的灵活性。“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  相似文献   

8.
<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有思考,才能解决疑难问题。要使学生“有疑”,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问”的艺术。每堂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自读中所”惑”之处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恰当的自己活动的机会。问题提的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致,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9.
一、指导问读理解,培养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两个要点.其一是鼓励学生有疑.鼓励可分三步.第一步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指导学生作充分的预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努力发现疑点,并大胆地提出来.对这些疑问,无论是大是小是深是浅,教师都要予以重视,不因疑太浅而不屑一顾,也不因疑离奇古怪而否定.……  相似文献   

10.
有的教师把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统统称为优秀生,把成绩不好的统统视为差生,这有不妥之处.这种`好'与`差',只是学生的一个侧面,不能以偏概全.综合分析学生素质的差距,发展较差的学生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学习习惯较差; (2)文化素质较差; (3)思想道德较差; (4)身体素质较差; (5)心理素质较差; (6)行为习惯或文明程度较差.当然,有的兼有两方面以上的弱点.帮助他们转变要`对症下药'. 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复习,上课精力分散,作业马虎照抄,这也是导致文化素质差的主要根源.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制订学习常规严格要求他们,…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贵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求异思维,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该如何培养呢?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我从教室门口经过,恰好听见有个学生轻声喊我的名字.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可是有关教师人格尊严的问题.当时,我的思维迅速运转起来,思忖着该如何应对? 我立即转过身问:`谁喊我,有什么事?'出乎这个学生的意料,他的喊声被我听见,而且我又追问事由,故学生们个个吓得不敢做声.过了一会儿,大家纷纷推说不是自己喊的.好久,才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站出来说:`老师,我错了,是我喊的.'看到学生如临大敌的样子,我不仅没批评他们,反而笑着说:`错什么,难道我不叫王大智了?在家里是父母直呼我名,哥哥直呼我名,妻子直呼我名.'学生们听了放松地笑了.我…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有疑".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的问题,都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但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分量较多,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善教者必善问,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必然是善于设疑、提问的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学会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设疑导学艺术.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定要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因此,笔者就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艺术,发表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能否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也即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于涛 《学周刊C版》2019,(20):72-72
学贵有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善问,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也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指导学生高质量发问,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质疑发问。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的问题教学模式呼唤适应新时代而产生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新"问题教学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是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大环境中去探索如何更好地去"问",以下是我对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几年实践,得出一些浅薄的见解,和大家共同探讨探讨。一、设问引疑,激发学习兴趣"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  相似文献   

17.
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 ,恰当的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教学实践证明设疑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 ,为问而问 ,信口开河地随意设问 ,都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那么如何把握设疑的时机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处设疑 .1 于无疑处设疑数学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 ,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 ,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 ,激发疑问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 ,教材上有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 :空间四边形 ABCD中 ,E、F分别是 AB、AD的中点(如图 1 ) ,求证 :EF∥平面 …  相似文献   

18.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问","学"贵在问.教师要善于设"障"立"疑",创设学生有问题可想、有障碍要越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常规实验中求异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有思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自主地学习.学生质疑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质疑是获得新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如何培养聋生质疑的能力呢?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喜欢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聋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乐于质疑,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自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学的一种学习方法。初中历史教师立足于"先学后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分以下三个步骤:明确方法,教师教读培养学生自学力;善疑巧问,教师引读树立思维独立性;勇于探究,学生自读培养思考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