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政府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支持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通过的有关决议,支持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有关军事行动应针对恐怖主义的具体目标,避免伤及无辜平民。我们希望和平能尽早得到恢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9.11”事件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恐怖主义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凸显出来。尤其是关国的9·11事件发生以后,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共同行动。在反恐怖主义的活动中,网络恐怖主义作为恐怖主义的一个主要内容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网络恐怖主义与传统恐怖主义有着不同的特点及巨大的危害性,国际社会应采取相应措施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  相似文献   

3.
恐怖主义由来已久,给人类带来许多痛苦和灾难。随着时代的发展,恐怖主义也在发生着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和危害性。“9.11事件以后,当代恐怖主义的新特点又表现出更多与以往恐怖主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打击恐怖主义,我们将对当代恐怖主义的类型、特性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有关制止国际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及其发展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更加复杂多变,而且愈演愈烈,给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危害,引起国际社会严重关切。旨在打击和防范国际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在斗争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成为国际法的一个新领域。在"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后呈现出新的动态,国际社会形成了更大程度的共识,出现了空前的国际合作。但借反恐为名以武力威胁或者使用武力趋向扩大化,甚至合法化。我国应坚持正确的反恐立场并采取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际恐怖主义是一种严重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罪行。国际社会应统一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认识 ,加强反恐怖国际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必须遵循《联合国宪章》及其它国际法准则。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怖行动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均采取各种办法来预防和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其中法律手段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办法之一."9·11"事件以来日本颁布了不少反恐怖法案,我们在肯定它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些法案背后隐藏的更大威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自9·11事件的反恐怖主义立法,解析其违宪性和军事扩张危险性,这一方面能使作为日本周边国家的中国人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制定反恐怖立法提供更加客观的可借鉴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与国际反恐怖主义途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瑾 《教学与研究》2001,(11):55-57
今年 9月 11日 ,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袭击了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举世震惊。世界各国纷纷谴责这一惨无人道的恐怖主义行径 ,支持打击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那么 ,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最终消除恐怖主义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9·1 1”后美国的反恐怖措施这次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 ,利用民用航空飞机作为攻击主体 ,选择美国财富的象征“世界贸易大厦”和美国权力的象征“五角大楼”为目标 ,大量地杀伤平民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眼皮底下…  相似文献   

8.
恐怖主义犯罪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如何打击恐怖主义犯罪,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但在全球范围内人们依然能够感觉到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从犯罪学角度出发,以菲利的犯罪原因三元论为理论基础解读恐怖主义犯罪,并对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及其成因加以分析,希望能对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突”问题不断升级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随着全球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呼声的高涨,“东突”问题突显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章初步分析了“东突”问题逐步升级的原因并提出遏制、打击“东突”的对策和建议。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浪潮。大国因素,境内外“台独”、“藏独”势力的活动及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东突”分子的气焰。打击“东突”首先必须立足于国内,其次要讲究策略,同时要联合国际“反恐”力量。  相似文献   

10.
恐怖主义犯罪是危害人类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公害之一,正确的认识恐怖主义以及恐怖主义犯罪,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打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战略意义。文章拟从刑事法学与犯罪学的角度界定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性的防控对策,以期对我国防范与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司法理论和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