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影响北川各民族的族际通婚,通过对北川羌、汉、藏等3个民族间通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北川羌族自治县族际通婚呈良好发展态势,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融洽的;地缘网络虽是影响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但汉族中却表现不明显;教育水平对族际通婚有着相当重要影响;家庭背景、职业收入等因素就族际通婚也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力相对较弱,远不如个人情感等因素突出。  相似文献   

2.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3.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民族文化极具魅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彝族人民的生活从过去的封闭不断的走向开放,族际通婚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通婚后彝族音乐可能会被不断的汉化、遗忘。面对如今高速发展的文化,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增强文化的主体性,保护传统音乐的精髓,让其在多元音乐文化中保持民族性、独特性,在族际通婚、多元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更好地将自己的音乐通过教育传承下去。本文将针对凉山彝族族际通婚里的彝汉通婚这种情况,来探讨其可能出现的音乐文化断代或是丢失等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传统音乐不应该被遗忘,反而应该更加坚守其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婚俗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姚安县马游彝族的婚俗自民国以来至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族内婚俗和“超哩若麦哩卓”两种婚俗演变为现在彝汉趋同的现代婚俗,并日趋简化而具有现代气息。婚俗的变化,主要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彝族婚俗变化的直接表现是普遍的彝汉通婚,其既是彝汉民族融合的起点,也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也将是民族融合的终点。  相似文献   

6.
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主要由壮、汉、瑶和极少数的毛南族构成。壮、汉、瑶三个民族间的关系特点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的他族观上,如其他民族称汉族为"大汉族",瑶族被壮、汉族认为是"不讲究卫生、无生育计划"的民族,这种看法曾一度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此外,还表现在有限的族际通婚及瑶族与壮、汉族的融合等方面。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后,随着瑶族地位的提高,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民族关系越来越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7.
族际通婚是最能直接反映两个民族之间交往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屯堡人基本上是族群内婚。从1980年开始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出现联姻的现象并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通婚总量并不高。本文通过分析社区、族群特征及个人特征对族际通婚的影响,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是保持着良性的互动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族际通婚态度的转变等因素是1980年以来族际通婚比率上升的原因;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边界、历史遗留的族群偏见及族群分层现象的存在是制约族际通婚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5,(6):44-49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联姻,是民族学研究领域尚待深入展开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裕固族族际通婚的文献记载和田野考察,梳理了历史上裕固族与外族通婚的演变历程,重点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族际通婚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9.
族际通婚对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笔者在疆、川、黔三地族际通婚调查情况表明我国部分地区族际通婚仍严重淤滞,其国家层面的归因是,族际通婚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的缺位。模糊的国家政治向度导致对族际通婚的认识偏差和行为失范,族际通婚行为人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为此,国家应改变在族际通婚问题上的消极应对态度,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族际通婚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四川省甘洛县彝汉关系受到军阀的影响,一直处于时好时坏的不稳定状态,但经民主改革到当下,当地彝汉关系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和谐友好的局面。通过对四川省甘洛县前进乡基坭村为例进行田野调查,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当地彝汉和谐关系的形成和现状,认为当地民族关系和谐友好,是因为彝汉村民具有深厚的友好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离不开的良好局面,且语言互通,相互普遍通婚,相互尊重差异和包容差异,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友好的典型村落。  相似文献   

11.
族际通婚是现代社会多民族国家产生的重要现象,对地域性族际通婚的研究可以揭示当地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和族际心理等重要内容。以阿拉善左旗三年的族际通婚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族际通婚者个体特点及其社会特点,对完善我国婚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族际通婚现象渐多.未婚青年的婚姻观念对本民族的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对未婚青年这一群体的调查发现,汉回两族未婚青年对通婚观念有很大转变,但依然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和本族族人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族群文化整合是族群交流互动的必然结果.在多族群杂居的南岭民族走廊中部,族群文化通过经济交往、文化互动、族际通婚的路径以及自然和人为两种方式实现整合.我们重点分析了作为文化整合路径直接表现场所的圩市、学校教育、戏台、寺庙、族际通婚的情况.认为经济交往、文化互动是族群文化整合的基本路径,族群通婚既是文化深层次整合的路径,又是文化深层次整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湘西苗族族内婚逐渐扩展为族际通婚,与之伴随的"恋爱节"、"媒人"以及婚礼仪式等婚恋习俗也发生了变化。这不仅有社会变迁、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而且族群内部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互动等因素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女性学与民族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这使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研究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运用少数民族女性学的视角,探究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族际通婚的成因。在人神共居的贡山,居住着傈僳族、怒族、藏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族群通婚很普遍。族际通婚现象的女性学研究至今仍然鲜有涉足,作为一个多族群长期混居的边疆民族地区,贡山族际通婚圈的成因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经济、文化的,也有各族群价值取向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本文主要记述分析了青海省南门峡地区在通婚圈扩大和族际通婚这一历史沿革中亲属称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没有一个民族不是借助外来民族文化丰富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前进的。族内交往与族际的整合涵盖了民族交往的全部领域,而民族交往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因此,考察民族交往(特别是族际交往)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世界历史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8.
简论历史上族际关系对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代的56个民族历史上大都是在与其他民族频繁的族际交往中进步和发展的,族际关系对蒙古族教育影响就十分深刻,古代的畏兀尔人,以及汉、藏、满等族,对蒙古族教育基础的奠定、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完善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极为明显,当然,这也与蒙古族文化所具有的极大开放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愈来愈频繁,各民族经济利益上的共同性日益增多,各民族杂居的特点更为突出,彼此间的了解也大大增强。该地区各民族间经济生活的相互渗透、独特的居住结构、族际通婚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实施,促进了本地区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代的56个民族历史上大都是在与其他民族频繁的族际交往中进步和发展的,族际关系对蒙古族教育影响就十分深刻,古代的畏兀尔人,以及汉、藏、满等族,对蒙古族教育基础的奠定、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完善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极为明显,当然,这也与蒙古族文化所具有的极大开放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