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当中的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暴力性、社会破坏性等特点颇受社会关注,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正变得日益复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眼下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正确把握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成因,有利于社会正确认识农村的暴力型群体性事件,有利于地方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农村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及时找出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中矛盾的根源所在,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农村暴力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
蕾晓松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76-78,92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一些特定或不特定的群体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规模性的集聚,其间多会发生语言或肢体上的冲突,对社会正常秩序和稳定造成诸多影响的群体性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3.
伴随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增,各类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建设的突出问题。而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的缺失,是导致大规模矛盾冲突并走向极端从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而社会的媒介化框架又将其演化成媒介化事件,故作为权威和主流的传统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认知的偏差化,以及传统媒体的“不当介入”催生政府信任危机并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由此,本研究拟通过倡导树立传统媒体公共传播理念,扩展深化群体性事件中传媒的功能,以期能够实现底层群体政府信任的再造。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抗程度也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群体性冲突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透析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调解、处理好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性质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较为频繁,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文章运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分析了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和性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时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者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从潜层走向表层,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文章拟从科塞社会冲突理论出发,阐述社会冲突的功能等一系列观点,试图通过社会冲突理论来重新认识群体性事件,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达到正确地认识群体性事件,并且找出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校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新形势下高校和主管部门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利用社会管理创新,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动员基层群众力量,缓解基层矛盾,维护高校稳定,对于构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群体心理是社会状态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重要媒介,分析群体性事件必须了解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公正受挫心理加剧、信任感缺失、焦虑感萌发、维权意识觉醒与崇尚武力维权方式的矛盾心理。在从众心理、群体认可心理、情绪传染心理以及法不责众,心理机制下,激发为群体性事件。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有助于寻求到有效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充分体现出社会控制机制的运行状态.当前,群体性事件日益突出,已成为危害当地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一大因素.本文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处置对策作了初浅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深入,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破坏性也显著上升,呈现出了一种向非现实冲突转向的特点,通过冲突释放敌对、不满的情绪成为了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目的,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对群体性事件的非现实冲突转向进行研究,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社会背景因素上找出这种转向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降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破坏程度,维持社会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较多,引发了不少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数量递增性、参与主体广泛性、行为目的性和较为激烈性、组织严密性、矛盾复杂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该从政府、社会、群众这三方面入手,采用政府转变职能、改善民生、加强监督等合理有效的办法解决。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公众参与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参与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环境信息公开不到位,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作用未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等。在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规模日益扩大,矛盾愈演愈烈的境况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聚集在一起的群众是"乌合之众",群众对于历史是被动的,是受众。而卡尔.马克思则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大众经过长期努力创造的,并且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作用,二者涉及到了一个共同问题———群体性事件。群体事件中存在严重的盲从现象且涉及多种社会矛盾,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关注群众心理,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体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与农民利益冲突的原因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群体利益冲突的视角,探讨了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与农民群体利益冲突的原因,并提出化解两者冲突的对策建议。要调和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体利益的矛盾冲突,必须从政策法律上保护农民利益、从制度上减轻基层政府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负,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以及加强对基层政府行为的监察力度。只有这样,基层政府和农民利益才能形成一个大体均衡、和谐发展、共同受益的局面,从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有助于解释宏观视角不能够完全解释的现象,或者关注这些宏观视角没有考虑过的维度,因而弥补了这些宏观视角在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不足与缺陷。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过程与现象以及错误知觉与认知偏差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释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逻辑从而为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治理奠定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包括主体呈现多元化、诱因存在复杂性、群体性事件突发性增强、暴力对抗性增强等,这些新特点加大了治理难度,也使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的新特点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应对危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敏锐的预判能力、快捷的反应能力、科学的决策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高超的媒体应对能力等等。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形势下,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深刻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现有化解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其实效性较差。随着群体性事件法律化解机制方面的研究日益完善和依法治校进程的推进,将法治路径引入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也必将取得实效。高校应转变管理观念和模式,以学生为本,确立通畅的校生协商机制,重视学生的利益表达,完善校内申诉等学生权利救济途径,有效化解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带有明显社会转型和经济危机双重影响的特征。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利益分配失衡是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基层政府职能转变迟缓是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原因;基层政府信任危机、权威弱化是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国际经济危机引发的新型失业及社会治安等问题,增大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可能性。基层政府预防、化解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性策略是:转变和优化自身职能、完善并落实对其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政策执行力、以健全的信用制度来树立自身权威。同时为了有效地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应突出强调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秩序、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群体性事件出现及发生频率的增加反映出我国已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这些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出于某些原因,采取公开集体抗争的形式来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现象,揭示其本质,分析其成因,尝试提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框架下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