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耀松 《江苏教育》2014,(18):29-30
<正>一、问题的提出此次活动前,在探讨《长亭送别》怎么上时,大家见解各异,有人认为戏剧板块选取《长亭送别》是很有深意的。首先是剧情美,情节生动;其次是人物美,张生与崔莺莺才子佳人,天作之合;还有语言美,唱词工整生动,情景交融,不一而足。由于每个人的喜好、观点、经验不同,在赏析《长亭送别》时的视角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同,如:李娜老师认为,《长亭送别》是一出关于爱情、关  相似文献   

2.
李莉 《阅读与鉴赏》2007,(12):79-79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精彩一折,历来作为经典篇目选人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对《长亭送别》中莺莺、红娘来到长亭拜见老夫人的舞台提示内容“做到见夫人科”做了如下注释:做到做表示达到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三径 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的句子 ,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剑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长亭 驿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 ,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 ,后揭竿起义于大…  相似文献   

4.
方华 《现代语文》2014,(4):38-39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发展至《长亭送别》一折时,高潮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残阳余晖,就全篇而言,是一个低谷。因为该折写的是张生即将赴京赶考,崔家相送于长亭。此时,作者表现的不再是崔莺莺、张生为争取爱情所进行的勇敢抗争,不再是红娘为玉成良缘而与老夫人的口枪舌战,而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精心刻画。因此,分析《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重在分析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5.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长亭送别》的意象美,美则如斯:1.经典性。当代社会推崇时尚,酷爱流行,但流行时尚的东西易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传统经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寻味,永开不败。美丽多情的崔莺莺不得不屈从于顽固的老母亲,于郊外长亭送别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厢记》里《长亭送别》这折戏。其实《长亭送别》这折戏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崔莺莺一家在长亭与进京赶考的张生饯别,没多少要讨论的,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集中精力赏析这折戏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唱词。大家知道,书页上凡是字稍大一些、前面有方括号括着曲牌名的都是崔莺莺唱的曲词。  相似文献   

7.
<正>王实甫的杂剧《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在作品中,将对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艺术触角伸展到"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点上的人物心灵深处,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崔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说"长亭送别"这一折展示了人物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主要体现在崔莺莺送别张生时所展现出来的三个层面之上:其一,对张生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将息的忧虑;其二,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  相似文献   

8.
卞建国 《课外阅读》2011,(11):312-312
笔者于近日聆听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师把《长亭送别》的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在课堂上分别表演了经过改编的现代版《长亭送别》和古代版《长亭送别》。应该说,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课,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然而这堂课却在结尾留下了不足。教师在学生表演完之后作了简单的分析。最后布置了一项作业:课后自己查工具书疏通文字,并且背诵课文的若干语段。  相似文献   

9.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作品之一。 《西厢记》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绩,我认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剧中写景、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语言清丽优雅、华美悦目、准确鲜明、生动后泼。读着它,你不能不为那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所感动,不能不为琅琅上口富有音韵节奏美的曲文所画出的景物所陶醉。《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色在《长亭送别》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脱化前人诗词 妙用典故传说 在《长亭送别》中 作者五处脱化前人古典诗  相似文献   

10.
万磊 《双语学习》2007,(10M):194-19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剧目。“长亭送别”一折通过途中送别、长亭饯别、临别嘱托、惜别目送四幅场景,表现幽深绵长的惜别之情,泌人心脾、动人情肠,体现出高超的抒情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急急忙忙地讲课、做练习、讲练习.课时压缩得很紧,两节课后再赶另一篇课文。以某教师上《长亭送别》为例.知识整理40分钟,做练习30分钟.只有一节多点的课是真正来学这篇文章的。为什么不能把三堂课完完整整交给《长亭送别》.看看戏曲.听听京剧、昆曲、黄梅戏的不同唱腔,补充点梅兰芳.余秋雨,马兰、甚至李玉刚7而赏读完《长亭送别》之后,”西厢”之旅才刚刚开始啊!金圣叹的点评、林语堂的赞叹、李存葆对《西厢记》的现代解读……一切的一切多么美好.多么深沉。可是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了许多文学作品.记得的很少.熟悉的很少,更遑论热爱了。  相似文献   

13.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最精彩的华章,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它的美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感美《长亭送别》主要写莺莺送别张生赴京赶考的情景。围绕"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目送"几个情节,描绘了莺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家闺秀美丽而忧伤的情感。莺莺的情感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乘车赴长亭的路上,每一个打着深秋烙印的景物:碧云,黄花,西风,枫林,寒烟,衰草……都是勾起这位多情少女离愁别恨的触发点。她的心就像大地被清冷的季节笼罩着一般,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到了长亭,要饮酒饯别,千般缠绵依恋,万种无可奈何,满桌酒菜都被离别湮没了味道,这也许是天  相似文献   

14.
<正>《西厢记》中,当崔莺莺、张生这两位自由恋爱的"明星"被封建保守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严防死守之时,红娘就是促使这场自由恋爱圆满胜利的重要推手、不可小觑的配角。本文拟以《长亭送别》为例,探析红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微妙作用,并探求其在小说、戏剧教学方面的启示。《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节  相似文献   

15.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长亭送别》备课教学。  相似文献   

17.
王喜 《学语文》2014,(4):24-25
很多年前初读《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中并无悲意,反倒有几分可喜的地方。碧云高空挂,黄花满地金。步履在缤纷的落英之上,崔莺莺送张珙去赶考,而此番进京是为拿一张极易得的婚姻许可证,送走张珙不就意味着崔张二人距婚姻殿堂更近一步!就此而言,长亭送别不应是悲苦之事,而应有喜乐之情才算合理。后来重读再读三读,才不由地悲从中来。  相似文献   

18.
王江平 《文教资料》2007,(28):11-12
本文从艺术手法方面论述《长亭送别》的离愁别恨。  相似文献   

19.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又名《暮秋离怀》。剧中以秋天萧瑟之景衬离人伤感之情,被誉为曲中绝调。但是这一折里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口占一绝”却与送别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首诗出现在【四边静】曲牌后的一段念白中——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动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忠于爱情的象征。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长亭送别》这一折戏,教参上有如下的介绍与评价:《长亭送别》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何以如此对待功名利禄?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足华丽了,莺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