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少奇的政权建设思想是其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建立民主政权的重要性,并对这种政权的性质和任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强调政权的民主政治改造和党的领导,这些都为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权建设,在贯彻"三三制"原则的基础上,又具有自身的历史特点和地域特色。一方面,边区政权建设在面临日伪疯狂"扫荡",中心区暂时沦为游击区时,因地制宜地转换政权建设方式,采用培植"两面派"政权的方式坚持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另一方面,为动员群众参加抗战,边区政府强调对村政权的改造,尽力将村政权改造成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建设"民主的模范区"为指导,推动各根据地进行了全方位的政权建设,在局部地区率先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始终抱持抗战与民主不可分的政治理念,积极推进全国的政治民主化,并逐渐成为全国政治民主化的领导者和决定性力量.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创立了崭新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把政权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在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武汉国民政府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向现代国家形态转型的过渡政权,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孙中山的民主政权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型民主政权。它强调党权,反对独裁,实行委员制,支持和发展工农运动,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它的建立是对传统的独裁政权与军阀政权的否定,在中国的民主政权建设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以特别的视角、精辟的论断及切身践行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三三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度”。他致力于抗日政权民主化的早期实践,在“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坚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并从多层面积极推介宣传“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执政效能广为传扬。周恩来“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团结抗日力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战初期 ,中共武装在开创敌后根据地以后 ,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中心环节。华北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了政权建设 ,这种政权是真正坚持抗战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廉洁高效的政权 ,为其他地区抗日根据地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政权组织形式。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虽然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抗日战争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后来党领导的政权建设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民民主的政权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启示。 一、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但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革命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产党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将苏区的工农民主政权改为抗日民主政权;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把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将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从敌人手中夺回大片大片的国土,到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除原有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外,又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大块的抗日根据地。凡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方,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内蒙古地区在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普选并召开了各盟、市、行政区、旗、县、镇和自治区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从此,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实行。内蒙古人民民主政权建设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这个政权是当时全国政权组织的楷模,对以后的政权建设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文章通过对当时“三三制”政权特点、性质、政权组成原则以及党和政权的领导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揭示了党如何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如何体现民主集中制和这种民主政权对于党团结和领导各阶级、各阶层的抗日力量,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党实行这种民主执政方式所留下来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具有长期局部执政的历史。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为革命胜利后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抗战爆发后,为了联合各界妇女团体,团结和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战,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新运妇指会)进行改组。改组后的新运妇指会,设立了慰劳、儿童保育、战地服务等小组,成为全国性的领导和动员妇女参加抗战的总机构。各小组在新运妇指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战、抢救难童、慰劳伤兵、训练妇女,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中苏空军联合作战,对于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以及相持阶段中国的坚持抗日,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史学界尚无关于中苏空军联合作战的文章发表。本文从抗战爆发后中国空军面临的严重局势、中苏空军联合作战方式和战绩、特点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可资填补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这对于当今我国加强空军建设,保卫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共产党为实际领手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一举雷沈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奇耻大辱,而且被西方列强侵占的大片国土多数得以收回,使丧失了百年之久的国家主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首次得到承认;同时,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抗日战争爆发前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掀起了两次开发西北的热潮,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细加分析,由于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动机前后是不尽相同的。抗战前,国民政府的主要动机是试图更好地控制西北诸军阀,维护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消灭中国共产党,消除革命根据地的威胁;着手解决西北边疆危机;缓解1928年~1930年的西北旱灾。抗战时期其动机则是支援抗战;彻底解决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的危机:迎合工厂内迁掀起的西北工业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与冯玉祥从义结金兰到最终决裂,关系几经转变。在抗战时期,蒋冯关系呈现缓和,冯服从蒋的领导,蒋尊重冯的意见。在民族危亡关头,冯不断激励蒋坚定抗战决心,注意维护蒋的领袖地位和尊严,也敢于批评蒋的不足,冯的工作对抗战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冯对蒋的服从和支持,是以蒋坚持领导抗战为基础的。抗战以后,蒋坚持内战,蒋冯政见不同,乃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以权益的重新配置为核心思想,大力推行民主政治建设,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使边区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边区的巩固和抗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张安  房彬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02-105
抗战前期,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风起云涌,主要原因是日军无暇顾及,国民党顺应了全民族抗战潮流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关系比较融洽,国民党对其敌后根据地苦心经营等。但其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这是因为国民党不具备坚强的抗战领导核心,缺乏团结全民抗战的凝聚力,军队也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力量支柱,根据地政权不够稳固。  相似文献   

19.
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工作,向根据地妇女宣传中共政策,而妇救会的宣传动员工作在组织发动妇女积极参加抗战、服务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是一场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坚定的对外扩张和侵略的国家意志,以及神道文化对天皇制政府的坚定维护,使日本国民在国家意志的指挥下形成了国民普遍的进取心。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消极隐退、保守封闭,空谈"义、理",较少研究维护"义、理"的方略,这注定清政府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战争意志,进取的大国精神。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意志的薄弱以及国民精神的颓废决定了战争的结果。这是构成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得出,国家意志的正确和坚强以及国民精神的奋发向上也是硬道理。这也是维系一个国家能否由弱到强,长盛不衰的永久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