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仅靠课堂上“导读、练笔”的作文训练,学生很难写出个性鲜明、立意独特的作文。积极引导学生 观察、体味、想象,则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克服内容空洞,缺少新意的毛病。  相似文献   

2.
《胡萝卜》这篇课文分为两部分:一是“原作”,讲厂胡萝卜的一些知识,但是有许多语言表达上的毛病;二是经过朱德熙先生修改过的“改作”。“改作”保持了“原作”的意思,同时将有毛病的地方修改过来,使其意思明白,语言规范。本课的特点是将“原作”与“改作”同时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通过对照、比较,找出原作中的错误,分析病因,学习朱先生是如何修改作文的。因此,教学中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一、让学生从自己的评政与“政作”的比较申找出差距,产生“学习修改”的欲望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认为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第一要务是“修改思想”。“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语言文字上的毛病就是思想上的毛病,一个人的思想有差错,写出的语言必然有毛病。因此,要指导学生先想清楚再动笔写。  相似文献   

4.
阮悦 《广西教育》2012,(25):42-43
小学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学生作文难更多的是感觉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学生们在写作中最易犯“假、大、空”的毛病。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尝试日记写作,用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用稚嫩的文字将自己的心灵世界描绘出来呢?  相似文献   

5.
“说假话、记流水账、挤牙膏……”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习作病。改掉这些毛病,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每位教师关注的话题。我以为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小练笔”,是一条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治疗各种习作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长期以来,师生投入多、收效却不大,学生写作水平不高,难以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如今作文教学始终在改革,作文教学的观念、内容、形式、过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把强调“真情实感”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克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的毛病,对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叫老指出,要让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的,关键“惟在启发导引”。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觉得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一、引导咬文嚼字学生读书容易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克服这个毛病的办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紧扣关键词语,咬文嚼字,培养细读精思的习惯。例如《祝福》写祥林嫂在捐了门槛后,四婶仍不让她拿祭祖的酒杯和筷子,用“炮烙”、“失神”、“窈陷”、胆怯”、“惴惴”、“木偶人”等一连串词语描写了她的心理变化和神态。这些词语不但要从词义来作解释,而且要引导学生联系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体会祥林嫂内心的无限痛苦。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第7—10自然段对风、云、雷、闪电、雨等自然现象的前后变化作了生动的描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下面的练习(横线上原先空着,让学生填写): 风一点凉风(柳枝的确是微微地动了两下)→风突然大起来(柳条飘洒地摇摆)→又一阵风,风过去(柳枝随着风狂舞)——风小了(柳树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流行着一种“一凑、二抄、三套、四背”的作文诀窍。干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胡编乱造.字体端正整洁”的应试对策。为了获取高分,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只顾教给学生文字编织术,误导学生做文字游戏。这是极其有害的。要克服这种毛病。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让学生走出范文。走出指导,走出课堂,对学生实施“心灵环保”,引导学生撰写“绿色作文”,激发学生做到“三动”:  相似文献   

9.
学生作文存在着多种毛病 :作文中所写人物苍白 ,缺少真情实感 ;作文题材雷同 ,所写内容杜撰虚假 ;作文过于注重技巧 ,作文不是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而是为技巧而技巧……分析这些毛病产生的原因 ,不难发现 ,有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生活贫乏的原因 ,有作文教学的弊端的原因等等 ,但毋庸讳言 ,很重要的一点是和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作文 ,对学生作文产生负作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讨阅读教学对学生作文的影响及其对策。一、分析人物形象非立体化 ,导致作文中写人的非“原型”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常苦于没有应手的材料。开始,我常常从一些书刊上抄选训练材料,直接使用。但是抄选的这些东西往往和学生作文状况不太吻合。有时候,我十分清楚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毛病,但苦于没有对症的“药方”,费时费力仍不能“药”到病除。作文次数不少,道理也讲了很多,可毛病还是依然如故。后来,经过长期的琢磨,我便把“抄用”换成了“改用”,让“外来的和尚”念当地“经”,这一“改”,还真起了点作用。改用材料,首先“创意”要有针对性。“念”什么“经”,要看当地的需要。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感叹学生作文中缺乏鲜活的例子,缺乏厚重的历史人文感,缺乏鲜亮隽永的语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之一,是学生脑中、手中的作文素材太少,平时又不注重积累。所以要解决学生作文提笔无言、干巴生硬的毛病,必须加强素材的积累与整理运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往简单处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常常埋怨学生:不善于倾听,不喜欢读书,说话不连贯,作文不通顺。其实,这些毛病在我们有些语文教师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身上的这些毛病是从教师那儿“习得”的,是被教老师传染的。  相似文献   

13.
随阅小作     
“说假话,记流水账,挤牙膏……”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习作病。改掉这些毛病,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每位教师关注的话题。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小练笔”,是一条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治疗各种习作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假、大、空”的毛病,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成人化的语言充塞其间,却惟独丧失了自己。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张甲成 《学周刊C版》2014,(11):175-175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现在的部分学生肚里没有多少素材,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普遍存在思路狭窄、空洞无物、结构雷同,甚至千篇一律、只会模仿、生搬硬套的毛病.还有些学生一写作文就是抄抄抄,要么从网上下载,要么找一本作文书,不管三七二十一,题目、内容一股脑儿抄来,应付了事,甚至里面的地名、人名都不做修改.明明是高中学生的“新学期寄语”,他却把“交通大学大四学生”的新学期寄语抄到自己的作文中,真是懒得出奇.找来学生问其中的缘故,有的说“一写作文就头疼”,有的说“无材料可写”,有的说“不会写”,究其根源,除了写作知识和技巧外,主要是胸无丘壑难成章.  相似文献   

16.
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一个综合反映。要写好作文,除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思维素质,较为丰富的素材储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要注意克服一些常见的毛病。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作文中存在的“瑕疵”的弥补和纠正,其实,瑕疵同亮点一样“夺目”。那些细节上的疏忽和漏洞,同样会在阅卷老师的头脑中留下不良印象,尤其在作文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些“瑕疵”会在阅卷者眼中变得异常“刺眼”,成为评分的一个重要依据,甚至导致阅卷者“痛下狠手”。那么,要引导学生避开的“雷区”是哪些呢?下面,试以“坚守与放弃”这一话题下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引入作文,使作文的内容更充实,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一、以作文来写课堂写作应当着眼于现实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写起,从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写起,从写“小内容”、“小意蕴”到写人生与社会等大题材、大意蕴。教师要把课堂当成作文的训练基地,以课堂提供的素材为核心,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地写课堂,把课堂当成作文训练的起点。1.课堂成为作文的起点。多半学生的作文是从  相似文献   

18.
丁美华 《语文天地》2015,(11):44-4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纵观作文课堂教学,有的让学生作文添加名言警句,每一篇都需要,说是作文的亮点;有的大讲特讲文章格式、模板,规定作文的内容、体裁、段落、开头、结尾的方法,甚至点题的次数等等,大都忽视了文章写作如何有效表达真情实感。教育家于漪说:“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且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她又说:“如  相似文献   

19.
思维过程,是思想发展和形成的内在形式;而文章表达,则是这个过程的外化形式。说得通俗一点,“想什么,怎样想”是根本,是关键,而“写什么,怎样写”是表现,是形式。一般情况下的作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字句的修改推敲、段落层次的调整完善、篇章形式的指点修正等等,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比如,学生的记叙文常见形象干瘪、内容抽象的毛病,议论文则常见以叙代议、就事论事、缺乏逻辑的毛病,我们往往把原因归结在诸如词汇贫乏、表达不准确、层次不清晰等方面,事实上形成学生作文中这些毛病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高考作文也将“有真情实感”作为一条重要的评分标准。部分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少了,可取而代之让人咋舌的“真实”堂而皇之赫然出现在作文中。本文就此现象提出“真的未必就是美的”观点,从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明确“创新”的真正含义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真与美应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