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与驱使下,语文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天地。全新的教学理念、新奇的教学方法、独到的课程意识等激荡着每一个课堂。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部分课堂也出现了一些与课改初衷相背离的现象:一是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二是杂。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语文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三是闹。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空,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上述现象,反映出时下少数教师对我国母语…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确是比过去活跃多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多了,并且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一些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霸占了课堂上学生沉入阅读、思考的大量空间,解读文本的深度、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等阅读的本意几乎被冲淡殆尽。因此,让阅读教学重返正轨、回归本真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具有人文性,富有诗意,更有创新与拓展。可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热闹课堂"中,却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语文教学逐渐地空泛和虚化。"非语文现象"脱离了语文学习的语言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基本特点。其中,有这样几种非语文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六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深入到课堂教学,特别是常态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高耗低能”“少慢差费”的问题仍普遍存在: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充斥课堂,语文教学异化和边缘化、错位和越位现象严重。课堂上要么教学形式新潮别致.教学手段时尚花哨。学习氛围纷繁热闹,动漫、音乐、表演轮番上场,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各种资料、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学科间的整合。可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笔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化难为易,为我所用;要追求简约、高效,优化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学科间的整合。可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笔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化难为易,为我所用;要追求简约、高效,优化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7.
学困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呢?首先是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课堂氛围,调动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其次是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再次是多为学困生创造课堂参与机会,多鼓励多指导,使其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通过教师的爱心、耐心,使这个特殊群体不再特殊。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不少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少一多"的现象,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多特性、教学任务的多职能、教学能力训练的多项目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多层面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因此,应该在课堂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课外语文教学、社会语文教学和家庭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现象,给教师带来了思考。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笔者认为追求语文“真”课堂,要做到对话扎扎实实,情感真真切切,语言朴朴实实,细节之处敲敲品品。一、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与文本对话扎扎实实教学意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媚俗的现象相当普遍,必须让语文教学高雅起来.让语文课堂多一点语文味道,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为语文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与生活气息,使语文课更接“地气”.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指明了未来语文教学的方向。但是,透过积极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  相似文献   

13.
陈刚 《中国教师》2011,(22):52-54
<正>针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杨再隋教授作出这样的诊断:有些语文课堂非常虚化,以牺牲语文的工具性为代价过分地张扬人文性,导致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缺少语言文字的揣摩、涵泳和挖掘,课堂显得浮华浅薄。这种非语文、去语文化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以来的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非语文”与“泛语文”的现象。究其原因,从理念方面说,是语文教师的人文意识过强,语文意识过弱;从课堂操作上看,是语文教学一直难以走出“教课文”的弊端,而进入“教语文”的境界。那么,“教课文”与“教语文”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呢?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二年级(下)《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中有关情况的评析,谈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5.
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课堂五彩缤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的东西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究其原因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与语文这门学科不和谐的现象,那么怎样创设一种和谐的语文课堂,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呢?就此浅谈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少,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教师的过度文本分析和远离语文性的过度发挥所占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讨论占领了课堂,真正用于学生读说写等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压.新课标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有力地扭转了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理解分析、轻表达运用的不正常现象.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学生一个本真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17.
林红亮 《语文天地》2014,(32):23-24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促进语文教学成效提升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这一方面多研究、多尝试,着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二是以先进教学媒体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三是以自主探究模式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四是以分层目标要求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五是以当堂检测反馈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它充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逐渐地空泛和虚化。“非语文现象”可以表现为不具有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活动,也可以是无助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师行为,还可以是无关语文教学的环节。它脱离了语文学习的语言性、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点。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相对于以往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然局限于教材、课堂,走的是"书本一课堂一练习"的老路,学生获得的依然是"练习题语文""死语文",而不是活语文.这是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非语文"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一、多媒体使用过度,导致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二、影视剧作视频过度使用,学生表演泛滥.三、解读脱离文本及其产生的背景,观念落后,缺乏相关知识.四、热衷于抽象概括,热心于浅层提问.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现象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