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促织》一文是《聊斋》优秀篇目之一,也是语文谏本中传统的重点课文,历来受到重视。文中主要人物“成名”究竟是姓成名名,还是以成为名之意?笔者经过仔细推敲,认为应该是以成为名之意,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2.
一、喜剧与悲剧《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出其右”的促织,因而受到抚军和县令的赏赐。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得好报,皆大欢喜。但这个喜剧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成名一家悲惨的遭遇依然令人扼腕。当初,成名为了促织,先是“薄产累尽”,而后又因无法交差,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虽然在“驼背巫”的指点下,捕到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孰料乐极生悲,9岁的儿子由于好奇,一不小心弄死  相似文献   

3.
与高中《语文》第四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促织》一文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写道:“《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中写道:“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显然,《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促织》的主旨是“揭露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的《促织》善于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事情中,用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异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并进而点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围绕促织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成名一家吉凶祸福也随之变异。捉不到促织,不能按期交上,成名饱受皮肉之苦,只想自尽,儿子失手闯祸,跳井自杀,成名顿时“化怒为悲”的神变剧复、表现内心的隐痛,忽听门外虫声,他又满怀希望,立刻又转悲为惊,同一时间,有怒、有悲、有惊、有喜,情态无常,这一切都由促织的得失而引起。成名的“怒”是怒其子闯下大祸,“悲”是悲其亲子因促织而丧生,但是为了促织,宁可压住失子之痛,一听到虫鸣,又“惊”又“喜”,捕得新虫甚至比儿子的复生还要来得高兴,可见促织的得失,对成名一家关系的重大。由于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促织》是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讽刺佳作。文章围绕一只小小的促织,通过叙写主人公成名悲欢离合的人生遭际,深刻地揭示了具有警世意义的社会主题。通览全文,披沙拣金,全文妙在一“尚”,一“蠹”,一“酬”,三字而已。“尚”,交代故事背景。开篇“宫中尚促织之戏”一语,概  相似文献   

6.
《促织》一文末写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者将成名比喻成“得道之人”,而说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是“鸡犬”。其实成名的所谓“得道”即“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的富贵生活不过是各级官吏分给他的一杯羹。各级官吏因为进贡蟋蟀而加官进爵,得意之余“抚军不忘所自”,“宰悦,免成役”,“抚军亦厚赉成”,成名才侥幸过上了“裘马扬扬”的世家生活。成名的贫富贱贵全在那些贪官虐吏的一念之间,成名只不过是当时千万可怜百姓中幸运的一个。所以成名才是“鸡犬”。另外,虽然作者在前文揭露当时黑暗社会中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  相似文献   

7.
《促织》一末写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将成名比喻成“得道之人”,而说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是“鸡犬”。其实成名的所谓“得道”即“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激各千计”的富贵生活不过是各级官吏分给他的一杯羹。各级官吏因为进贡蟋蟀而加官进爵,得意之余“抚军不忘所自”,“宰悦,免成役”,“抚军亦厚赉成”,成名才侥幸过上了“裘马扬扬”的世家生活。成名的贫富贱贵全在那些贪官虐吏的一念之间,成名只不过是当时千万可怜百姓中幸运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促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课本将“蠹贫”注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 我认为“蠹贫”应解释为因读书谋取功名未遂而贫穷。蠹,这里是蠹虫,书鱼之意。鲁迅先生写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促织》中的成名就是这样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它以促织为线索,通过对成名一家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皇帝的荒淫无耻,官吏的横征暴敛,暴露了社会的黑暗,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小说主题深刻,艺术上独具特色。一曲折的故事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促织”就是蟋蟀,这种小小的昆虫,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能够左右封建帝王的喜怒,影响大小官吏的升迁,决定应考书生的功名,造成一个家庭的安危、祸福、悲欢和荣辱。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围绕着促织而展开的奇特而又曲折的故事。《促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小说从宫廷盛行“促织之戏”、向民间征收促织写起,引出了陕西华阴县乡下一个“为人迂讷”的穷书生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幻不定的遭遇。开始,  相似文献   

11.
方婷仪 《语文学习》2023,(11):38-42
<正>一、引言《促织》讲述了一个魂化促织的传奇“变形”故事,在行文落墨间,《促织》以微发端,小处见真章,见证了成名这个普通百姓的悲喜之路,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人情百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大多喜欢将“变形”作为切入点,逐级分析文本的情节设置、艺术手法及思想主旨。本文尝试摒弃“变形”主题的教学常规思路,以反转的艺术手法为抓手,形成“情节反转”“人物反转”“结局反转”的三角支架,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2.
小说单元教学任务群的教学逻辑起点,不一定非要把重点放在“群”上,也可以把重点放在“篇”上。通过“任务关联驱动”的方式,把“成名何以‘成名’”作为核心任务展开《促织》的文本细读,并将成名本应以何“成名”(现实形象)、成名最终以何“成名”(虚构形象)、成名之所以是“成名”(审美形象)三个“关联任务”作为深度阅读的思维支架,深入领略小说“真实”与“虚构”背后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而在《变形记(节选)》《窦娥冤》的视野关联中完成深度阅读的思维建构,寻求在某种层面上拓展阅读教学任务群的有效边界。  相似文献   

13.
《促织》写的是成名一家因促织的得失优劣而展开的故事。作者辛辣地讽刺和无情地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残酷。一(一)讽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说:“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大都用在本意不便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亲切的时候。”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文网极密,要把讽刺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就不得不采取讽喻手法。故事情节安排含有讽喻。《促织》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但这些情节的变化都是为讽喻而设。成名为什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因为抓不到皇帝要玩的蟋蟀;为什么后来抓到了一个蟋蟀就“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因为抓到了蟋蟀就可以“塞  相似文献   

14.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15.
一“卓异”县宰的真实面目蒲松龄先生的《促织》虽然重点描写的是成名的遭遇,但同时也以极俭省的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以华阴县宰为首的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作者是如何展现这华阴县宰的本质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现行省编高中二册语文选了《促织》一文。文中写到成名幼子投井后,有这样一句话:“日将暮,取儿藁葬”。“藁葬”一词,课本注释为“用草席裹尸埋葬。”我查阅辞书,觉得此解有商榷之处。“藁”亦作“槁”。《辞海》有“藁葬”条:“‘藁葬’”言草草安葬也。后汉书马援传:“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  相似文献   

17.
《促织》的反讽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小说的命名《促织》一文塑造了“成名”这个老实迂讷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小说通过对其得虫、失虫、再得异虫这一具有改变命运性质的情节的记录,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只要  相似文献   

18.
《促织》和《变形记》,一在中国,一在西方;一为古典,一为现代。但其中可比较之处很多,是两篇很适宜在比较中展开探究的作品。一、以变形为中心开展比较1.变形的原因同中有异。成名的儿子和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都是被现实所迫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之举。他们在现实中都无处逃遁,只能被“物化”,变成非人。而相异之处在于,成名的儿子变成蟋蟀有一种救赎的意味,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是为了救家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格里高尔却是连自己也莫名其妙,是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之下变成甲虫的。2.变形的结局异中有同。《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成善斗…  相似文献   

19.
[晋]崔貂《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促也.”检《诗纬·汜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之,候也。”查《尔雅疏》:“里语日:‘促织鸣,懒妇惊’。”可见,蟋蟀是一种候虫,它鸣叫于秋天。纺织女工闻见它的鸣叫,知道天气变凉,急忙投机抱杼,织布裁衣,防寒御冷。因此蟋蟀又叫促织。  相似文献   

20.
说“尖新”     
“尖”字有“新”的意思。《辞源》中释“尖”字第二条释义是“锐利、新颖”,第三条释义是“最上品”。唐人贾岛《客思》诗曰:“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指促织声音尖——高而细。人们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