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通过安阳方言中的无标记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对比以及与普通话中带语气助词"吗"的疑问句进行对比,采用数据量化与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安阳方言中无标记疑问句的语调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安阳方言中的疑问句在没有语气助词辅助表达疑问语气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语调的上扬来表达疑问语气,而且句末音节承载的语调信息最大,声调叠加的方式为"连续叠加"。而普通话中带有语气助词的疑问由语调和句末语气助词共同作用来表达疑问语气。  相似文献   

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句末语气助词"哈"的句子功能分布特征,它可以分布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末尾,但出现在感叹句句末的可能性较小。基于其自身特点,"哈"对陈述句、疑问句的选择也是有条件、不自由的,只能出现在接受对象已知的陈述句和疑惑程度较低的疑问句中。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及语气系统一直以来讨论较多,其中关于语气词“呢”学术界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两派代表性观点。“呢”字用于疑问句时主要出现在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这些非是非疑问句的句末。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同时结合语用学的观点来重新考察非是非疑问句中出现的语气词“呢”,从而确定“呢”字在非是非疑问句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句末语气词"哈"可以分为"哈"和"哈".附加问句中的"哈"是"哈","哈"是"哈"语法化的结果.此外,本文还从语用角度考察了"哈"独词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山东莱芜方言中的语气词"来"可用于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句末,在不同的句类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语气意义。其中"来"和"咧"存在功能互补现象,"来"不能出现的句类"咧"可以出现。  相似文献   

6.
广安话语气词"哈",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气。在日常交际中,广安话语气词"哈"具有视角体现功能、情感表达功能、主观认识功能,是广安方言中委婉表达个人主观性的重要语言方式。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不能带动态助词"过",但是有些又可以带,只是比较少而已.我们从意义方面着手,结合句法,语用等方面,运用观察法与"假设-求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类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把"字句中动词带动态助词"过"的前提条件是动词后要出现语义指向宾语的补语.在此前提下,不同情况带"过"的合理程度不同,主要表现在,主语出现与否:出现>不出现;语气:表示遍指的否定句或疑问句>否定句或疑问句>肯定句.  相似文献   

8.
"也""矣"辨说     
"也"和"矣"是古文中较难掌握的两个语气助词,它们虽然都常用在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中,但其基本的语法作用却不尽相同:"也"主要表肯定语气,不着眼于时间因素,处于静止状态;"矣"主要表报道语气,具有时间过程,是动性的.  相似文献   

9.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近代白话文献中的句末語氣助词"在裹"源自表方所意羲的"在裹"."在裹"从方所范畴演变到语气范畴,语法化路径是:句末处所结构>时态助词>语气助词,所关涉的意义跨越空间、时态、语气三大范畴,其方所意义、功能不断泛化与句法位置、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也""矣"辨说     
"也"和"矣"是古文中较难掌握的两个语气助词,它们虽然都常用在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中,但其基本的语法作用却不尽相同:"也"主要表肯定语气,不着眼于时间因素,处于静止状态;"矣"主要表报道语气,具有时间过程,是动性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语气词“那”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调查,认为它是一个产生于汉魏间的口语语气词,它廷用于六朝而至唐宋、发展于金元系白话中。在宋代以前,语气词“那”应用范围较窄,一类是在句末表肯定,惊叹,一类是在句末表疑问。表疑问语气只用在是非问句中,往往是无疑而问,且不需要其它语气词的帮助。在金元戏曲中,由于表疑问的语气词“耶(邪)基本消失,于是语气词“那”扩大了应用范围,各种疑问句均可使用,位置也不再限于句末,在表疑问语气的功能上基本近于传统的“耶(邪)”。在清代,语气词“那”渐为其它语气词主要是“呢”所替代,间或可见的语气词“哪”则正是“那”的遗留形态。  相似文献   

13.
“难道”句式各种辞书均解作反诘。《新华词典》:副词,用在疑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现代汉语词典》:副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句末可以用“不成”呼应;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句末常有“吗”或“不成”。“难道”除反诘,还能表其他揣测语气吗? 原高中语文第一册选有毛泽东《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一文,文章谈到了一些文艺工作者没有解决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方向,用了一个设问,以引起重视:“但是为什么还说即使这些同志中也有对于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的呢?”接下又追问一句:  相似文献   

14.
“两个三角”理论提倡语法分析的动静结合.以此为基础,对现代汉语新兴语气助词“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分布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对应着不同的语气意义.舒缓语气是“哈”最基本的语用功能,拉进距离和寻求认同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由此派生.另外,“哈”一般用于口语性话语,有年轻化、网络化的特点.以汉语方言为基础,现代汉语语气助词“哈”日益发展并迅速兴起.  相似文献   

15.
钱毅 《现代语文》2006,(3):98-98
一、句子中间的停顿符号 选择疑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它"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句末用问号."(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3页)但是,"标点是书面上的,它的使用同语句的结构和意思有密切的关系.……语句中有的地方可以用这一科标点,也可以改用另一种标点."(同上,204页)因而,选择疑问句中,如果要强调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每项之后则可以用问号.例如:  相似文献   

16.
“着”在唐山方言中,除了作表示持续的动态助词外,还可以作表示过去时的时态助词,它表示过去时态,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通常用于句末,附着于动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17.
上海话中疑问句多数在句末带"(?)"或"啦"。"(?)"、"啦"的韵母都是[a],可见上话疑问句存在以[a]音收尾的倾向。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一部分"啦"不是合音词,"(?)"却都是"勿"和"啊"合音的产物。这个位于句末的"勿"是否定词,但正在向语气词虚化。"勿"不能单独位于句末,其后须接[a]。本文推测其原因为:一、受普通话语气词"吗"的影响;二、在由否定词向语气词虚化的过程中为区别身份而改变读音。  相似文献   

18.
《颜氏家训》已具备了现代汉语中所有的疑问句类型,疑问句的疑问语气主要由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来反映。大量使用假性疑问句和疑问度最低的真性疑问句是《颜氏家训》疑问句运用的显著特点。"那"、"若为"、"几许"、"多少"、"早晚"等是《颜氏家训》中出现的新兴的疑问代词,只是尚未得到普遍运用,这反映了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过渡时期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陈兰芳 《班主任》2001,(2):39-40
"某某同学留下来扫地!"是祈使句,"谁愿意留下来扫地?"是疑问句. 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生活、学习在老师的勿庸置疑的"祈使句"之下,被动地接受各项任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时代,用"祈使句"管理学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而疑问句则不同,它是用委婉的语气征求学生意见,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有利于建设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事实证明,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经常使用疑问句,而少用祈使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下面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论语》疑问句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何准确辨别《论语》中的疑问句以及正确分析疑问句句法结构的问题。在《论语》中,"乎""与(欤)"等语助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疑问句的辨识,但在不同语境中却可标志感叹句、反问句、测度问句等句式,故同时也要考虑表揣测语气的"其"、表反问语气的"岂"等语气副词的作用,才能准确辨别疑问句,从而正确理解句意。疑问代词"何"具有作宾语、状语、定语等多种语法功能,以"何"的句法地位分析为例来剖析疑问句的深层结构,这是辨别疑问句的一个方法,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理解语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