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改写,是作文训练形式的一种,包括对原文主题的改写、对原文主人公形象的改写、对原文主要内容的改写、对原文叙述顺序的改写以及对原文语言形式的改写等。把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属于对原文语言形式的改写。那么,怎样改写古诗词呢?先请大家看一道作文题。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然后按要求作文。  相似文献   

2.
缩写就是将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成一篇内容集中、重点突出、篇幅较短的文章的写作形式。缩写要以保留原作基本内容为前提 ,缩写后的文章既简明扼要 ,又文气贯通。不仅独立成篇 ,而且还要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主题和重点。缩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缩写后的文章和原文的中心思想一致 ,所以在缩写时要紧紧把握原文的中心思想 ,缩写后的文章要能体现、突出这个中心思想。如果新文章改变了原文的中心思想 ,那就不叫缩写 ,只能叫做读后感或心得体得。 2 .缩写的文章要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出原文的层次要点。所以只有把握了原文要点 ,缩写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3.
初中课文中一些文言文旁有助读的译意,它突破了“硬译”的局限,而十分注意文字的规范和流畅,有利于学生学好现代语文,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使用它。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和原文配合使用译意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原文而不能代替原文。如果我们把原文撇在一边一味去啃译意,一旦离开译意,原文当然还是不懂,这岂非本末倒置?二是要注意与注释配合使用。译意与注释助读的功能不同,译意也不能代替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就是要移情。就小说翻译而言,译者既要移情于原文的对话、原文的人物描写、原文的修辞艺术、原文的情境、原文通篇的文体风格、原文叙事的视角,又要移情于译文语言的铺陈习惯和文本规约。结合鲁迅短篇小说《一件小事》一个片段的两个英译文,本文深入分析了两位译者在各自译文中移情的情况,同时还以翻译大家之翻译经验及其有关翻译的论述,进一步论证了移情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缺省是诗歌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诗歌翻译的特点决定了在译文中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的重要性。关联理论提供了一种处理文化缺省问题的途径,即:翻译应该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直接翻译是由Gutt提出的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的一种翻译理念。通过找出原文中的语义、句法和语音交际线索,译者可以在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诗歌原文本的特征,解决诗歌原文中文化缺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春丽 《考试周刊》2013,(11):18-19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诗歌语言是最精炼、最丰富的,而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大,因此中英诗歌的翻译难度相当大。要在实现美感功能和信息功能的前提下达到风格和形式的一致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但是,译者可以通过深刻理解原文的内容,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原文的情感尽量达到翻译的对等效应。本文通过对比诗歌《清明》的几个英译本,分别对比各个译本在忠实原文风格,还远原文风貌和传递原文情感等几个方面的得失,试图寻找最贴切原文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翻译界有"译无定法"的说法,然而优秀译文总会有共同的特征——译出了原文的味道。译文从质量而言可分为三等:原文意思及味道均未有效传达;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缺乏原文的味道;既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也译出原文的味道。显然,第三等级是最佳译作。分析海明威短篇小说A Clean,Well-lighted Place两种译文,表明文学翻译要译出原文味道必须具备强烈的语篇意识、敏锐的逻辑推理意识、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力及高超的双语转换技巧三项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8.
Dr Johnson说:“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尽量保存其原意。”要使译文是地道的英语: 首先,对原文的理解,就是要“吃透”原文。 人们在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运用语言表达时都有一个分析的问题。翻译时要充分遵重原文,译者作为信息传递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沟通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心灵的  相似文献   

9.
写文章梗概     
犤训练要求犦梗概,就是简略的内容。写梗概,就是把你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略的语言写下来。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写梗概,能帮助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最近读过的文章里,选一篇自己喜欢的,将它的梗概写出来。犤作文指导犦重点指导:写文章梗概,一定要对原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容,掌握原文的中心思想,理清原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分清原文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对主要内容还要想一想,它由哪几个要点组成。这些都弄清了,才能动笔写。写文章梗概,要用概括的语言把原文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一切翻译文本皆是原文文本的一种遗传。有时一篇原文产生几个译本,正说明了翻译遗传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异,译文是原文一切信息的复制和再生。翻译过程中所需之物正如DNA复制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文章对生态环境中的归化和异化做出选择,并给出选择的原因,对进化理论中的译文能否超过原文的问题给出了生态进化解释。翻译的过程是遗传复制的过程,其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我们可以怎样利用这些有益的变异进行进化,从而丰富和发展译语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生婧 《海外英语》2011,(8):230-231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一直被认为是原文作者的仆人,只是复写原文作者的观点和看法;然而现代哲学阐释学提出的诸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原文与译者之间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该文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对译者的主体性做了初步的探讨,期望为这一课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通过改写训练,能够用多实践的“强制”性的方法加速学生积累生活体验,改善知识结构的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改写训练有两种,一种是在保持原文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体裁、人称、叙述方法的改写;另一种是通过对原文内容的改写,改变原文主题思想。无论哪一种改写,都需要学生以原文为立足点,以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3.
林周婧 《文教资料》2006,(16):62-63
本文提出了三种拟声词英译汉的情况,即:(一)原文有拟声词,汉语译文也用拟声词,且英语中拟声名词译成汉语的名词的定语;英语中拟声动词译成汉语的动词的状语;(二)英语原文中动词不是拟声词,译文以象声词来配合;(三)在英语诗歌的翻译中,原文有拟声词,汉译时回避之。  相似文献   

14.
语文札记     
一、《荔枝蜜》一文改动的得失《荔枝蜜》是杨朔的散文名篇之一,早就被选作初中语文教材.在选编时,编者对原文某些自然段、句子、词语以至标点作了改动.应该说,编者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也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成果.总的看,经过改动,原文更臻完美了.下面仅举例说明一下词句改动的情况.(一)改文比原文规范化的.如:1.原文:“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  相似文献   

15.
忠实向来是翻译的一项最重要的指导原则,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背离原文,不忠实于原文,乃至背叛原文。本文从语言的差异,文化差异和译者的因素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背叛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译者要以钱钟书的“化境”的目标要求自己,对忠实的追求不能放弃。  相似文献   

16.
不论在人教版还是部编版语文教材里都有《社戏》一文的身影,这证明了《社戏》一文的经典性。《社戏》至今仍然具有鞭挞黑暗、启蒙大众的现实意义。出于教材编写的需要,编者对《社戏》一文进行了删减,不读原文学生很难把握鲁迅的真实意图。因此,建议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原文。通过细读《社戏》原文,体悟鲁迅被“鬼气”缠绕着的虚妄灵魂中顽强撑起精神的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李天辰先生的最新英译本《论语》。李先生的《论语》英译本较之以往的译本对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译出了原文的内涵,有不同于其他译本的特色,是一部上乘的译作。  相似文献   

18.
《更衣记》是张爱玲描写服装的一篇美文,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将其选入,把它当作一篇状物散文,放在“人与物的对话”单元中。选文与原文相较,有几段删节的地方。本文就删节后的选本和原文作比,来讲述删节本对原文文化内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玮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80-84
《傲慢与偏见》的三个译本都重视译文的表达力、感染力: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通过调换句式、巧选词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气氛和神韵;而张经浩译本词语的选择、衔接不够自然,带有翻译的痕迹。因此,译者应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语言风格,在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不拘泥原文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进行对应而传神的表述,才能将原作的意境、风格很好地再现,以达到"等效"和"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阳海  史峰  云博 《初中生》2009,(9):74-76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引发感想,用文字把这种感想写出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读后感侧重于在“感”字上做文章,它可以是对原文主要观点的阐发,也可以是对原文某一侧面的引申,还可以对原文的观点表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