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家庭教育中心理超限效应的种种表现:1.过度关心。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家长过度关心、呵护、疼爱孩子,生怕孩子冻着、饿着、跌着、碰着、苦着或有什么闪失。家长如此关心孩子,除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自私、自负、自傲等不良个性外,还容易产生另一种超限效应,那就是逆反心理和不良情绪。2.过度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误认为惟一的途径就是考上大学。为了使孩子能考上…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心理超限效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处于一定的阈值范围内的。适时、适度的刺激 ,能够激活人的心理活动状态 ,使人的学习、工作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刺激一旦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 ,就会引起心理感应上的零效应或负效应 ,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超限效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 ,人的学习活动是刺激———反应的过程 ,因此 ,心理超限效应也广泛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二、教育教学中心理超限的表现1 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拖堂”。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讲课时不突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3.
合理运用各种心理效应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南风效应、期望效应、系列位置效应、7+2效应、超限效应和高原现象等六种心理效应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通过发挥这几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从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过度,是指家长在不适当的教养态度的影响下而形成的、超过子女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让儿童过度地参加课外班、对儿童过度地保护、过度严苛或过度期望等等。家庭教育过度主要存在于城市儿童家庭中,它反映出的是其家长的虚荣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和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5.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复习备考中,心理超限效应的危害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它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其心理疲劳;第二,它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或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第三,它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和上进心。这些当然也直接影响到复习备考的质量。一、几种心理超限效应对复习备考的影响1.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最典型的是“加班加点”和“拖堂”。所谓“加班加点”,就是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所谓“拖…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健康,更敏捷,更有进取心,兴趣也更广泛;但是,独生子女又有明显的个性心理弱点,如缺乏独立性、意志薄弱、自私、胆小、孤僻、任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全面关心独生子女;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缺少游戏的小伙伴。有些家长在指导孩子人际交往上又存在问题,导致孩子缺乏协作精神或不健康的心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普遍存在过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知识的人",希望他们能上大学,成为"有用之人",对孩子最满意的是"用功学习",最不满意的是"不用功学习""贪玩",最担心的是"不能成才""找不到工作"。这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习、智力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前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除家长与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期待之外,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也都有一定的期望。三者期望虽各有不同,但其本质却都反映为成绩至上。从尊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角度来看,在成绩至上心理的主导下,教师和家长均缺乏对学生内在学习期望的了解与关注。同时,教育投入的高成本与高风险,亦使得干涉、代替、剥夺学生学习期望的行为频发。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期望并没受到家长或教师等成人群体的尊重,这将会对学生的后期发展形成严重阻碍。可通过普遍开设家长讲堂、探索创建学生生涯指导机制、进一步完善新高考制度、建立多元社会媒体平台等方法,来缓解成绩至上的社会心理,增进成人群体对学生学习期望的了解与理解,推动尊重意识的形成,以让学习回归兴趣的本源,并使学习期望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下一代的教育,历来是人们重视的问题之一。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品质上没有呈现群体间的显著性差异,却表现出一些相对倾向性的特点。目前,我国家族教育中,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普遍存在着“四过”(即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和“四怕”(即一怕孩子学坏,二怕孩子不成才,三怕孩子不孝顺,四怕孩子发生意外)现象。这样必然造成某些独生子女行为上是“自我中心”,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认识客观世界时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人际关系上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了分水岭.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导致了身心发展扭曲变形.所以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尤其显得十分重要.这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心他人”看起来是较为陈旧的德育内容,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会关心”具有更为深刻的涵义。关心是一种美德,同时更意味着一种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通过关心关系的建立,培养儿童各方面的品质,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告状行为”现象普遍存在于小学低段。研究发现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类型有维护教师权威型、自我维护型、维护纪律型、道德维护型、试探型以及其他类型。其特点表现为:有明确类型导向,集中发生在课外时间,学生大多既是“被告者”同时也是“报告者”,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减少。其原因有:学生自身原因,如社会性发展不足,儿童道德发展影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影响,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等,也有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其对策建议可以从教师、家长、学校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关心他人”看起来是较为陈旧的德育内容,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会关心”具有更为深刻的涵义。关心是一种美德,同时更意味着一种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通过关心关系的建立,培养儿童各方面的品质,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儿童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力落后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自卑、自信心不足和精神压力过大等,这不仅影响了智力落后儿童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到随班就读的实施效果。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智力落后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克服的办法,以期消除智力落后随读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重建自信。  相似文献   

15.
根据美国科学家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认为“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首先,作为“儿童文学”根本属性的“儿童”、“文学”都是具有模糊义素的模糊词,这就使“儿童文学”内涵成为由两个模糊概念组成的集。其次,“儿童文学”的外延模糊。无论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文本,还是读者的范围,都是模糊的。这三重模糊又构成一个模糊集。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一是与概念涉及的对象。儿童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有关,儿童文学创作是儿童直觉的产物。直觉的特点是形象的,它凭借心灵的力量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用以表现作家直觉感受的东西只能是意象,并且具有独特性。创作是形象而具体的,而儿童文学概念却是理性的、逻辑的。用理性的、逻辑的语言去概括形象的、极富个性化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理论不可能准确地指涉对象本身。儿童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每一个理论家受到历史的局限,都只能站在一个特定的点上给儿童文学下定义,要让一个固定的有局限的概念去阐释不断发展变化的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也是难以做到的。这些就是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深层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儿童文学以其开放性、创造性和丰富性 ,将中国儿童文学推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深层拓展的表现有三 :一是突破了“教育工具论”的束缚 ,确认儿童文学具有多元的价值功能和美学目的 ,提升作家的使命意识与人文关怀 ;二是摆脱了“成人中心论”的羁縻 ,确认儿童文学必须以切合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思维特征为基准的主体性原则 ,重建人的意识 ,塑造未来民族性格 ;三是校正了儿童文学标准单一性与创作现象丰富性之间的矛盾错位 ,确认以少年儿童年龄特征与接受心理的差异性来建构多层次的儿童文学分类 ,以推进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7.
幼儿生理及心理尚处在发展阶段,其认知和行为具有显著的探索特征。而一些成人之所以常常发现、纠正幼儿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从成人的视角去评判幼儿的认知行为,其结果常常是扼杀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鉴于此,在幼儿教育中应该树立容忍孩子犯各式各样“错误”的理念。当然,“容错”并不是放纵,而是在发挥幼儿自身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对早期教育环境不良儿童进行学前干预,并对他们进入小学后进行追踪观察。结果表明,《儿童早期发展手册》的应用对早期教育环境不良儿童的干预效果是肯定的。学前干预不但提高了儿童认知水平,还使儿童在上小学前作好接受小学教育的心理准备,降低了留级和辍学率。  相似文献   

19.
儿童赌博行为属于一种反社会行为,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严重的消极作用。儿童赌博的现象已逐渐引起了社会的日益关注。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儿童赌博行为的模仿与强化、情感与决策等心理机制,以及前额叶皮质等认知神经机制,并分析了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等社会环境机制对儿童习得赌博行为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这些影响因素的深层作用机制,以及儿童在病理性赌博活动中所涉及的认知、情感、神经加工机制等的活动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20.
Numerous researchers (Kohn, 1994; Kottler, 1992; Katz, 1993a, 1995; Streibel, 1994; Tingle, 1992) have recently examined the rise of narcissism in American culture and especially its relationship to education. However, William Damon's (1995) analysis of narcissism, which he frames against the larger dynamic of related social and cultural realities, is particularly engaging, although somewhat ominous:
"Our heightened concern with children's internal mental states has combined with the increased child-centeredness of modern times to create crippling imbalances in children's views of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When we tell children that their first goal is self-love, we are suggesting to them that they are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By contributing further to the already child-centered orientation of modern culture, this emphasis can push a child toward a narcissistic insensitivity to the needs of others. We should not dispute the value of self-love, but we should question its utility as a primary goal in raising and educating children." (p. 77)
Damon's assessment of child-rearing practices offers compelling reasons to reconsider self-love as the central focus of such practices. His comments are additionally significant because they suggest a causa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hild-centeredness and narcissism and between narcissism and social insensitivity. "In citing these connections, Damon is echoing Christopher Lasch's (1979) equally troubling warning made almost twenty years ago in 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a warning linking 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to numerous dysfunctions within soci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a multiplicity of failings in schooling." (Ryan, 1997, p. 2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