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而爱国主义是其核心内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需要五四精神的滋养,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开展需要五四精神做纽带,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的历史使命需要五四精神做支撑。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弘扬五四精神,应“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肩负起历史使命;练就过硬本领,勇于砥砺奋斗;锤炼品德修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总结中国青年运动在党和人民的怀抱中蓬勃发展的历史与经验,认真领会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为广大青年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我们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紧紧围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用行动去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在奋斗中续写好中国青年运动史。本刊特组稿数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四"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第一个青年节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抓住这个重要时间节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一系列重要讲话和4月8日召开的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精神,以"弘扬‘五四’精神,实现中国梦想"为主题,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激励师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更替,“五四”精神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生生不息。在新时代条件下,要弘扬“五四”精神,离不开有理想、有责任的青年学生,他们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爱国情怀、努力学习先进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同发展,不断开拓创新、注重实践和奉献,做到知行合一,使“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从中孕育出的五四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是激励青年一代奋斗前进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将五四精神融入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之中,以史育人,赓续五四精神,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9,(2):61-64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作为"五四运动"的精神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所体现出的彻底地不妥协地精神、忧国忧民的青年精神、团结一致的斗争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鼓励当代青年担当起历史重任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20,(1):31-34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新时代要求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大学生,而现实状况与理想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高校要充分挖掘苏区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大学文化包含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等多种形态,它们各具基本特征,相互交融协作,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生态体系。立足新时代,高校应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精神内涵品质,汲取世界多元文化养分,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准,以积聚内生动能,构筑文化高地,为"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新时代全面育人的基本要求,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完整思想体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把"劳"与"德智体美"相并列,明确将育人目标从"德智体美"拓展为"德智体美劳"。这一要求不仅有利于学校育人目标与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还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利于"劳模精神"的弘扬与"工匠精神"的重塑,有利于"中国智慧"的创造与"中国故事"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正>一百多年前,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青年学生作为一股新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直到今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依然激励着全国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青年学生不仅是五四精神的创造者,还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把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要求,它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而高校为更好地弘扬五四精神,应创新思政课程,强化社会实践,构建校园文化,优化网络环境,让五四精神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场运动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进入新时代,五四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在五四精神的引领下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促使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自己的力量,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目标,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形成"五育并举"的育人新局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新亮点。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昭示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伟大使命。揭示这一教育新思想丰富深刻的内涵,必将为下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切实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动力支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教育方针新变化,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3.
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口号,并不是五四精神的全部内涵。五四精神绝不是"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意味着要取代五四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反而是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任何关于吹捧资本主义制度、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观点,都是极其错误的。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全身心投入到"四个伟大"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4.
郭云 《许昌学院学报》2008,27(1):109-11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对"五四"精神向来就有不同的阐释和评价.胡适喜欢用"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来形容"五四";殷海光则用"启蒙运动"一词来表达"五四";中国共产党人更强调的是"五四"的革命性.这些不同的阐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也应该从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出发去理解"五四",接过"五四"的大旗,用理性和科学充实我们的头脑,创建中国型的民主.  相似文献   

15.
五四爱国运动催生了以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为主的伟大五四精神~([1]),鼓舞了当时的青年先进知识分子投身中国革命中。以爱国为核心、进步为航领、民主和科学为双引擎的五四精神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五四精神彰显着以时代主题、时代要求、时代责任为主的三大时代价值,鼓舞着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砥砺奋进。  相似文献   

16.
"伟大抗疫精神"是一本生动的新时代思政教材,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育人能增强其时代性、鲜活性、亲和力,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理论力量,强化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培养高职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红色"情结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表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刻苦、拼搏和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培养中学生的"红色"情怀,有助于更好地传承近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弘扬优良传统,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论五四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深刻反思在八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深刻认识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四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五四精神的形成、五四精神的内涵、弘扬五四精神的意义谈点初步的认识。一、五四精神的形成任何一种革命精神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都要具备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五四精神就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1.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为五四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近代中国社会自鸦片战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相似文献   

19.
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具有特定内涵,同时也具备与时俱进、包容并蓄的特质。沂蒙精神是开放和包容的,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有新的发展,也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铸就“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理论根基;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提炼概括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构筑“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实践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党性品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含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思维机制的角度,论述了“五四”文化精神逐渐衰微和“五四”文学精神失落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五四”文学精神的失落与“五四”文化精神的衰微紧密相关。“五四”以后持续不断的文化批判所采用的以政治概念为轴心构筑的文化批判模式,是造成这一历史事实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批判模式由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所决定,而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整体观或普遍联系的观点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