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学者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他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禅要悟,诗要悟,语文学习何尝不需要悟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们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达出来,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的灵感在笔端的倾诉。  相似文献   

2.
严羽站在诗学的立场上,提出“当行本色”说,以反对宋诗散文化走向;他以禅理为参照系,分析了诗之思维内质。在“兴趣说”中,严羽仍以维护诗之文体本色为己任,建构了他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根据严羽的诗论来看,盛唐气象是由盛唐诗人的身心体验通过体制、格力、兴趣、音节的合力而形成的一种体现诗歌本色的精神气貌和生命魄力。对诗歌本色的强调及其对主体个性的强烈吁求体现出严羽本人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对各构成要素交互功能的整体观意识也彰显出严羽自身的古典气质与诗者情怀、深厚的诗学素养与包容开阔的诗学视野。  相似文献   

4.
“本色”与“当行”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重要术语。“本色”“只指填词”语言自然的艺术风格 ,主要表现在叙述语言、人物语言、描写语言三方面。“当行”“兼论作法” ,指内行之义 ,表现在戏曲语言风格的处理、戏曲辞律和谐的作法要求、戏曲整体创作艺术水平的评价三方面。两者关系从审美最高要求论 :“本色”的应该“当行” ,“当行”的也要“本色”。从“本色”、“当行”到“自然”、“有意境”的范畴改造和超越工作起于明代 ,成于近代王国维 ,使王国维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立新说 ,独成一家。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严羽的具体诗歌,论述了其诗作中所体现的“诗道亦在妙悟”、“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反对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六个方面的诗论观。  相似文献   

6.
严羽论诗。唯标“兴趣”,以“兴趣”作为审视诗歌艺术高下、优劣的标准。“兴趣”说也是他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概括。本文从“兴趣”说的含义、“兴趣”的获取途径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求获得最接近严羽本人观点的“兴趣”说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学诗"妙悟"的途径是"熟参",即对历代诗歌作品反复地"吟咏"或"讽咏",由此获得对汉魏晋盛唐诗歌"高古本色"的感性认识,而其"高古本色"内涵主要在于情感性(兴趣)和音乐性(音节)的统一。严羽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定义,即隐含"感动激发人意"的趣味和"一唱三叹之音"的音韵两方面。严羽《沧浪集》中大量拟古的作品为《沧浪诗话》的诗学旨趣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而在严羽诗学影响下的明代前后七子,其复古思潮也明显表现出恢复诗歌音乐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沧浪诗话.诗辨》在段落安置上存在着“吟卷本”、“玉屑本”的区别。严羽生前并没有编定自己的诗论,“吟卷本”与“玉屑本”的不同是由于各自所依据手抄本的不同。不同版本编辑者对严羽诗论的熟悉程度是其版本接近原貌与否的关键。考察两版本编辑者的身份,可以看出“吟卷本”在《诗辨》的段落安置上更符合严羽诗论之原貌,且“吟卷本”从内在层次上看,也更能体现严羽诗禅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别材、别趣”说,作为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论,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特殊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自觉探索,“别材、别趣”说从题材内容、审美效果、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论述了诗歌的独特规律和审美特征,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的情理关系,纠正了宋诗之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学华 《新作文》2004,(3):34-37
诗歌历来有“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也有人称诗歌是学中的学,是花中之花,蜜中之蜜。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而2002年开始诗歌写作也已进入语高考试卷中。(请看大屏幕)  相似文献   

12.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诗歌具有“象味”;2.诗歌具有情味;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4.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3.
徐复祚“本色当行”论可分为“本色”论和“当行”论。“本色”论主要探讨戏曲语言风格,主张“本色”的戏曲语言应该质朴自然、通俗含蓄,在“雅俗”之间;“当行”论主要探讨戏曲音律,强调在文辞和音律之间应当首重音律,作曲用韵须遵循《中原音韵》。  相似文献   

14.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5.
浅析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6):16-17
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本文主要探讨了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分别从诗歌的语言、音律、结构等角度,并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主张”加以论述,从而从多角度展现徐志摩诗歌中的魅力与特色。  相似文献   

16.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以虚悟虚法。 诗歌中还有“妙悟”一说,此说古今皆有信奉者。古代的“以禅入诗”的诗作,当代推崇心灵造境的“朦胧诗”,都颇得“妙悟”性灵之神韵。其诗意冲淡,空灵迷离,“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此类独抒性灵的诗作蕴藉含蓄,色彩斑斓,蕴意新鲜,语言优美。对这类诗作,不论古今,都是可以选优一读的。读时可采取“以虚求虚”的方法,即以诗篇朦胧的意向为感受的对象,大而化之阅读,朦胧感受,意会其境,不必求其甚解。  相似文献   

18.
南朝诗人江淹著有《杂体诗三十首》,《沧浪诗话·诗体》评江淹“拟古最长”。江淹“品藻渊流”的拟古创作和严羽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沧浪诗话》以“气象”为批评标准,认为江淹拟古最似原作。严羽学江淹,以仿古摹唐的创作,倡汉魏、盛唐之气象,以“救一时之弊”。严羽那些能在抒写心中之块垒时得古诗之风神的诗作,是其理论和诗歌结合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强调字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往往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学会鉴赏诗歌.就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的锤炼是高考诗歌语言鉴赏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