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科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当前,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方面的功效,必须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相似文献   

2.
哲学教学与科学精神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 ,哲学是人类自觉到的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惟一正确的科学精神论。在哲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 ,也是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习惯 ,树立创新意识的需要。哲学教学要围绕科学精神教育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忽视了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新的哲学,要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反思、批判、建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哲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高校素质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哲学素质关注不够的状况,文章强调在重视和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德育功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哲学的创造本性,重视对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哲学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哲学精神、哲学思维和哲学知识。哲学素质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5.
创新活动深受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成为创新活动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培养创新主体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对揭示创新的本质和方法,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苏宝芳 《华章》2007,(7):10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学科.它具有概括性、实践性、批判性等学科特性,对培养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作为课程内容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作为思维的科学,提高人的思维创新精神是哲学的根本任务。而作为具有反思功能和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抽象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人类思维和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指导,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其他具体学科教学能够培养起大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某些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能够从根本上、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方法论的高度上培养起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既是一种称谓表达与价值评判,又触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品质特征,还关涉中国共产党的主体作为与践行方式,分别构成马克思主义"行"之谓、"行"之实、"行"之倚。从"行"之谓到"行"之实,从"行"之实到"行"之倚,如一个链条那样相互衔接,将马克思主义由内至外、由对象性存在到主导性力量,由可以"行"到能够"行"、由"行"之根据到"行"之实现,一一展示出来,构成一幅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运行图景。"行"之谓是总结性概括、提炼性结论,"行"之实是内在性根据、根本性支撑,"行"之倚是关键性因素、决定性环节,三个层面共同诠释了"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要义与真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重要路径之一。人民大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大学生是当前和未来人民大众的有生力量和重要内涵。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化,重中之重就是要搞好"三进",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13.
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今天,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的价值质疑。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在中国存在?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属性,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固有的"化"之功能等诸方面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不仅是由于政治原因,而且还有思想文化意识方面的原因;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种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所"容"所"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个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括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启示,争夺意识形态“霸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实质,理论宣传的“阵地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破口,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积极的“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回归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条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具体的中国化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其基本途径是客观地,是可以成为宝贵经验的,是可为今后的改革与实践借鉴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既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新鲜的实践,又深刻地指导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伊始,既开始了它的中国化历程,也开始了它的大众化历程。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潮跌起,积累了一系列的历史经验。认真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完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运用的中国化和创新的中国化三层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中国实际出发,把立足点定位在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标志性成果。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反映时代条件的新变化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其中,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的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不竭动力;与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内涵;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发展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在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最有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会因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而无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解放叙事并没有失去信誉。正确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面对剧烈变化的政治与理论环境,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对新变化作出新解释。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考虑文化多样性的后现代走向,由此对经济、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新的解释,重新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和解放叙事的威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