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争夺出海口 ,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进行了影响了历史进程的立沃尼亚战争和北方战争。战后 ,俄国由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并跨进欧洲列强的行列 ,奠定了日后争霸世界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为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争夺对中东和近东地区的控制权,法、英等国共同对俄国进行的一场国际战争.这场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演变.法国通过克里木战争再次雄霸欧洲大陆.但法国的欧陆优势既不强大又不稳固,其实质是沙皇俄国的暂时屈服和奥地利遭受削弱.奥地利被削弱的结果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先后统一.而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崭新民族国家的诞生则导致了法国欧陆优势的最终丧失和19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力量的重新配置,德法矛盾、德英矛盾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所以,抓住了克里木战争的结局,也就抓住了欧洲格局演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均势”(BIance of Power)是一古老概念。在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古代战争中都曾出现过均势思想。十六世纪后,均势常被欧洲大国用来作为处理他们之间政治关系的一种手段。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中,欧洲均势一般是指1815至1914年欧洲大国的政治关系,即各大国或大国集团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状态,以及一种相互牵制和维持现存局面的政治结构。在这百年间的欧洲国际关系中,出现过三次均势时期,即1815年拿破仑帝国灭亡至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1870年普法战争至1890年俾斯麦下台;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奉行所谓“新方针”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本文拟对这三个时期的欧洲均势问题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4.
王新德 《历史学习》2001,(12):22-23
1893年法俄同盟的形成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开始对峙的标志,并促成了20世纪初协约国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失败告终。战争震动了整个欧洲,破坏了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各国力量的重新组合。战后,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曾声称“不须结盟”的法国面临被德国彻底摧毁的危险,开始积极寻找同盟。  相似文献   

5.
一20世纪开始的时候,世界上正在打两场战争,一场在亚洲东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另一场在非洲南部:英国人征服了荷兰人的后裔。两场战争都说明:工业文明正携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向全球,任何人想要抵挡它都是不可能的。古老的帝国会在它面前坍塌,欧洲的农  相似文献   

6.
试论法国大革命至拿破仑帝国时期的英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持续不断地同法国进行战争。英法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793年年初英国纠集反法国家建立第一次反法联至1802年英法签订了《亚眠和约》止,英国对法的关系是立足于全力围剿法国大革命,扑灭法国革命的烈火,阻止法国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颠覆年轻的法兰西共和国为目的的。此为第一个阶段。自1802年到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这时英国对法国的战争,是为了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和海  相似文献   

7.
1853年夏,俄国借宗教争端之机,挑起俄土战争。沙俄鲸吞土耳其的行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震动了欧洲。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之后,英法积极争取盟友,1855年1月与撒丁王国结盟共同对俄作战。奥地利帝国对于巴尔干半岛早已怀有野心,现在,面临俄国威胁,它派遣8万大军云集东部边界,准备攻击俄军后方,并多次向俄发出通牒。俄国虽在战争期间进行过外交努力,试图与丹麦、瑞典、普鲁士等国结盟,但均遭拒绝。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139页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其中有这样的叙述:“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旧课本对此有类似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摧垮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四个大帝国。”两者不同的是:新课本给“四个大帝国”加上了社会性质,即“帝国主义”。这种定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而奥斯曼帝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奥斯曼帝国原是军事封建帝国。19世纪70年代的俄土战争以后,它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1908年至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80.pp权倾一时的雅典是如何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了霸主地位?耶鲁大学教授为你讲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十年,全面揭开雅典帝国的覆亡之路!《雅典帝国的覆亡》详细解读雅典帝国的最后十年。全书史料丰富,细节精准,叙事流畅,作者对古今浩如烟海的有关文献了如指掌,精准的历史叙述能让读者能更好地体悟  相似文献   

10.
沙皇俄国,是一个富有侵略扩张野心的国家,在所谓东方问题上,表现得十分充分。在十九世纪的上半期,从神圣同盟的形成到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俄国由于在欧洲处于霸权地位,它对上耳其怀有特别强烈的侵略野心,所以在东方问题这一国际斗争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同其他欧洲强国在东方问题上矛盾斗争的一次公开冲突,战争结果大大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也使它在东方问题上再也不能充当主角。一十四世纪初,奥斯曼国家在小亚细亚西北部兴起,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扩张战争,到十六世纪,终于形成为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军事封建大帝国。它的疆域极为辽阔,在亚洲它占有从地中海东岸直到波斯  相似文献   

11.
广义的希腊化国家包括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和帕加马等。希腊化时期西亚北非的文明对话的特点:第一,处于边缘地位的周边落后民族迅速崛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原有的先进文明日渐衰落。第二,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第三,文化交融是军事征服的后果。第四,文明中心迁移至欧亚大陆交界处和两河流域的新兴大城市或首都。第五,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第六,希腊化遭遇了中东部分人民的顽强反抗。第七,希腊化促进了东西方宗教的融合及世界宗教和中东文明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日本帝国前期对外一系列成功的侵略扩张无不是以旨在争夺东北亚制海权进行的海上战役为先导的。这一时期日本联合舰队进行过3次大规模海战,占蒸汽装甲时代世界大规模海战总次数的3/4。海战中,旅顺口要塞陷落后俄国大本营让未经训练没有海战经验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继续东进通过与联合舰队决战入泊海参崴只能是必败之道,而让舰队避免北上决战,通过辅助船定期赴胶州湾和上海港采买获得补给坚持在黄海、东海、南海施行一段时间破交战才是惟一能够实现开赴远东所抱战略目的的作战样式。日俄黄海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以蒸汽装甲战列舰编队交战为主的大规模海上战役。旅顺口分舰队突围港会合海参崴分舰队的成败是决定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命运的关键。20世纪初日本军史画家创作的《黄海战图》描绘的正是日俄黄海大战双方胜负发生逆转的一幕,而与中日黄海大战或日俄对马海战无关。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14.
曼纽尔·克利索罗拉斯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在西欧大学中任教的拜占庭学者。此后,众多拜占庭学者纷纷效仿他来到意大利担任各个大学的希腊语教师。他在佛罗伦萨大学的教学引发了意大利人学习希腊语言和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意大利培养了众多复兴希腊古典文化的健将,有力地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然而,他到意大利不只是为了传播希腊文化,更重要的目的是为陷入困境的拜占庭帝国寻求西方的军事援助。  相似文献   

15.
二战中,美英苏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经历了从立场冲突到妥协合作,直至成功实现诺曼底登陆的过程。三国围绕登陆作战问题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展开合作,最终实现了击溃德国法西斯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6.
德国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并且德国在实力日益增强的欧盟中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拥有极大的发言权。“冷战”期间,联邦德国是美国亲密的战友,对外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冷战结束后,双方矛盾冲突不时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德美两国发生的矛盾冲突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17.
欧洲是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主要场所,而德国又是美苏在欧洲争夺的中心。但冷战的起源则来自欧洲的东南端,即巴尔干半岛。在那里聚汇着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的矛盾:的里雅斯特的争端、处置战败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问题、黑海海峡的风波、希腊内战……导致杜鲁门主义的诞生,从而揭开冷战的帷幕。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盛期,欧洲天主教会发动了旨在进攻波罗的海异教徒的北方十字军。该十字军历时近4个世纪,相继征服了汶德人、立沃尼亚人、爱沙尼亚人、普鲁士人等。此间,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的基督徒、波罗的海的异教徒以及东正教的罗斯人都卷入了战争。北方十字军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将原始信仰的波罗的海地区纳入了拉丁基督教世界并重新定位了中世纪渡罗的海文明的发展方向;影响了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间的关系,成为东北欧地区种族矛盾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9.
60年前结束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以极大的民族牺牲,迟滞了日本的“南进”,对美英的太平洋地区作战给予了重大支援。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始终高扬团结一致、积极抗战的大旗,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不容置疑的。当然也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并且认识到,正面战场在抗战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有变化的。战后60年来,日本政治人物对过去那段罪恶历史也不是没有表示过反省,但总是反反复复,羞羞答答,时不时地要作些翻案文章,对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拒不认罪,不肯作出真诚的反省,其目的在于企图掩盖侵略史实、摆脱日本在战后受到的各种制约、重温“大日本帝国”迷梦,这应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警觉。  相似文献   

20.
“七年战争”后,英国出于转嫁财政压力的目的而向北美殖民地征税,危及了殖民地的经济利益和自由;同时,其他欧洲大国势力退出了北美,使殖民地没有了外部的威胁,他们敢于和母国对抗。在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中,其他欧洲国家出于削弱英国以达到恢复欧洲“势力均衡”的目的,支持了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七年战争”对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爆发和胜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