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纪录片《革台帮的头家》是一部民俗题材的纪录片,讲述的是在闽南泉州活跃着的一支自发的以演出拍胸舞等民间艺术为生的农民演出队——“草台帮”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刘庭康 《新闻窗》2008,(6):63-64
怎样选择和讲好一个故事,是我们在摄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中必须思考和琢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视表现手段之所长和优势,也是电视受众的需求。我自2001年开始,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其中,纪录片《守望》和纪录片《那山那人》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参加贵州省广播电视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受到专家和评委的好评。在拍摄纪录片的实践中,深感讲好故事的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3.
许哲军 《视听纵横》2006,(2):112-113
在第十五届省电视“牡丹奖”评选中,富阳广播电视台创摄制的《日子一天天地过》获得了短纪录片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最佳摄像奖,作为该片的编导和摄像,本人想以《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下简称《日子》)为例,谈谈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技巧。一、让采访更生活化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原制片人陈芒曾说,“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编导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驾驭结构的能力。”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正是在不断的选择中诞生的。笔在几年的纪录片拍摄实践中也深有此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丰富的编导创作实践出发,认为纪录片中任何"客观"都是主观选择后留下的,和"客观"相对应的"主观"是纪录片创作中无法回避、无处不在的主体元素;文章从节目主题、拍摄素材、拍摄手法、编辑方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评奖于2003年8月结束。从获奖的作品看,总的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喜忧参半,仍面临突破的问题。一 题材选取历来为纪录片人所重视。在纪录片创作的几大因素里,选题成功率占近50%。 富有个性化题材的选取,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基础。获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长片一等奖的节目  相似文献   

7.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由于其对拍摄题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较强,且对摄像师的拍摄技巧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所拍摄的作品真实、鲜活而又吸引观众。因而作为摄像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编导意识,既能纵观全局,又能将每个细节拿捏到好处。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如何强化自身的编导意识进行了分析,以促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齐萌  曾卓昆 《视听界》2004,(5):89-90
《透视人体》系列节目是由BBC拍摄,通过《探索》(DISCOVERY)频道引进到中国的一套科技题材的纪录片。科教题材几乎一直是纪录片的必选。用记录的方式讲述科学,有一种权威感,这与科学的权威感是一致的。另外,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科学之后,再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符合人们对于传媒教育功能的期望,虽然关于传播效果的争论由来已久。不管怎么说,人们在用纪录片记录知识。在“一切皆娱乐”浪潮的影响下,似乎连纪录片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探索》亚洲网络的中国区副总裁曾指出,将《探索》的节目称为纪录片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探索》的电视片是纪实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10.
在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2000年度节目评选中,我们创作的电视纪录片《陈记早点》荣获电视社教长篇节目类一等奖,并在浙江卫视《纪录》栏目播出后,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好评。许多观众给我们或拍摄对象打来电话,说看了这个节目后深受感动,尤其是片中男女主人公面对挫折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勇气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们,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人生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陈新兴 《声屏世界》2005,(11):23-23
近十几年涌现出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很多都是编导与摄影一肩挑的,比如康健宁(拍摄的《阴阳》)、彭辉(拍摄《背篓电影院》、《平衡》)、梁碧波(拍摄《三节草》)等等。编导与摄影的一体,减少了中间的沟通环节,摄影师在现场对素材的选取直接为最后的成片服务。当然,这对创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编导都具备扎实的摄影基本功底的。因此,在大多数的纪录片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正>同是获得2004年度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奖”二等奖的两个节目:《老曾这个人》(以下简称《老曾》,莆田台选送)和《老颜这几年》(以下简称《老颜》,漳州台选送),从客观上来说,它们都获得二等奖,也就是说评委专家已经权威认定它们旗鼓相当,各有千秋,难分仲伯。我之所以要评析它们只是以它们作为例证,论述好的结构对于电视纪录片品质的提升以及蹩脚“结构”对纪录片品质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在前不久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评比中,南京电视台“科技纵横”专栏拍摄的《探索现代生命多样性起源之谜——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澄江化石群研究记》(下简称《探》)一片荣获“中国电视奖1995年度科普类二等奖”,该片同时荣获“’95全国优秀电视科普节目一等奖”。作为本片编导之一,我想就《探》片创作谈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4.
凤凰卫视栏目化的纪录片有三档:《凤凰大视野》、《我的中国心》,《皇牌大放送》.《凤凰大视野》2004年开播,迄今已有7年时问,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播出风格与播出方式.节目通常选取一个题材,制作五期或十期节目,在星期一至五每天晚上连续播出.《我的中国心》为人物类纪录片,每一期选取一个逝去的人物,于周六播出;而《皇牌大放送》节目时长达85分钟,于星期日播出.可以说每天都能在凤凰卫视看到纪录片.  相似文献   

15.
<正>电视媒体肯定是如今最具影响力、所涉范围最为广泛、发展也最为成熟的一种大众媒体形态,其组成形式十分丰富,是现代人休闲娱乐中的重要选择,而电视纪录片则是电视节目当中最具真实性与原生态特征的节目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真实记录社会事实的功能,其拍摄手法的运用问题值得加以探讨。本文分析了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论述了电视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选择,并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主要拍摄手法。  相似文献   

16.
王浩任 《东南传播》2018,(8):138-140
2010年10月,《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发展我国纪录片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契机.在国家大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纪录片市场的潜力开始全面迸发.而《水果传》正是在这竞争激烈、众多真人秀纪实节目火爆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再次造就了继《我在故宫修文物》后的"B站纪录片奇迹".全片在题材选取、叙事角度、拍摄手法和声音运用方面,不仅充分展示了科普类纪录片的知识性,而且也完成了影像风格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从当年红遍大江南北到今天渐趋冷落,一直以来都是“曲高和寡”,收视率迟迟难以提高,究其原因大约与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矫枉过正现象有关。追求名作的形式风格。《龙脊)和《最后的山神》等片成为中国纪录片的典范之后,少教民族的题材成了纪录片拍摄的热门,没有少数民族的题材就选取偏远的山区以便找到相同的感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集中检阅和评析,促进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评析活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选送的音乐专题节目《走向喜马拉雅》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评选广播文艺类一等奖。其节目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的历史为创作背景,用歌剧《太阳雪》中的音  相似文献   

19.
陈卓琼 《视听》2016,(11):61-62
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儿童群体为题材的纪录片的优秀制作,该作品以其特殊的观察视角、双线叙述结构和艺术性的拍摄技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成人化的儿童世界。纪录片将孩子们富有个性色彩又带有群体化基因的行为串联起来,展现了纪录片揭示、评价和认识生活的作用,赋予现代传媒强烈的社会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20.
自然的馈赠创造电视纪录片的意境,可以从选题出发,以题材为基础,从天然的环境和景物得到生活的启示。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说过:“艺术不在于重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最可塑造和最有表现力的东西。”一名成功的编导,往往擅长于寻找特殊的环境,选择与众不同的题材来创造电视纪录片的意境。《沙与海》选择了沙漠之中与海岛之上的两个人家。《最后的山神》选择了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