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各具特色.写黛玉出场,主要从正面进行心理描写、言行描写及从侧面进行外貌描写,揭示其性情;写凤姐出场,主要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法,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并通过黛玉眼中所见,抓住其服饰、容貌特征,展现其性格;写宝玉出场,主要运用了"推来拉去之法"和侧面描写、正文反作、对比描写等手法,活现其形象.  相似文献   

2.
蒋静 《现代语文》2005,(3):22-23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文)一文描写了众多人物的出场,其中对黛玉、宝玉以及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出场的精彩描写已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范例。人们似乎很少注意到在《林》文巾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那就是贾赦、贾政。这两个未出场的人物其实正以另外一种方式悄然出场。  相似文献   

3.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一文,人物出场描写,文字精彩,为人称道,毋需赘述。而其中单就人物外貌描写而言,可谓匠心独运,有着无穷艺术魅力,颇堪玩味。林黛玉投身贾府,这位“绛株仙草”现身,是为贾府上下注目,黛玉首次亮相在贾母众人面前,作者却没有去描写她的外貌形象。这是为何?黛玉年幼丧母投靠贾府,一路舟车劳顿,终于见到了外祖母,一种找到依傍的感觉油然而生;贾母见到外孙女,自然想起女儿贾敏早亡,对黛玉的怜爱之心倍加,祖孙两人见面,此时难免抱头痛哭。可想,这时作者是不可能腾出笔墨去写黛玉“形…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出场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主要人物写法的摇曳多姿、绝不雷同自不必说,单是对伴随主要人物左右,处于“陪宾”地位的婆子、丫鬟的叙写也各各有别,似淡笔带过,却大有讲究,真正起到了以“陪宾”衬”主脑”的作用,不可小视。黛玉进贾府见到的第一个主要人物是贾母。我们且看作者是如何写贾母身边的仆从的。这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初见贾母时,黛玉尚未进屋内,只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黛玉出场安排巧妙,匠心独具。在黛玉正式登场时,作品并没有直接描写出其容貌,而是先展开了一系列的侧面描写。而在宝玉的出场上,作者设置了许多悬念,在层层铺染之中,使其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重点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几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很精彩,尤其是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出场各不相同,各得其妙.先看人物的出场描写.贾母是"迎"出来的.贾母在贾府中地位最高,又是黛玉最亲近的人,黛玉进贾府第一个该拜见的当然是外祖母,而贾母出场不报姓名,未明身份,由黛玉认定,正如评者所云"文约而意奇",在等级森严的贾府哭声中迎客的惟有贾母才能如此.邢、王二夫人,表嫂李纨是"随"出来的,按照封建的礼教家规,儿媳妇平时要在婆婆面前侍候起居,贾母出场带出邢、王二夫人,孙媳妇李纨,合情合理.作者对他们的介绍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8.
阅毕《林黛玉进贾府》,便深深折服于其故事情节安排之巧、人物描写之妙、人物关系交代之精。文中重要人物——两玉出场安排得巧妙,更让人赞不绝口。让宝玉倾尽终生之情的绝美少女黛玉,在她登场时,作品并  相似文献   

9.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极其成功,非常传神。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完全能领略到曹雪芹这位艺术大师在塑造人物方面的高超技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从四个角度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王熙凤的泼辣和虚伪等性格特征。1.写出场。本文在写人物的出场时,方法不一而足,有的单独出场,有的集体出场;有的预先做介绍,充分铺垫、引起悬念。有的则出场后即以一连串的语言、行动描写让其充分亮相;有的只见其人而不闻其声。王熙凤的出场则是别具一格,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着重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也在这一回中出场亮相。曹氏苦心孤诣,不仅在人物出场设计上工于匠心,而且在特定场合中人物情态的描绘、性格的揭示,其用字用词的分寸拿捏也妙到毫颠。  相似文献   

11.
解泽国 《现代语文》2008,(10):39-40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欣赏人物描写的艺术。王熙凤是第一个出场的重点人物,也是刻画得最生动的人物。传统分析下的王熙凤性格特征主要有: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办法,用黛玉的“纳罕”突出其“放诞无礼”:极力铺陈凤姐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见黛玉,突出肉麻的恭维。  相似文献   

12.
一、看似平淡最要紧的"草蛇灰线"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初到贾府,贾府上上下下人物纷纷出场,正在作者对众多人物的言谈举止、贾府的纷繁事件展开紧张有序的描写时,小说插入这样一个情节:……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中,读者最熟悉的人物是宝玉与黛玉,最熟悉的故事是宝玉与黛玉的恋爱,那缠绵哀艳的恋歌,一直在读者耳边回响。曹雪芹花了很大的篇幅,精心塑造了林黛玉幽美绝俗的典型形象,二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为她的性灵与诗境生活,以及她那注定要失败的苦恋所感动。读者的注意力全关注于此,因此经常忽略了曹雪芹散置于作品各处的有关林黛玉的另一些描写。这些描写似与我们所熟知的林黛玉形象不甚相符,那么计划周密的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很显然,只有将关于这些内容所透露的信息也考虑在内,我们对林黛玉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金粉世家》一经成书,便被人们誉为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其中的人物设置和《红楼梦》的人物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冷清秋和林黛玉在很多方面就比较相似。很多读者都为黛玉夭折而遗憾。本文通过比较冷清秋和林黛玉的结局,论证了黛玉之死是黛玉的最好结局。  相似文献   

15.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林黛玉是塑造最为成功的典型人物之一。众多的读者总指责黛玉"小心眼"、"敏感"、"孤傲"等,这实在是对作者一番苦心的莫大误会。作者要以这种性格来描写黛玉的自尊自爱,写黛玉的叛逆。这种性格与林黛玉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她的这种性格,又使她在贾府之中茕茕孑立,形只影单,一步步失掉人心。她的多愁善感更让她愁肠百结,心中的郁闷不能排解,直至最后眼泪也没有了,可以说是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葬花吟》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诗歌代表作,是作者曹雪芹表现林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所描写的是黛玉触景生情,由她看到落花,而联系到自己的命运,它渗透了一种黛玉式的凄婉哀伤。《葬花吟》因其精湛而高超的艺术价值值得挖掘和探讨。本文将从人称,音节与格律,用词,句式等几方面赏析杨宪益和戴乃迭,霍克斯和许渊冲几位翻译家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初步的显现,描写宝玉第一次与黛玉见面的场景极为精彩:  相似文献   

18.
《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景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展现了贾府众人的不同态度 ,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极为生动传神。一问一答之间 ,各人性情跃然纸上 ,对比读来 ,鲜明有趣。一、王熙凤见黛玉———表演见黛玉前 ,王熙凤刻意来晚 ,高声笑语表现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精心装扮 ,簇拥而入 ,显示了自己的富贵豪华。见黛玉时的“携手”“细细打量”后“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的动作 ,和忽喜忽悲、处处围绕老祖宗的一番言语 ,无不显示她的机变逢迎 ,世故圆滑。接下来的几句问话 ,颇令人玩味 :(王…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几百个人物形象,许多主要人物都在节选自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中陆续出现。作者把他们推到“舞台”上出场亮相,使读者初步了解他们的性格。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表情、言谈、肖像、心理等性格化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的。小说通过贾府上下迎接这位从苏州来的小客人——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的描写,让众多人物登场。从贾母第一个出台到宝玉最后一个亮相,人物登场先后适宜,描写译略得当而且出场方式多样。贾母是“迎”着出来的;邢、王二夫人和李纨是伴随而出;迎春姊妹是被请后“簇拥”而出。凤姐和宝玉两人出场的共同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所不同的是:凤姐是笑话声,宝玉是脚步声。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的前三回中,通过冷子兴、贾雨村之口从侧面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王熙凤等人物作了简要的介绍.如果说前面只是使人看见人物的影子,那么这一回就是人物正式走向前台作精彩的表演,把鲜明的个性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紧紧地吸引着读者.黛玉和宝玉是《红楼梦》整部作品的主人公,也是这一回作者所着意描写的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出场,作者通过细微琐事的描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问题.下面就来谈一谈宝玉和黛玉的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