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水理论在我国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简述了风水理论的起源和作用,阐明了风水理论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科学内涵以及对人文生活的影响;通过对实例的客观分析,辩证地看待风水理论,准确地理解建筑风水与居住理念的一致与矛盾,吸取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着眼于风水理论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最后列举后现代中的景观设计和风水理论的可结合性,并以长沙橘子洲头为例,探索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风水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王天 《科协论坛》2004,19(2):47-48
风水是什么,风水是附体建筑身上的神煞妖魔,风水先生是建筑界的巫师。风水二字从字面上讲,源自东晋郭瑛的“葬经”。“葬经”这样说:“气成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就其实际意义来讲,风水是相墓地、建房舍的神秘法术。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学科建立于1978年,经翟中和院士等老一辈教师的不懈努力,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培养了丁明孝、陈建国、张传茂、苏都莫日根、张博和陈丹英等一批优秀人才。1999年丁明孝教授主持“973”项目《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加上邓宏魁、舒红兵等教授陆续回国工作,整体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一支以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和细胞信号转导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2004年以张传茂教授领导的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目前,该创新研究群体有教授9人,副教授7人,其中…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水进行了分析。并对风水文化观念中所蕴涵的生态美加以阐述。“东方审美思维同原始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原始思维的自然延伸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4月18日,古城西安。风和日丽,春意浓郁。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聚集了我国建筑界的泰斗级专家和学术精英100多人,举行“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评审暨“十五”重点项目研讨会,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教授等人承担的“黄立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住区模式”研究顺利通过验收并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绿色建筑专家、傅士生导师刘加平教授这位普通农民的儿子,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建大建筑学院从事建筑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十几年来,他不仅用汗水为自己操来了硕大、博士学位证,而且真教学、科研工作也结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人类建筑发展进程的回顾,阐述了现代建筑“回归自然”的文化取向,元极堂等元极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天整体”思想的物化;由此提出创立人天建筑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苑》2006,(11):F0003-F0003
中国老科协教育分会始建于1998年10月。该分会在中国老科协的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使得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该分会在“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指引下、2006年工作有了新思路、新计划.新成绩。按照中国老科协关于创造“亮点工程”的指示精神,该分会精心组织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编写了《北大教授指导高考》—书,现已脱稿。近年来,该分会以“背靠政府.面向企业”为经营理念.与百年老字号——上海“九和堂”及美国三T眼明轻松贴等企业合作,开创了经营式协会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10,(13):56-57
在传统社会,国人有风水之信。何谓“风水”?晋人郭璞曾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由此看来,风水是一种术数之学,其核心是相宅、相地以求得“得水、藏风”的风水宝地。  相似文献   

9.
当励志的褚橙只在小众范围内传播时,北大才子卖猪肉的传说在江湖上流传已久.2008年,一则北大才子卖猪肉的新闻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给北大抹黑”“现实版伤仲永”的评论声纷至沓来,随着两名北大毕业生陈生、陆步轩联合打造的“壹号土猪”跻身国内高端猪肉第一品牌,质疑者纷纷闭上了嘴.  相似文献   

10.
林贤明 《金秋科苑》2009,(20):175-17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有的大厝形式已慢慢消失了,而取代之的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形式,古建筑文化的遗失对建筑界是一大损失,所以对古建筑的考究与记载变得很迫切。如今,对福建安溪大厝的记载与介绍很多都还停留在仅存的少数建筑文化上,而真正的对大厝的布局格式、尺寸、风水等方面的考究相当缺乏。本文撇开对闽南大厝总体形式与装饰等的介绍,主要结合当地文化在空间布局、尺寸规格和风水讲究三方面对安溪传统闽南大厝做细致分析,寻回古民居文化中遗失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1.
林贤明 《今日科苑》2009,(20):175-17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有的大厝形式已慢慢消失了,而取代之的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形式,古建筑文化的遗失对建筑界是一大损失,所以对古建筑的考究与记载变得很迫切。如今,对福建安溪大厝的记载与介绍很多都还停留在仅存的少数建筑文化上,而真正的对大厝的布局格式、尺寸、风水等方面的考究相当缺乏。本文撇开对闽南大厝总体形式与装饰等的介绍,主要结合当地文化在空间布局、尺寸规格和风水讲究三方面对安溪传统闽南大厝做细致分析,寻回古民居文化中遗失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成立于2004年1月,依托于天津市“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作为支撑,已形成了以光、电、纳米等材料与器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中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天津市特聘教授2人,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5人。  相似文献   

13.
近日,由西北大学周明全教授主持的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计划项目“多媒体信息查询技术平台”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评审验收会由陕西省教育厅科研与产业处主持。周明全教授和耿国华教授分别向评审验收委员会作了“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技术报告”。评审验收专家认为:该技术在多媒体信息融合管理、查询系统安全保护技术、多通道用户交互方式上具有创新性,系统整体性能优于国内类似系统,开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西北大学“多媒体信息查询技术平台”顺利通过评审验收@文哲  相似文献   

14.
现代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曾任北大教授,早年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一度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初期诗作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后留法,专攻语言学。在现代汉语中“她”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就是刘半农首制。  相似文献   

15.
实践出真知     
1974年.陈保胜毕业于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作为一名特殊的毕业生.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从此,扎根同济.足遍全国。1979年.他随葛如亮等教授前往新安江、富春江等地旅游开发出谋划策,在新安江“清风洞”口,创建了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栋真正的生态节能建筑。  相似文献   

16.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科学化与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基本情况 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接受国内建筑学科的几位资深院士的建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指南中发布了《绿色建筑体系与住区模式》重点资助项目。由周若祁教授和刘加平等人领导的课题组,以《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  相似文献   

17.
《深圳特区科技》2006,(8):62-63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是深圳市属的建筑科研单位,长期从事建筑科学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业务涉及建筑科研咨询、建筑设计、工程质量检测等,是深圳建设领域内提供综合服务的权威品牌机构。近年来更是集中精力进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应用,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方面处在国内领先地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现有员工171人,其中教授、高工30人.国家一级注册工程师21人,博士、硕士41人,从事节能检测评估的技术管理团队共有30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风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种专门处理方法与空间艺术,风水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源远流长。建筑风水学与当代房地产有效结合是现代风水文化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现在我们共同探讨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的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新建筑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整体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警钟已经拉响,未来国内劳务市场“招工难”的问题会日益严重。在国家数字经济建设的浪潮下,智能建筑行业和智能建筑技术会迎来黄金的发展机会。2022年《“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加快智能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主要任务中提出,“十四五”时期夯实标准化和数字化基础、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在以上背景下,建筑机器人行业将迎来黄金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几天,很多人被一位满头白发的"北大退休老教授"圈粉。这位"老教授"每晚在平台上开班讲数学,直播考研培训和高等数学教学,并称自己的网名是"数学老师不上课难受"。日前,网红数学老师杨世显回应,称他只有37岁,因患白化病显得比较苍老,而且他只是毕业于北大,并非北大教授。但面对这样一股"直播界的清流",很多网友还是按捺不住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