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人研究《史记》三家注,往往关注其在文字、训诂、音韵、版本及注解上的贡献,但忽略了其在保存文献及收集史料方面的贡献。文章以《说文解字》和《括地志》为例,论述了三家注在保存文献方面的贡献;又从校补史实作用和纪年价值论述了三家注在收集史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先秦诸子中,儒墨并为显学,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浪潮中,更是兴盛长达两个世纪之久。从西汉开始,墨学衰颓乃至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近两千年中,只有西晋鲁胜作《墨辩注》,唐代乐台作《墨子注》,而且二书均已散佚。墨学的衰微与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学的昌盛显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时期,汪中校注了《墨子》,并对墨子的学说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虽然受到当时有传统思想的学者批判,但仍然拉开了重新研究墨子之帏幕。像汪中这样所提出来的义理上的讨论尚属不多,所以非常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6,(4):44-47
为了让西方世界全面了解中华文化,梅贻宝选择了译介备受冷落的墨家学说。在翻译策略上,梅译注重保存《墨子》的"本土风味",在具体翻译方法上,以直译为主,同时兼顾用"能够让人读懂的英语"译出。其译本在语言、版本和用典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考辨,并用直译加注法和文内汉字注释法对文化负载词,句法作用和文化典故加以解释。梅译《墨子》开启了西方研究墨学的高潮,也同时成为墨学研究的标准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时局巨变、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墨学在近代开始了复兴的历程。与近代中国主体政治思潮发展的道路相对应,墨学复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坟阶段改革派和洋务派知识分子提出“西学源出墨子”说;第二阶段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人士寻求墨学与西学的会通,并倡导以墨学救世;第三阶段是五四思想家们尝试选择墨学作为构建新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点。墨学复兴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演变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魏之际思想与文化蜕变尤烈,学术分野甚剧,各方学问得以突破经学框限而独立发展。期间史学之昌、史注之盛,促使学人以己身所学为《汉书》训章释句,曹魏人如淳凭其律学功底,征采大量的律令、律说等内容以注释《汉书》,既广征博引、解制明典,又彰显了引律注史的注释体例与风格。如淳《汉书》注引律注史的意义,已超出文献学上训诂注疏之功用,更为后世研究汉魏典章制度,特若汉魏律说提供了最直接的文献材料,同时也为后人窥视曹魏律章句学的研习与传承提供了视角,实堪称"史之功臣,古之益友"。  相似文献   

6.
如淳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其《汉书音义》在词语训释与典章律令方面有较高的成就,是唐代以前《汉书》古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原书已佚。如淳的《汉书》注解常被后代注释家引用,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杨守敬所辑《汉书二十三家注钞·如淳》的基础上,全面搜辑《汉书》如淳注,新得七十余条。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墨学研究中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墨子的里籍问题,一个是《墨子》一书的艰涩难懂问题。令人高兴的是,萧鲁阳教授《墨子元典校理与方言研究》一书,在吸收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这两个难题都解决得相当出色,从而把墨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喜事。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陈垣先生的史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陈垣先生撰写了《明季滇黔佛教考》等宗教史作和最能代表他学术成就的史注研究专《通鉴胡注表微》,贡献出一批精审的史学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在考证方法和材料运用诸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时由于倡导有意义的史学,将史考与史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使他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于1997年8月20日至23日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12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专著13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者们就以下论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墨学与其他诸子学派的关系及在齐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有学者将墨子思想与先其而生的晏婴思想加以比较,认为墨子的诸多进步思想,如反对不义之战、反对厚葬久丧等都从晏婴思想中汲取了“营养”.有学者将墨子与稍后的孟子作比较,从二者宇宙观、政治观、审美观的异同入手探讨.认为孟子在对墨家学派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墨家思想亦有所继承和借鉴.另有学者从孟子所处社会背景及其治世主张出发,指出孟子在建构自己的学说时对墨学有所吸取和继承,主要表现在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观点两个方面,这种吸取和继承是非自觉的.有学者认为《尚书》虽是儒家的根本经典,但其流传与编辑都与墨子有着很大关系.有学者指出,儒家经典《礼运》篇中的“大同”、“小康”思想,是由墨子学说演化而来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齐鲁大地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墨学,而墨学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又以其独特的思想及成就转而丰富了齐鲁文化的宝库,并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  相似文献   

10.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其思想观点多以儒家的反对命题而提出,儒、墨辩难,分庭抗礼,显赫于时。墨学兴盛原因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阶级根源使然;历史所成就。  相似文献   

11.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2.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7.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