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熟知《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的父亲对凶猛的江水只懂得“堵”,最后失败了,禹吸取其父的教训,改“堵”为“引”,结果成功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深悟到这个道理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张文成 《班主任》2000,(6):16-17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传说禹的父亲鲧治水时采用的方法是“堵”,结果洪水四流,到处泛滥,鲧也因此掉了头。当治水任务落到禹的头上时,禹改变了其父“堵”的治水策略,而是采用“堵”、“导”结合的方式——在堵的同时,因势利导,终使成千上万条涓涓溪流汇成滔滔大河流人海洋,从而解决了纵横恣肆的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3.
李运风 《辅导员》2009,(21):50-50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堵,逆客观规律而作,必败;导,顺客观规律而行,必胜。这一道理,对我们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颇有启迪。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时,也应采用“大禹治水”的办法,“弃堵”“行导”,才能把班级建设成为良好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4.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人民中广泛地传颂着。这一方面是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是对禹能掌握水的规律,恰当地采用“导”的方法治服洪水的敬佩。相反,禹的父亲鲧单纯采取“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是鲧没有治水的愿望吗?不是,问题在于方法不对头。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是大禹去治水呢?当然,是因为禹聪明智慧有能力,不过,认真研读历史,会发现大禹治水还有背后的故事。禹所在的部落,在当时算是挺有势力的,所以禹的老爹鲧曾经在尧年老的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为上古大禹治水的见闻录。它与《禹本记》(已佚)、《禹贡》一起,记载了禹治水的全过程.《山海经》究竟是禹治水的见闻录,还是“神话之渊府”、“巫书”?这是研究《山海经》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是清楚的,但被一些学者扭曲、歪曲了.尤其是《山海经全译》,越来越离题.因此,有必要正  相似文献   

7.
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奉献精神,更取决于大禹没有完全照搬前人的"坝堵"策略,而主要采用了顺势而为的"渠引"策略。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哲  相似文献   

8.
高扬 《语文新圃》2009,(12):45-46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大禹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各地的人们都纷纷传诵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大禹成功疏导了河流洪灾后,可谓是万众归心,于是他便大会诸侯于涂山。在各种史料上都记载着这件事情。可是,涂山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就成为了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疑点。  相似文献   

9.
堵与疏     
堵与疏周德刚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了成功,除了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决心外,关键的是采取了科学的治水方法——变堵为疏。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我们何不也借鉴一下大禹治水的办法呢?当前,由于待遇偏低等原因,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疏与堵的关系大禹治水的故事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处理好疏与导的关系,学会疏与导结合。作为班主任,当你察觉到一个学生的坏习惯第一次冒头时,就必须毫不犹豫地加以制止,这就是“堵”,是教育中的第一步,但光是堵,还很不够,因为它不能减少学生不良习惯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所以更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导”,就是“疏”,在“导”的过程中,我们要用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亲切、和蔼的口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相似文献   

11.
孙国璋 《新课程研究》2007,(6):70-70,69
众所周知,大禹治水一改鲧的哪里决堤泛洪哪里堵的做法,而是确立了河水的走向之后,进行疏通河道工作,引千里洪水流入大海,从而彻底解决了洪水泛滥的祸患。也正是缘于此,大禹治水才被后人所赞颂称道。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大禹治水在疏通河道的同时是一定要加固堤防的,否则,如果大禹只是重于疏通河道,而忽视了堤防的堵漏工作,他的治水大业是断难成功的,当然它也不可能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反过来说,如果禹只是重视堤防的堵漏,而忽视河道的疏通工作,其结果无疑是第二个鲧,那就更不会有大禹治水患成功的传颂了。  相似文献   

12.
传说中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用的是“疏通”之法,关键在一个“导”字;而其父鲧降水不成,用的是“围堵”之法,则坏在一个“堵”字上。教师的教学虽非治水,但其中却有“治教”和“治学”的学问,同样有一个“堵”与“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两父子治水——鲧和禹。父亲鲧治水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其子禹则只用几年就使洪水驯服,治理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治理方法不同。水看似柔弱实则刚猛,鲧用“堵”只能使洪水平静一时,而不能治其本,最终还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禹深入了解水的本性,对症下药,疏而不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治水大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杨振宁先生在扬州大学讲学说:北京保利博物馆藏有一件3000多年前西周的青铜器,铭文有"国王禹治水,施行德政",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大禹治水仅是民间传说,历史上根本没有与这个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吧,主要讲述了禹分析、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父亲鲧"围堵障"之法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最后根治了水患。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或教育教学中也不乏类似事例。  相似文献   

16.
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及其精神,数千年来被后世的人民传颂不息。也唯独只有大禹,不仅被夏、商、周三代所缅怀赞颂,而且也得到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一致肯定。 《六乐》又称《六舞》,据古籍所载,其中的《大夏》乐舞,就是歌颂大禹的。《庄子·天下篇》曰:“禹有《大夏》。”《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孝经钩命诀》曰:“禹之时,民大乐,……乐名《大夏》也。”可见当时人民对大禹的爱戴敬仰。 《诗经》中记载大禹治水业绩的有五条: 1.《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行为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怎样采取他们能接受的教育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克服不良行为。过去,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良思想倾向,教师一般都采用“堵”的办法,一味地禁止,结果收效不明显。过多的“严禁”,甚至使有的学生产生反感、对抗心理,你越禁止,他越要去试试。越想堵,越是堵不住。我们必须象大禹治水那样,用疏导的办法教育帮助学生。我实习的时候,所在学校的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著作中 ,经常可以看到“九州”、“九有”、“九围”、“九域”等名称 ,这是怎么回事呢?“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时代的地理区划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西汉以前 ,都认为“九州”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州名。相传在四五千年前 ,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 ,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 ,后来由大禹采用疏导河道的方法 ,才治服了洪水。所以周朝人把大地看成是禹平定的 ,认为禹把天下分作九个区域 ,让后人居住 ,于是就有九州之名。其实 ,当时的九州并不是一个有具体范围的名称 ,这里的“九”只是表示多数的意思。到春秋战国时才有“中国九…  相似文献   

19.
帝与鲧     
主持人小夫子:天帝是缺乏温情的"冷血天帝",鲧、禹是充满大爱的"热血青年"——《帝与鲧》的故事予你全新的阅读体验。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相似文献   

20.
在《大禹治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