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志  许中云 《传媒》2002,(1):53-56
福柯说:音乐是毒品 最近我有一个梦想,想和一个电台联系,希望做一个一整晚的音乐节目。这个节目会用一个特别怪的名字:好听的音乐和一个唠叨的人。我做这个节目是想讲自己的音乐人生,从自己第一次喜欢上音乐开始。我在30岁之前还是一个“音盲”,对音乐毫无兴趣。我做这个节  相似文献   

2.
问:我看过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写的一本书《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其中有一篇叫《唱出自己的风格来》,请你谈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自己的风格? 答:我也看过这本书,从唱出风格到写出风格,隔行不隔理,有同感。做一个新闻记者,手中的这支笔,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报社有几十、几百名记者,如果每个人都善做一样“风味名菜”,版面上就会是丰盛的“宴会”。所以说,当记者要培养自己的风格。问:怎样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呢? 答:我看有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3.
梦幻的感觉记:每个建筑师看自己的方案就像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评价这个孩子?安德鲁:这是全新的、没有人经历过的方案。同时却设计严谨、经过了深思熟虑。一个大的覆盖物,里面就像一个微型城市。所有的部分都非常之好。在我设计方案的时候,中国驻法国大使对我说:不要有任何畏缩,不要留下遗憾。我的设计想法:无沦是大剧院的外部环境还是里面的一个小剧场,都要给参观者新奇的感觉,参观大剧院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惊  相似文献   

4.
问:什么原因让你开始创业的? 傅盛:我当时是因为一个我没有意料到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我想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创业,但是我觉得我可以揣摩一下什么是创业. 问:什么事让你有了创业的勇气? 傅盛:我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我们4个人一起在一张乒乓球台旁边开始自己的内部创业,从那时候开始我做的这款产品用户量从几千、几万到上亿,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晚上都反思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能让用户知道我的产品,我每天都在看用户的反馈.这样的经历让我相信只要做起来就会有机会,创业可以从非常小的点开始做.  相似文献   

5.
不少写新闻的同志不留稿子,象猴子搬包谷搬一个丢一个。我认为留底稿对写新闻、特别是对初学新闻的同志益处不浅,我的体会是: 一、稿件如被采用编辑部就不退原稿:若有底稿,可以对照,看编辑修改的高明之处。这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极好机会。  相似文献   

6.
廖亮  满方 《视听界》2004,(2):18-19
访者:以前你一直是做文艺类节目的,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活泼的,但这次的《环球新闻站》应该说还是比较严肃的, 你在主持风格上是有一个很大转变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比较关键的,或者说你自己付出努力最多的是在什么地方? 袁鸣:我觉得读书两年是最有帮助的,因为我读的就是这个专业,国际关系。为什么大家总觉得文艺节目主持人和新闻节目主持人完全是由两种材料造成?其实我觉得一个真正好的主持人,总是能够把自己身上的某种特质跟节目结合在一起,但结合得好与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好的主持人应该是有这种能力的。至于我自己,刚开始做谈话节目,然后做综艺,因为我年轻,当时从形象、状态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然后我再做像《飞越太平洋》这样的专题节目,1999年离开电视台  相似文献   

7.
叶冲 《记者摇篮》2006,(10):39-40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看这么一段台词:“一个表扬就那么重要吗?杨红旗需要什么,我都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什么都可以。可是这件事情,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一个女孩,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几个月,我一直强迫自己忘掉,可是你们一步一步地把我逼回来,回到那个我根本无法面对的晚上。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分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痛哭……)我现在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什么也没了。你们满意了?在我心里有两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是那个坏蛋,…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我有一个朋友自己注册了个小公司,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才知道如今自己做一个小公司的艰难:有各种管理部门的卡压,有沉重的税,还有莫名其妙的摊派。这些民营小公司的老板们聚在一起时,最大的话题就是诉苦。如今终于见到有媒体重视这件事了!这大概也是中国加入WTO的好处之一吧!”  相似文献   

9.
我一向坚持一个观点:一个有志于从事传媒事业的人,一定要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 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作品”,二是“自己的”,三是“活”.传媒工作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空洞的话不顶用,要出东西,要出经过自己艰苦劳动而得来的东西,要出与自己的以往相比、与他人相比不断有新内容的东西. “有作品”,首先要有数量,然后要有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质量要由数量作基础作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初学写作时,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文章里用得最多的标点符号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是逗号”。虽然我不是学者名流,但对这个结论的权威性是颇为自信的。因为这是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是自己练笔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不管你的生活态度多积极,你仍然需要处理好那些消极思想,我有两个办法去应付它们。一个技巧是:当意识到脑海中闪过一个消极念头时,我就对自己说“啊,这个想法从发里来的?我可不想纠缠于这种思想,我还是想些别的东西,别的更为积极的东西吧。”  相似文献   

12.
一位优秀的商人托尼,有一天告诉他的儿子。托尼:我已经决定好了一个女孩子,我要你娶她。儿子: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会决定。  相似文献   

13.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4.
大概是我到广告公司的第五天吧,创意总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刘啊,你面临的问题,就是尽快从一个诗人蜕变到广告人……”今天有胆子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相信自己蜕变了,而放眼望去,有那么多兄弟姐妹还在犯错。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个以描摹都市女性情感见长的作家,你的感情经历在其中有多大分量?万方:自己的经历是一把钥匙,如果没有这把钥匙,很多门都打不开。当你经历过,就能体会到对方的痛苦。我是一个挺会倾听的人,受父亲影响,我心里对女性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大约是2000年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订阅报刊杂志时,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我感到很欣慰:呀!这是自己的杂志,作为一名小报的编辑记者,多少年来就盼望着有这样一本刊物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位女性,所以相对来说也许要浪漫一些。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关于自己小时候的东西,哪怕是几张照片也好,因为这个原因,自己有了孩子后,我为他建立了一个小档案。说是小档案,其实并不小。它包含着很多方面,不但为孩子日后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起着增进感情的作用,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来越确认自己为孩子建立一份档案是多么的明智。  相似文献   

18.
科兹  凯逊 《全国新书目》2010,(23):53-53
这本书将告诉您:每个痛苦的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不完美的我;一个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真实的;完美背离了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虚幻的。追求虚幻的我,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会将人分裂,会把心撕碎。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虚幻的我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回真实的我。  相似文献   

19.
仅仅在路上     
2009年,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一名青年编辑记者,我时常庆幸自己能够一毕业就加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辈们常说:"工作的起点就像人生的指向标,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能够加入最重要的广播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我的幸运,同时也令我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好记者,新闻工作是严谨的、对待工作自己不能有半点马虎."工作三年来,我常常意识到,作为记者,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这不仅是在从事新闻采、编、播工作初期阶段,而是将会贯穿整个新闻的职业生涯中.  相似文献   

20.
声音     
"5号线是我的地盘"一名在北京地铁扮残疾乞讨的男子被警方抓获。据交代,通过行乞,他已在北京买了两套房!他还划定了自己的地盘:"现在5号线就我自己,还有那个抱小孩的,来一个我就把腿打折一个,所以一个都不敢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