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  相似文献   

2.
杨守敬(1839~1915)是我国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兼考据学者。1880年作为驻日公使何如璋的随员访日,1884年归国。在日本的四年中收购了大量中土亡佚的古籍及珍篇的日本汉籍(大部是经史及医书),并因编著刻印了《日本访书志》、《留真谱》、《古逸丛书》等不朽名著,从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名垂青古的杰出人物。笔者久慕杨守敬访书之举,杨氏的著述,早已熟知,观海堂、飞青阁等藏书也已成旧闻。然而,若对杨氏访书之经纬,成就诸  相似文献   

3.
董康日本访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康是晚清、民国年间赴日访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访书兼涉日本图书寮、内阁文库等著名藏书处及学者私人秘籍,以 唐写宋刊珍本及戏曲小说稀本为主要搜寻目的,访书所获或购归,或著录,或影印刊行,对中日典籍文化交流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自1880年杨守敬首开赴日访书之先河以来,日本的各大书肆、图书馆成为中国学者访书的必到之地,内阁文库就是其中之一,从1927年至1928年底先后有董康、胡适、袁同礼、马宗荣、张元济、郑贞文等多名中国著名学者到内阁文库访书。作为内阁文库司书,樋口龙太郎有机会接待了他们,并写下了详细记录,包括这些学者所看书目,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对来访者的评价等,从一个不同以往的角度给这段广为人知的访书史料提供了佐证和补充。该文将这些记录系统收集并整理出来,以期给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杨守敬(1839—1915)先生在日本访书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先生字惺吾,一作星吾,别号邻苏。湖北宜都人,后卜居黄州,常住省城武昌。其藏书室名有邻苏园、观海堂、飞青阁。藏印有"观海堂"朱文方印、"飞青阁藏书印"白文方印,其在日本所得书则钤"惺吾海外访得秘笈"朱文大方印。  相似文献   

6.
由日本书联倡议,日本出版业决定,从今年起,日本将把4月23日定为“书与花之日”,作为全日本出版界共同的节日。据悉,“书与花之日”之说源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每年的4月23日  相似文献   

7.
石祥 《图书馆杂志》2011,(11):86-91
杭州八千卷楼丁氏作为清末著名的藏书家而为人熟知,其藏书活动当然也是为人注目的。本文利用丁氏藏书题跋、丁丙年谱等一手材料,分阶段考述了丁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流亡期间、寓居上海期间及战争结束后的访书情况,介绍了丁氏主要的访书途径、购书地点及数起大宗收购,并论述丁氏的注意搜访四库底本、注重收集残本的访书旨趣。  相似文献   

8.
<正>内藤虎次郎(1866-1934),又称内藤湖南,日本人。他一生多次来华游历、调查、访书(搜集文献),猎取奉天宫殿(沈阳故宫)内的秘藏图书档案等,是他访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侧重搜求清前期满蒙文档案文献及地图,是日本关注中国、渗透中国、殖民中国政治思潮在文化学术领域的折射,为日本扩张大陆侵略政治直接提供辅助。翻阅他的私人日记及《1905年的奉天宫殿调查》、《奉天访书谈》、《满洲写真帖》、《增补满洲写真帖》等著作,可跨越时空追溯其奉天宫殿的涉猎。  相似文献   

9.
听说,由日本书联倡议,日本出版业决定,从今年起,日本将把4月23日定为“书与花之日”,作为全日本出版界共同的节日。节日的名字很美,它将是怎么样的一个节日呢?引起了我很大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一、生前售书缪荃孙收书始于其早岁客居成都时,后居官京师,讲学金陵,暇时必逛市肆搜购。远游他处,也必以访书为要务,济南、上海乃至日本东京等地无不留下他访书的脚印。经过数十年孜孜砣砣、长期不懈的搜淘,他的藏书至其晚年已  相似文献   

11.
杨守教对我国近代图书事业的贡献巨大.他一生贫寒,而购书、刻书、藏书热情不减.尤其是访书于日本,搜集整理孤本、善本带回祖国,使佚书得以复见于中土.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求实精神.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晚清学者杨守敬在金石学及书学领域造诣深厚,成果卓著,驻日期间与日本书界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日本书道影响深远。论文通过梳理杨守敬碑帖并尊书学理念形成的脉络及其携带至日的书学文献,考察杨氏向日本书界推介的复兴古法的书学知识;结合日本友人的相关记述探讨杨氏在日交流的书学思想,包括金石碑版的鉴别和经典书作的评价,及其金石著作的出售和借阅等活动,帮助日本书界拓展碑学书法的新维度;从与之相关的著述出版和日本书道发展历史考察杨守敬书学理念的在日接受情况,凭借金石著述的大量出版和与友人讨论书道笔谈的发表,杨守敬的金石学知识和碑帖融合书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助推日本书道的转型与发展,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一《冥报记》是一部唐代初期宣扬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宣教小说集。《旧唐书》卷八五《唐临传》中云:"…所撰《冥报记》二卷,大行于世。"此书成书不久,便有郎余令的续作《冥报拾遗》出现,顾况的《戴氏广异记》中亦举其篇名,大型类书《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均有引载。宋以后随着佛教的衰颓,此书失传,只有其引载篇则偶有转引,且讹谬层生。然而此书正如《游仙窟》等在中国久成佚书的作品一样,长期以来被保存在东邻日本。清末杨守敬于日本访书,得此书的一个抄本,杨氏《日本访书志》卷八云相传是三缘山寺写本。日人  相似文献   

14.
(五) 张元济在1916年编辑了“戊戌六君子”遗存诗文六册,序中说:“六君子者,实世之先觉;而其成仁就义,又天下后世所深哀者。……默念当日,余追随数子辇下,几席谈论,旨归一揆。”他也是一位为救国而奋斗的人。张元济于1928年10月,与郑贞文东渡访书,痛感中国有名的“皕宋楼”的珍藏沦入日本,在访书的三个月中,除了星期日外,每日不息地选阅古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明清以来书目文献在日本有不少收藏,其传入日本时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为清前中期,由商人舶载而来;一为清末民国,日本书店及日本学者从中国购访而来。文章根据对日本公私收藏机构所藏明清以来书目文献的调查结果,介绍日本收藏稀见明清民国中国书目情况,并对日藏书目辨伪存真,简介日藏书目文献情况所反映的书籍流通史。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近代著名藏书家张元济的藏书类型、访书途径、藏书用途、藏书归途等方面作了述,并分析了他的藏书、访书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介绍傅增湘先生的生平,从其自述的视角展示傅增湘先生的藏书校书事迹。以《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傅熹年先 生提供的傅增湘先生的日记为资料来源,详细论述傅增湘先生赴日访书的背景、经过和成果。  相似文献   

18.
1 在扬州地区的征书在全国范围搜访征集图书,是《四库全书》编纂初期一项规模浩大的重要活动。这项工作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四乾隆颁发征书之谕,但地方官敷衍拖沓,十月十七日再次下令严厉要求各省督抚“速行设法访求”,其间一些省份虽指派专人负责访书事宜,但所求书籍数量不多,据记载江苏仅  相似文献   

19.
访书     
韦泱 《出版史料》2003,(3):74-75
青灯黄卷,常常捧读前辈书人的书话文章,读到黄裳的《姑苏访书记》,姜德明的《沪上访书记》等,我心头便会怦然一动。多好啊,把找书、选书、买书称作为访书,蕴含着读书人多少的亲情,儒雅的风度便款款而至。我想,他们的学问就是这样一点点“访”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首先论述现代文献学家海外访书的背景,然后介绍访书的范围。其范围包括佚书、古本或善本、古典小说戏曲、敦煌 遗书、太平天国史料及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华文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