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大抓基础工作。新闻记者的基础工作是什么?这几年来,我在具体的采写实践中,有一点感受特别深刻,就是吃透“上”、“下”两头。所谓“上”一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的精神实质,记者胸有全局;所谓“下”一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活的情况。我认为,不断努力吃透两头,这是无产阶级记者所必需的基本政治素养和业务修养,是做好报道工作、提高报道质量的基础,也是记者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2.
杨志刚 《新闻窗》2014,(2):11-12
省级党报是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驻站记者要吃透“三头”,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吃透省委省政府工作思路、摸清驻站地的实际情况,打赢新时期宣传舆论攻坚战,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内,多少年来一直强调吃透“两头”。一方面,中央的大政方针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对任何地方都具有指导性,作为记者必须要吃透“上头”;另一方面,各地有具体情况和特点,记者也要吃透本地的“下头”。但现在的外部环境变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新闻工作者仅吃透这“两头”是远远不够的,还一定要吃透“外头”,才能在报道中  相似文献   

4.
李文同志:   你来信问:“提高上稿率有什么‘窍门’ ?”这封信就和你谈谈“怎样提高上稿率”的问题。我当通讯员 20年了,实践证明: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上头”,报道有把“尺子”;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吃透“下头”,写稿就有“点子”;针对媒体报道的具体要求,射箭对准“靶子”。吃透“两头”,有的放矢,上稿率就会不断提高。   作为基层通讯员,要搞好新闻报道,首先要吃透“上头”的精神,把党的方针政策作为报道的指南,这样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基层通讯员在这方面,由于眼界不宽,消息不灵,往往显得“先天不足”,缺乏…  相似文献   

5.
基层通讯员为新闻媒体写稿往往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那么,怎样写稿?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呢?除了“吃透两头”“围绕中心工作”一般要求之外,笔者积多年编辑之经验,还有三点特别体会,愿与广大通讯员共同研究探讨。写稿要有一些超前意识。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掌握了近期的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但总是慢半拍,跟在人家的屁股后头鼓掌喝彩,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投到报社当然也不会接二连三地发表同一类的稿件。因此,通讯员写稿就要有一点超前意识,把工作做在前面,善于  相似文献   

6.
驻站记者应该在培养新闻报道的宏观意洪和主动意识上多下工夫,只有“胸怀全局”,才能更好地“深人地方”。具体来说,党报是联系党委政府和厂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因此,党报记者应该在胸怀全局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驻站记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更需要及时把握中央、省委的精神,才能对驻地党委政府的一举一动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驻基层的信息尖兵,因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头"的大政方针在这里都有鲜活的典型。如果驻站记者有一种主动参与的意识,敢于担当主角,再大的事件都会在驻地落地生根,驻站记者都可以在这些大事件的报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对大事件,驻站记者要能吃透"上头"的精神,能结合"下头"的典型,要写出"沉"得下去"跳"得出来的针对性报  相似文献   

8.
“方便面”与“炸酱面”王树国生活中,一泡即食的方便面确实方便。可眼下有的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在采访写作中,也学起吃“方便面”的办法了。其一,“吃”工作简报。有些驻站记者,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悄悄改头换面,当成自己的稿件。其二,“吃”信息快报。将省...  相似文献   

9.
驻站记者,主要负责某地的宣传报道工作。驻站记者需要经常与基层打交道,基层也为驻站记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海南日报社,一般情况下,记者都要有驻站经历,才会被分配到其他部门。驻站能锻炼年轻记者的毅力,为年轻记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让  相似文献   

10.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地方党报驻站记者,有着贴近基层的最大优势,这也决定了俯下身子是一种工作常态。同时,驻站记者又必须开阔眼界,放远目光,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拘囿,挖掘所在区域的新闻宝库。只有这样,在媒体加快融合的今天,驻站记者才能在新闻报道的广度、厚度和高度上有所突破和作为。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很惭愧,自己写了近3年的新闻稿件,还没有上过头条,也没有几篇“重头稿”。恩来想去悟出了一点道理,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看好“路”才能写好稿。看好“路”,无论对于初学新闻者还是“老新闻’”都至关重要。这“路”指的是“新闻宣传动向”、“两头”精神,如果把握不住这条“路”就很难出好稿。报纸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耳目,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舆论阵地和窗口,所以吃透“两头”精神,掌握动向,看好“路”是每个通讯员最基本的素质。记得我初学新闻时,因上稿心切,自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写稿上,很少看“…  相似文献   

13.
驻站记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某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迅速、及时地予以报道和反映。此类工作性报道,是当地所需所求,但有的不一定符合新闻报道规律,是驻站记者头痛的一项工作,因为此类稿件很难写出彩,版面上也不好处理。如何化解此类报道的难度,有以下选择:  相似文献   

14.
黄博 《今传媒》2006,(3):50-51
“知道什么是孤鬼野魂吗?——就是我们驻站记者呀!”1997年秋天,我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陕西记者站一名驻站记者时,老记者们这样调侃着传授他们的驻站感受。当时的我很不理解——驻站记者怎么就是孤鬼野魂呢?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越发觉得用这四个字形容驻站记者非常形象、贴切。不过现在再来看,其含义已大不相同,“孤鬼野魂”除了“孤独”以外,更多了一种独立、独行、我思、我魂的境界。在古汉语中,“孤魂野鬼”是前后互文,也可以写成“孤鬼野魂”。写自己的驻站感受,我更偏爱“孤鬼野魂”——孤鬼有野魂。“孤鬼”要做“全鬼”孤魂野鬼,孤…  相似文献   

15.
做编辑多年,常在记者的稿件和自然来稿中发现一些“误会字”,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判断,形成原因主要是不能准确地了解词义而导致错用。因此,吃透词义,准确运用,实在是消灭差错的  相似文献   

16.
陈富强 《新闻窗》2005,(2):42-43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其能力素质与媒体的政治、业务、纪律、作风建设紧密相联。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年驻外,许多工作的开展要依靠所驻地区,必须尊重当地党委和政府。因此,驻站记者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驻站记者怎样才能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7.
在基层电视新闻实践中,大局意识的养成任重而道远.大局意识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要吃透“两头”,胸有大局;要牺牲小局,服从大局;脚踏实地,服务大局.只有自觉养成了的大局意识,基层编辑、记者才能与受众良好互动,产生穿透力强、影响力广的新闻佳作,从而高度自觉而又十分有效地做好服务党和人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杨正毛 《新闻世界》2013,(10):16-17
地方党报所掌握的经济新闻素材有限,难免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如何从有限的新闻资源中拎取出有价值的经济报道?笔者认为,只要记者用心,能够吃透政策,善于从调研中、在基层采访中发现经济热点,抓一些“活鱼”,就能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相似文献   

19.
驻站记者如果能深刻认识基层的重性,积极践行"走转改",就能充分发挥基层记者站新闻宣传方面的前沿作用,传递和落实中心工作的号角作用,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配合作用,地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主力军作用。作为一名驻站近十年的记者,近年来,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驻站记者工作的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20.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