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方万邦(1893~1969),福建闽侯县人。毕生从事体育教育事业。191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科,毕业后曾任山西太原第一师范学校体育教员兼童子军教练、沈阳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长沙兑泽中学及楚怡中学.福建协和大学、厦门集美学校体育教员。1926年赴美留学,入哥仑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专攻体育,获得体育学士、体育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北平师范大学体育教授、安徽大学体育主任兼体育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教授。1936年任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教务主任。抗日  相似文献   

2.
苏竞存     
<正> 苏竞存(1915~)云南剑川人,白族。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由于勤奋好学,英语基础好,在大学二年级时,就翻译外国体育史。抗战爆发,被迫休学两年,在云南省体育师范任教。1939~1940年复学北平师大至毕业。1940~1943年任西北师院(北平师大改称)体育系助教、讲师,同时在该院教育研究所攻读教育和体育理论研究生学位,为以后体育生涯打下深厚的根基。1942年开始师承著名教育家、体育家袁敦礼先生,教授体育原理等课程,从此涉足体育理论界。1942~1949年先后任教于西北师院体育系、云南体育专科学校、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受聘于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北平师大体育系兼课。竞存先生知识渊博,运动技术全面,教授过体育原理、体育史、体育测验与统计和运动生理等课程,每教授一科都编著  相似文献   

3.
马凤阁     
马凤阁(1916—),河南南阳人,回族。1935年考入省立开封师范体育专修科,1939年考入国立西北联大师范学院体育系,受到我国著名体育家董守义教授器重,1943年毕业后任社会部重庆社会服务处康乐部总干事兼重庆市体育协进会体育场负责人,继任国立江津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讲师、导师及总务主任,还兼国立成达师范(现民族学院前身)体育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他随董守义教授先是上赴北平,继而又转至南京,此后到上海又被健  相似文献   

4.
王英杰     
<正> 王英杰教授,1913年12月21日生于天津市。由于自幼家境贫寒,使他几乎到了弃学务工的地步。是体育的天资,帮助他摆脱了困境,由于在小学读书时体育成绩出众,经班主任推荐,考入了河北省第一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后经人介绍,1936年考取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国立体专)。抗战  相似文献   

5.
杨钟秀     
<正> 杨钟秀先生1910年10月生于天津武清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教育学院体育专修科,至今在体育战线已工作了六十余年。解放前,杨先生历任山东大学体育助教,四川大学体育讲师,东北大学体育副教授、教授,解放后任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体育系主任。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任吉林省体委副主任,吉林体育学院副院长。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  相似文献   

6.
董守義     
<正> 董守义先生,我国著名的体育社会活动家和体育教育家。一八九五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一○年,十六岁时进入北京附近的通州协和书院学习。董守义自幼酷爱体育运动,尤以篮球为最,各项成绩优异。一九一六年毕业后在天津青年会任干事,专事体育活动。一九二三年,被青年会保送去美国斯普林非尔德学院(春田学院)体育系留学。一九二五年回国后,担任天津青年会体育部主任,并在南开大学任教,在他的指导下,出现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南开五虎”篮球队。一九三○年任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一  相似文献   

7.
黄震     
<正> 黄震教授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县,1929—1931年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1931—1935年在家乡县立实验小学任教,并代表江苏省田径队参加旧中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1935—1937年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体育科,在董任坚、张耀翔、郁康华等教授的教育下,他在教育、心理、生理等学科方面打下了坚厚的基础,为其日后成为体育教育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毕业后即被留任助教。抗战期间历任厦门大学体育讲师、中正大学体育讲师等职。1948年任大夏大学副教授兼体育部主任,解放后任大夏大学、震旦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华东师大体育系主任、教授,上海市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主席,高校体育教学协作组组长。1954,年应教育部之邀与袁敦礼、张志贤、刘世亮、俞静梅等先生共同编写高师公共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应国家体委之邀与王英杰、陈乃真、沈正德、刘肖惠等人共同编写了第一个劳卫制的项目标准及实施办法,是我国推行劳卫制的  相似文献   

8.
<正> 苏竞存教授于1994年7月8日与世长辞了,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他、追思他。他是白族人,是我国著名的体育家、学者,生于1915年,师承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体育家袁敦礼。解放前曾任教于西北师院、云南体育专科学校、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北平师大等。 新中国成立后,苏竞存教授先后担任了教育部和高教部体育处(部直属处)的处长,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国学校体育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教育部主  相似文献   

9.
马约翰     
<正> 马约翰教授(1882-1966)是我国最著名的体育家和体育教育家。他是我国近代体育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对于我国近代体育的理论和实践有着突出的贡献。为了表彰马约翰教授的贡献,1984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批准,决定在他的故乡福建鼓浪屿建立纪念性塑象。马约翰生于1882年10月10日,先在鼓浪屿读私塾,后到上海明强中学上学。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到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任教,1920年升任教授兼体育部主  相似文献   

10.
梁汝城     
<正> 梁汝城,生于1930年,辽宁省锦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52年就读于辽宁省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是辽宁省优秀跨栏选手,因工作需要,中途被抽调到锦州师范学校任体育教师、教研组长。由于工作成绩显著、表现突出,1955年被调到辽宁省教育厅,先后任体育视导员、体育卫生处副处长和处长等职。1988年又调到辽宁教育学院任体育卫生系主任。  相似文献   

11.
蒋湘青     
蒋湘青(1898—1981)字襄卿,江苏省宜兴人。我国近代著名体育家及报刊体育专栏主编。 蒋湘青生性活泼,自幼爱好运动,故选定体育为自己的终身事业。1918年秋,他从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即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时年20岁。  相似文献   

12.
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中的一环,而这一环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又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一九八六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二号文件的附件《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师范学校还应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体育选修课,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毕业后能任兼职体育教  相似文献   

13.
方万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学者,早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科,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留学,师从威廉姆斯教授,获体育硕士学位。方万邦曾在数所大学任体育理论教授。从50年代起,方万邦先生一直任教于原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体育理论学者。一、方万邦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方万邦体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六化主义体育”中,而自然主义体育贯穿其始终,影响着“六化主义体育”的内容、手段等各方面。1教育化的体育体育教育化,即通过身体的活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利用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对体育目标的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体育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体育专家刘绍曾同志,因病治疗无效于2000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刘绍曾同志1960年就读于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工作,1978年重返母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体育教学研究室主  相似文献   

15.
1936年夏,我从南京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又受聘于母校任教,同年被派往日本学习体育。不料翌年发生“七七事变”,在东京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便于九月取道香港回国。此时,国立体专迁到了湖南长沙,我继续回校任教。1938年春,中国红十字总会受政府委  相似文献   

16.
《收藏界》2012,(2):144-145
潘天寿(1897-1971年),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7.
杨馨     
<正> 杨馨,天津市人,1930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河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她谢绝了两所中学的聘请,来到天津市河西区中心小学任体育教师,在这所学校的操场上辛勤耕耘整整四十年。杨馨老师自任教以来,把自己的工作与学生的终生幸福、与祖国的兴旺发达紧紧地联系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为了教好学生,她视《教育学》、《体育理论》、《儿童心理》等教育、体育理论书籍为挚友,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早在五十年代,她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形象化、故事化教学法。她或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使学生成为故事中的主人,进  相似文献   

1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3):F003-F003
杨再淮(1958-),男,安徽蚌埠人。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体育学院球类系副主任,现任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兼任中国运动训练学会委员、副秘书长,《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委。原为安徽省排球队运动员。199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职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2000~2001年获日本政府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国立鹿屋体育大学研修1年。  相似文献   

19.
陈咏声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从事女子体育教育,是中国妇女体育运动的先驱。她生于1900年8月23日,从小喜欢体育,当时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她在青年时期就认为“强国要先强身”,立志从事体育事业,为祖国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1917年,陈咏声从家乡湖南长沙只身来到上海,先后在中国女子体操学校、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上学。1923和1948年,她曾两次赴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德克萨斯州的培勒大学(BarlorUni-Veysity)O先后在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中西女中(上海市第一中学、第三女子中学前身)、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学校、南京金陵…  相似文献   

20.
张汇兰     
<正> 张汇兰,1898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我国最早的至今仍健在的女体育教授。1919年于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为外籍教师做翻译工作。1924——1948年,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河北师范学院任教,主要教授解剖学、人体机动学等基础理论及一些舞蹈课程等。曾担任过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中央大学女子体育部主任职。1927年和1947年还曾两次担任过金陵女子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