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艺 《网球天地》2010,(3):28-29
2006年澳洲公斤赛,郑洁/晏紫成为首对获得大满贯双打冠军的中国球员;2008年温市尔顿,郑洁成为首位进入大满贯女单半决赛的中国选手;2008年凭借出色的表现,于术后重回巡回赛的郑洁获得当年WTA最佳复出奖;  相似文献   

2.
樊人 《网球天地》2011,(12):68-69
在所有的四大满贯赛事中,要论中国球员集体性爆发的一项,非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莫属。郑洁、晏紫这对川妹子组合在2006年斩获了女双冠军,那也是中国的第一座大满贯奖杯:之后孙甜甜又在2008年与塞尔维亚搭档夺得了混双冠军;2010年,李娜和郑洁携手会师女单半决赛;2011年,李娜再进一步,杀入了女单决赛,书写了中国网球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echo 《网球天地》2010,(3):26-27
2004年拿娜在WTA三级赛事广州站夺冠,成为首位获得巡回赛冠军的巾闲球员;2005年埃斯托利尔赛,李娜成为首位闯入红土赛事决赛的中国选于;2006年温网,李娜创纪录地闯进了大满贯比赛的八强;2009年伯明翰赛,李娜再成为首个出现在草地赛事决赛的中国选手;  相似文献   

4.
《体育博览》2010,(3):14-15
随着中国金花李娜、郑洁进入澳网四强,人们才猛然发现中国网球已进入新纪元。一切并非毫无预兆:2004年李婷和孙甜甜的奥运网球双打冠军、2006年郑洁和晏紫的温网双打冠军、  相似文献   

5.
数说     
《网球天地》2014,(12):52-52
1 10月下旬大阪站包揽女单和女双冠军,让徐诗霖的积分超越贝利斯和奥斯塔彭科,成为第1位登上青少年组世界排名第1宝座的中国选手。53.8% 2014赛季,郑洁在参加的26场WTA单打赛事中,兑现破发点成功率达到53.8%,排名巡回赛第1,继去年的张帅之后,中国选手再次占据该项统计头名,而且今年郑洁、郑赛赛和李娜包揽了该项统计前3名。  相似文献   

6.
鲍勃 《网球天地》2021,(3):54-55
作为开年第一个大满贯的澳网常被称为中国球员的“福地”,但中国球员今年的表现却很难让人联想起这两个字。2006年伊始,随着郑洁/晏紫在澳网女双决赛中以2比1击败赛会头号种子雷蒙德/斯托瑟,中国网球首次在大满贯成年组双打比赛中尝到了冠军的滋味;2010年,李娜和郑洁双双闯入女单四强,让世界对中国网球刮目相看;此后几年,李娜的名字响彻墨尔本,在2011年和2013年两次斩获亚军后,中国金花终于在2014年加冕澳网冠军。  相似文献   

7.
水禾 《网球天地》2011,(3):16-17
新年的澳大利亚有些不顺,遇到了千年不遇的洪水,疑似2012提前到来。然而对于中国网球运动员来说却是个例外,墨尔本似乎总是中国金花的福地,从郑洁、晏紫的首个女子大满贯冠军开始,在澳洲的土地上几乎年年都会上演新的历史突破。先是李娜在悉尼公开赛上夺得了第一个WTA顶级赛事的单打冠军,给1月平淡的中国体育带来满满的振奋。  相似文献   

8.
2010年是中国网坛丰收的一年:澳网,李娜和郑洁携手创造了中国女网的辉煌瞬间——同时有两名中国选手晋级大满贯赛事女单4强;温网,李娜又打进女单8强。中国的网球运动伴随着国家经济腾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说     
《网球天地》2020,(5):77-77
2006年5月7日,葡萄牙埃斯托里尔站,郑洁和李娜上演了第1场在两位中国球员之间进行WTA巡回赛单打决赛,郑洁成为第1位夺得WTA红土赛事单打冠军的中国大陆球员。2009年5月31日,纳达尔在法网第4轮中不敌索德林,这是他职业生涯第1次在罗兰·加洛斯输球,法网连胜纪录定格在31场,2010-2015年,他又创造了法网39连胜的纪录。2006年5月14日,纳达尔在罗马大师赛决赛中,耗时5小时5分钟,苦战5盘击败费德勒,追平了维拉斯保持的红土场53连胜纪录,那也是该站赛事迄今为止最后1场5盘3胜制比赛。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201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我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郑洁和冠军小威以及世界一流选手海宁各六场比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李娜、郑洁在一发成功率、破发成功率指标上优于小威和海宁两位国外选手,在ACES球、双误、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主动得分等指标上和国外两位选手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通过找出她们之间的差距,进而找出制约中国女子网球技战术发展的桎梏,透视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发展,为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在以后的大满贯赛事中冲击金牌的可能性提供参考依据,对当前女子网球运动员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邱友益  陈功 《网球》2011,(11):68-73
1“今天双打时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主场。”10月2日,与彭帅搭档双打获胜后的郑洁心情大好,在官方微博上与球迷分享她的快乐。这是一场弥足珍贵的胜利,钻石球场终于迎来了东道主选手的首胜。 先于郑洁/彭帅登场的是李娜,为了一睹中国首位大满贯单打冠军的风采,万名观众如潮水般涌入赛场,排山倒海的加油声,不仅没有给李娜带来动力.  相似文献   

12.
索引2006     
《新体育》2007,(1):53-53
2006年1月27日,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中国金花”郑洁/晏紫拿下了中国人的首个大满贯赛事桂冠,5个月后,二人再次在温网比赛中称雄,李娜在单打赛场上也有温网八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群芳演义     
李瑛超 《新体育》2012,(8):36-37
在奥运赛场上,李娜、郑洁和彭帅三位实力悍将将参加女单比赛,同时,郑洁/彭帅、李娜/张帅组合也将出战女双。继北京奥运之后,中国女网又一次获得了满额的奥运席位。  相似文献   

14.
趋势     
《网球》2006,(6)
上行线1.『阿尔玛格罗』西班牙军团中不被熟悉的角色,但本赛季14胜5负和1个冠军锦标的战绩,让他极有可能成为本届法网的黑马球员。2.『库兹涅索娃』重新闯入 TOP10,让库兹涅索娃重新成为夺冠热门。来到罗兰·加洛斯,她将是比利时双姝和毛瑞斯莫的假想敌之一。3.『安西奇』罗马八强也算是安西奇在红土赛事中取得了突破,不过他的目标并非法网,而是稍后的夏季革地系列赛事。4.『李娜』与郑洁在埃斯托利尔公开赛上汇师决赛,是中国女子网球的又一个进步。在 WTA 一级赛事柏林公开赛闯入八强,也带给李娜更多自信,来面对法网将会遭遇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老梁读圣贤书,码中国字儿;放言无忌,下笔有趣儿;耻于栽花,乐在挑刺儿。郑洁又获得了 WTA 巡回赛的一站冠军,这已是她个人职业生涯的第3个单打冠军,同时使她进入了世界排名的前30位。这样,世界排名前30中,就有郑洁和李娜两位中国的选手。这些都表明,中国女网正以令我们欣喜的速度迅速融入世界职业网坛,中国人不再是职业网球的配角,完成这样的变化,巾帼英雄们仅仅用了不到20年。如果非要从20年间找出中国女网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我认为应该是这六个人:胡娜、李芳、易景茜、李娜、郑洁和彭帅。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中国女网开始"制造神话",闯进法网单人十六强,拿到奥运会女双冠军,单人晋级温网八强.继而连夺法网、温网女双冠军……万物进化皆有定法,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经历必须的过程,当"神话"在今年夏天被频频创造.人们依稀看到.中国女网已经从最初的灵光乍现.到李娜、郑洁、晏  相似文献   

17.
在结束不久的北京、通辽和乌兰浩特等4站国际女子挑战赛中,复出不久的李娜一举包揽了全部4站比赛的单打冠军。在郑洁法网屡创佳绩的时候,李娜的优异表现让关注中国网球的人们又燃起了另一股希望的火苗。李娜蛰伏近两年的时间里都在做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复出?她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带着种种疑问,我们采访了李娜。  相似文献   

18.
《网球》2008,(12):146-146
2008中网正赛首日,郑洁、李娜、扬科维奇并没有出现在赛场上,而是身着靓装来到了北京中心商业区的万通中心,因为索尼爱立信WTA巡回赛的亚太地区办事处这天正式揭幕。北京市  相似文献   

19.
行云 《网球天地》2014,(4):22-23
李娜、郑洁、彭帅为首的新一代金花早已将中国网球的历史一再刷新,特别是在大满贯的舞台上,我们已是女单、女双、混双冠军的拥有者。可环顾历史,我们还是会经常提及当年大满贯的拓荒者,中国网球的老前辈。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短短的几年中,曾经被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的世界女子网坛卷起了一股股强劲的“中国旋风”:从2004年孙胜男/詹咏然在澳网青少年组折桂,第一次将中国人的名字刻上大满贯赛事的奖杯,到2006年郑洁/晏紫拿到四大满贯赛事之一的澳网女双冠军;从2004年李娜取得中国第一个WTA单打冠军到2005年彭帅将单打世界排名提升到31位;从2004年李婷/孙甜甜获得奥运金牌到不久前中国女队在最能代表国家女网整体实力的联合会杯中冲出世界Ⅱ组……中国网球的历史每天都在被改写,中国网坛的神话每天都在创造!人们已习惯于用“金花”来称呼女网的姑娘们。的确,诸如郑洁、李娜、彭帅等昔日的苗子而今或迎风吐蕊、或灼灼其华,使得中国女队这座花坛变得分外妖娆。金花何以“突然间”绽放得如此夺目?这便要问“花匠”——蒋宏伟了。暮春的一个上午,记者如约来到上海体院综合馆网球场,蒋宏伟已在场边指导队员训练了,看到我们,他热情地打着招呼并大步走来。健康的肤色、慈祥的微笑、自信的步伐,都让大家相信,蒋宏伟身上有大量可供挖掘的宝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