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霄 《文教资料》2009,(25):89-91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来,在保持赵五娘原有形象的基础上,作者试图将蔡伯喈改写为"全忠全孝"的人物,从而起到"子孝共妻贤"的劝化作用.然而,由于<琵琶记>在角色设置与人物关系处理上的局限,蔡伯喈等形象有着不同程度的分裂,情节上也出现了一些疏漏.从赵五娘一线看,<琵琶记>是一本杰出的苦戏;从蔡伯喈一线看,<琵琶记>则是一本蹩脚的翻案戏.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对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赵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在适应与选择两个方面都很出色,既对外部需求作出了适应与选择,也对自身内部需求作出了适应与选择,因而译本受到经久不衰的欢迎与好评.  相似文献   

3.
<诗经·十月之交>写了昏君暴政殃民等人祸,抒发了"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的忧国忧民之情.传统说法通常把"羡"训为"镎",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旧说似无破绽,但从对文的角度就不免有点勉强.本文认为"羡"当解为"欣喜",<皇矣>"歆羡"为同义连用,二字皆为"欣喜"之意.  相似文献   

4.
陈丽勤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6):56-58,65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经典的后花园爱情剧,而施君美的<拜月亭记>则把爱情传奇发生的背景设置于广阔的社会场景之中,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情味和风貌.此篇论文拟从"花园之爱"和"园外之爱"的爱情模式的角度对两部剧作加以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董仲舒思想中,由春秋公羊学发展至"天人感应"学说得益于"微言大义"诠释方法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解读.从<春秋>灾异之变微初显天人感应,到辞指之明推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之可能,董仲舒实现了对春秋公羊学的重新诠释解读,从法古的春秋公羊学到奉天的哲学思想体系转化.  相似文献   

6.
高明的<琵琶记>塑造了最成功、最动人的女主人公形象--赵五娘,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赵五娘形象所呈现的一种必然的双面性,以及探析她的遭遇所折射出的当时妇女生存环境和地位背后的一种共性--男权社会统治下的女性边缘化以及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  相似文献   

7.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是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一个句子.高语(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和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提供的配套录音磁带,都把句子中的第一个"华"读作huā.  相似文献   

8.
"则"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的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则"字的研究,从"则"字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着眼,分为言效之词、继事之词、直决之词,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文通>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于《琵琶记》的研究,多局限于阶级视野下的研究。这些从单一而且现代性的维度思考,难免将遮蔽其文化价值的内质。本文主要结合文艺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从阶级意识独断论的缺陷,呼唤"忠孝双全"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对人世苦难的担当及"文化人格的建构"四个角度,对"关于《琵琶记》的批判"做另一个角度的批判,并返回到当时的文化创作语境中,从"文化人格"的角度重新对其进行理解和重构,最后达成对《琵琶记》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韩茜 《华章》2008,(21)
在<洛阳伽蓝记>中有"融立性贪暴"一句,很多人把"贪暴"理解为"贪婪暴虐".而笔者认为在这里"贪暴"就为贪婪义,"暴"也就是"贪".文中列举了大量同时期或更晚的例子从语法、语义等角度来证明"暴"在一定情况下应理解为"贪".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西洋记>中出现的主要被动句进行详尽统计的基础上,对该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被"字句参照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和描写,并总结出"被"字句在应用上的一些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洋记>中的"被"字句基本符合"被"字句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史上的"除非"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吴(徐)之争"与<逻辑与语言学习>为阵地的论争是语言学上两次"除非"之争,此外,还有其他学者从词义、词性和逻辑关系角度进行的"除非"论争.如果想对除非句的逻辑语义特征、语法意义、句式分类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应忽视历时角度的研究,应注重语料调查与分析,并充分借鉴外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这十几年来,学者们或从文艺学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语言进行欣赏、评析,或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某类词语、某些具体词语的运用情况和所用的修辞方法做以阐述,或从文化学、社会学等其它角度对<红楼梦>语言做了审视.疏理这一期<红楼梦>语言研究的成就,对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这部旷世伟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宋代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事日暮>中"争渡"的"争",词义多有分歧,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解释也游移不定,李词中的"争"的确切词义是"抢时间、赶快",而这一词义<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都未作为一个义项明确列出.<汉语大词典>虽然将其列为一个义项,但书证年代嫌晚.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16.
郑日奎是清代初年江西文坛上一位比较有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主张是注重资料积累和对资料的分析取舍,沟通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避实击虚,继承创新.他把散文分为经世之文、名世之文和应世之文三大类.他的经世之文如<漕运揭>、<荆关榷事记>、<西山寺记>等都关注国计民生,"鳃鳃然悯时忧民";<梅墩谈剩>是为人处世、修己治人之道的格言,亦可列入经世之文.其文风质朴平正,雅洁畅达.  相似文献   

17.
与以往数学课改相比,本次课程改革变化之大、影响之广、反响之多前所未有.在经历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之初的"众星捧月""一片大好"以及后来的"问题凸现""意见四起"之后,国家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成立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着手对它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历来对庄子美学研究甚多,近年来则普遍认为庄子哲学实为审美哲学,因为它特别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之"游"谈起.在庄子看来,"游"乃是一种精神解放,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自由,即审美愉悦.可以说,庄子之"游"几乎遍及<庄子>全书.<庄子>一书的开篇即为<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思想贯穿着庄子的全部神思.  相似文献   

19.
"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 从语文学习的视角来看,"反弹"就是反其意而用之,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即"创新"理念. 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反弹琵琶"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学生时代的"叛逆"心理较为突出.逆反心理极强的青少年时代,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较强,这就为我们在课堂上顺势倡导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创造了有利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古今无数失意之人为之动容,也让<琵琶行>和琵琶女的形象走进了人们心里. 白居易的<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被玩弄被损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天涯沦落"之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