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语法学界对介词历来有着不少研究,作为介词的"从"及其相关问题也得到了关注。但对"从"字框式结构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从+某X+准助词"的研究不够细致明晰,未能作深入探讨。为了进一步发掘"从+某X+准助词"在言语交际及语篇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对其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了该结构须与"对(于)""拿""用""以"等介词领起的框式结构区别开来,认为它往往做独立成分,同时具有引起话题、提出观点的作用以及一定的话题倾向。  相似文献   

2.
"对"是现代汉语常用介词之一,具有多种语法意义。本文从介词"对"的语法意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对"与相关介词的替换关系、"对"的语用和篇章功能四个方面出发,总结和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介词"对"的研究,并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现在所公认的"介宾结构"后置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其存在的两个大问题:一是所谓的"介词"的真实词性问题,二是"介宾结构"后置是否做"补语"的问题。同时,设定介词结构分析的四个标准,并在对存在问题归因的基础上,通过古今汉语差异对比以及汉英、汉韩对比,推演出汉语的意合特点,从而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打"在汉语中是一个历史悠久、传播极广的一个字.本文试图对"打"字的语义及用法进行梳理,从而对介词"打"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5.
介词框架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句法现象,并且随着汉语语法的发展逐渐形成并成熟.同为介词框架的"就X而言/来说"与"论X而言/来说"在句法、语义、表达功能等方面有着共性和差异,存在可比较性.基于丰富的语料,从多个角度对这两个介词框架进行考察、比较与研究,探讨二者的共性和个性.在句法方面,分别对二者的句法成分和句法分布以及移位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在语义方面,主要分析框架的语义特征、X和S(后续句的主语)的语义关联、后置词的语义对比进行细致地分析.在语用方面,从话题标记功能、篇章功能和隐现机制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旨在对这两个介词框架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将研究结果运用到词典编纂与对外汉语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6.
从语法形式上看,<水浒全传>中"被"字所介入的宾语较为丰富和复杂,不仅包括名词、代词和词组,还包括双宾语和插入性说明成分.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汉语时期被动结构由简到繁的发展趋势.从语法意义上看,"被"字句的介词宾语可以是行为的主动者、行为的凭借与工具,甚至还可以是行为的受动者."被"字句的介词宾语常常可以省略.但在"被…...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介词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调查、分析英语国家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介词的情况和现代汉语界及对外汉语界对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研究论文、专著为基础,分析总结20余年来,有关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汉语介词的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框式介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本文以“从”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从”字框架的定义、句法功能、外国留学生习得“从”及“从”字框架存在的偏误,明确提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从”字框架研究,以进一步提出“从”字框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从"字起初作为动词产生,后来演变为介词,而"从"字的介词用法,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尝试对介词"从"用法的历史演变做些浅显的探讨,主要对比"从"的上古、中古汉语用法和近代汉语用法。本文参考语料,上古、中古汉语是各时期文献,近代汉语以《红楼梦》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常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时主要作用是引介谓语动词的方式、手段、工具、对象以及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等;"以"字句可分为三大类六小类.作连词时主要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字还可用作构词成分.  相似文献   

11.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10-113
现代汉语中的"把"多用来作介词,是把字句的典型标志,可是在唐代以前"把"字却只是纯粹动词。把字句是在唐代出现的,对唐宋诗歌中的"把"字进行分类研究,包括动词、名词、量词、介词,而侧重点是介词"把",进一步总结出唐宋时期的把字句主要类型,即处置式和工具式,以及处置式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介词"从"和"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通过对汉语中意义和功能接近的介词“从”和“由”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研究,认为:这组同义介词虽然存在相同之处,但是它们仍然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开展近义介词对比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林道新 《考试周刊》2008,(2):158-159
"据"类介词在实际语言的交际中,虽不是一个很常用的格式,但在书面语言(说明文、文学作品、法律文书和商贸文件)中却是常用的格式.因此准确地将汉语中的"据"类结构翻译成英文,正确理解"据"结构中表主观、客观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据"类介词结构语法意义及其英文常见的翻译做了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X+于"结构使用广泛,在句子中经历了语法化过程。而其中的"于"字经历了词汇化,逐渐由介词转变为类词缀,继而转变为词缀。本文通过采集《人民日报》新闻并基于依存语法构建依存树库,对现代汉语中的"X+于"结构句法功能以及"X+于"结构中的"于"的词汇属性进行了计量研究。研究发现,"X+于"结构在句中作动词占比最高,且"X+于"结构中"于"字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不起介引作用的类词缀或构词词缀,并从韵律特征和配价增值的角度进行了虚化可能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梁莹 《现代语文》2008,(2):8-9,13
徐通锵先生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字"本位理论,认为"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此理论对汉语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研究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庄林 《文教资料》2008,(23):76-78
介词是汉语中较难掌握的一类虚词,本文对同义词"朝"、"向"、"往"三个介词从词类、词义和语用几个方面进行辨析,论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7.
"N的V"结构是指诸如"这本书的出版"、"狐狸的狡猾"之类结构.结构的中心语"V"如"出版"、"狡猾"等的词性却一直存在争议,是汉语语法研究的老大难问题.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完满解决的原因在于因对西方语法理论的一味盲目追随而失去了汉语自我.因此呼吁进行汉语研究需要本土化,并提出汉语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对明潮州戏文《金花女》与潮汕方言中"乞"的用法进行考察,发现戏文中"乞"字可作实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而在潮汕方言中可作给予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对"乞"字的语法化路径与在闽南方言区的发展进行梳理,发现现代潮汕方言中"乞"字用法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之前,且在明代潮汕方...  相似文献   

19.
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有关汉语介词"从"使用方面的偏误颇多。汉语介词"从"和英语对译介词不论是从语义还是从句法、语用方面说,都不是等值的。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使用"从"时所发生的偏误,与母语迁移有关,学生将母语(英语)介词在语义、句法及语用方面的规则套用到"从"之上,这些偏误的比例约在30%以上。考察汉英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及"从"的特点,让留学生体会汉英两种语言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减少偏误,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From是英语中最重要的介词之一,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然而大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很难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其语义。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语介词"from"与汉语介词"从"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英语教学和英语介词研究作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