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而论,问题的关键已由“要不要建设”转为“如何建设”,从必要性研究转为具体实践研究。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本内涵的理解,存在“服务功能”和“治理功能”两种有联系但又存在区别的导向,使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陷入摇摆于“服务功能”或“治理功能”的两难境地,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服务功能的单向运行贻误了社会善治的实现,而治理功能的僭越贻误了服务功能的实现。因而,应从确立共建新理念,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营造共享新机制,推动内部双向赋能等方面,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功能从“治理”或“服务”的一维导向走向“治理”与“服务”的复合导向,实现建设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存在着角色功能发挥不均衡、角色功能发挥失灵等角色缺位。要想让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就需要完善社会组织法律法规体系,放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公信力。同时,政府要向社会治理思维转变,适度放权,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是基层社会的治理有序性、有效性的制度保障。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基层,中央各项政策落实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重点难点也在基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避免体制机制冲突,保障体制机制有机衔接,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及早发现社会问题、引导思想认识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在社会发展中宣传安全发展理念、加强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心理建设以维护公共安全;通过调动群体力量、明确相关责任人工作要求以加强治安防控;通过提供心理指导、对心理危机进行疏导矫治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通过增强社区居民责任感、推动法治和德治进程、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作用以促进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和作用已逐渐被认可。荆门市政府重视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与扶持,加强与社会组织协作治理。社会组织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在解决基层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公益服务及加快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果。但社会组织由于受到运行经费少、专业人员缺乏、相关制度不健全及内部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影响,其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因而,要积极探索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重要性凸显。由于治理理念错位、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方式落伍等原因导致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效果不甚理想,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高。提高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可以从树立民生为重、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正确理念,确立党委、政府、社会各方、公民等多个治理主体.创新利益诉求表达、矛盾排查调处、公民权益保障等治理机制着手。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教育治理有助于传承乡村记忆与乡村文化,提升村民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盘活乡村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乡村公共教育服务以及发挥“第三方”评价与监督,推动乡村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当前,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教育治理面临现实困境,即社会力量参与意识不强,未能形成多元治理格局;乡村教育治理监督乏力,社会公益组织公信力不足;乡村教育治理内部分工不明确,乡村问题分析精准性不够等。为助推社会公益组织有效治理乡村教育,要形成多元主体“共治”,达到乡村教育的“善治”;加强乡村教育治理的内部监督,提升社会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合理利用大数据的支持,提高乡村教育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理是着眼基层,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良性运转的一项系统工程,经历了封建社会"差序格局"下的族权之治,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社合一"的社会管理,逐渐向"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着眼于助力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治理衔接,畅通社会矛盾解决,化解国际动荡可能的不良影响等现实诉求。以先进理论引导社会治理实践优化,发挥多元化治理主体的现实效能,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先进科技的保障作用是新时代做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369篇基层社会治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现出学术界关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动态:该领域的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4年后发文量大幅度提高;各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多进行独立研究,合作研究较少;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有治理主体与治理模式两个研究领域;“枫桥经验”与党建引领是该研究领域近些年的热点所在。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治理全面实施的有效载体,也是助推社会治理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增强基层社会发展活力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意义重大。在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的理念日趋科学化、主体日趋多元化、方式日趋多样化。为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需要更新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构建农村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关系,发挥农村社区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治理体系正经历从传统社会治理向“互联网+社会治理”转变,其中数字建设是发展基础。江苏以数字建设为依托,从制度保障、构建平台、凸显特色三方面探索实践“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的做法及其成效。为加快发展“互联网+社会治理”,推进江苏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规范运作标准,强化信息共享、推进协作联动,建强人才队伍、提高治理水准,加强网络防控、保障信息安全等应对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层政府运动式动员存在基层有效治理的困境.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国家对基层政府的动员转向项目化动员.项目化动员从基层治理方式、治理逻辑、治理中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动员成本、基层政府治理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等方面来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基层政府动员转型反映了国家基层治理逻辑和治理模式的变化,也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困境,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打造共享共商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文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7-2017年的237篇期刊论文分析,绘制社会治理创新领域的知识图谱,通过图谱分析表明当前大城市社会治理研究集中于社会治理模式、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贵州省凤冈县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创新提出“四直为民”,在强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方式过程中,突出以党委核心领导、多元治理主体、社会协同共治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基层服务型建设。但从议事主体、模式构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来看,还应从实践应用中不断反思并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乡村治理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的治理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其理论价值不仅在于精准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公共性价值诉求,更在于锚定了建构治理主体价值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的实践方向。在实践层面,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公共性价值理念意味着培育公共精神、优化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和促进治理方式创新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更是要求我们以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载体,促成不同经济主体的依存、互补、合作,并由此确保每个社会细胞健康活跃,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政社互动"是苏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品牌,是苏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2013年初,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狮山街道率先在高新区实施了"政社互动"试点工作,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探索和创新,初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治理”冶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目标。其现实依据是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公民社会崛起,社会矛盾凸显的客观形势。创新社会治理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基本职责。现阶段,党和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应围绕“激发社会活力”破题,节点在于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基本思路要求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坚持走中国式治理道路;要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上体现其实质内容;培育公民主体意识,不断发掘创新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创新社会治理思路要求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遥  相似文献   

18.
Tertiary educa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PNG) is in a critical state, as the sector struggles to address increased demand for student places with severely curtailed capacity. Recent thinking about improving public services in PNG has emphasized “whole of sector” 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Such an approach in tertiary educa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sector’s outcomes within its existing resource constraints. This exploratory paper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involved in applying a deliberat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pproach to tertiary education in PNG. In particular, two theoretical models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re employed to gain insight into possible issues through the consideration of four main criteria: power, incentives, history, and leadership.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challenges to introduci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o PNG tertiary education are substantive, and that any effective effort will require committed leadership and a carefully measured strategy that acknowledges the country’s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变化促使中央政府必须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模式和基层社会自治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调节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