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的人物塑造追求着"新传奇"与"好神话"的特点,她们都具有传奇与神话的超常的想象力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擅长用意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张爱玲的"新传奇"塑造出带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没落封建社会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安忆的"好神话"塑造出带类型化色彩的人物,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受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前者更看重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注重故事本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后者更重视神话式故事的建构方式,即如何“讲故事”,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而非故事本身。前者采用的是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情节与传奇式再现性语言,后者采用的是神话式逻辑性情节和创造性语言。张爱玲和王安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建构故事的方式。新传奇与好神话代表着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一本《张爱玲传奇》,已经陪伴我好些时日了。读了又读,总不忍心放下。张爱玲是“一个平凡真实的才女,与乱世相遇,塑造出神秘凄艳的风景,成就了纯中国式的传奇”。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擅长用“反高潮”的叙事手法,能够在“高潮的跌宕”中揭示或讽刺人性,带给读者人生启示,使小说更具“传奇”色彩和艺术魅力,这种叙事手法用于影视作品也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反高潮”是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使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执着于故事本身,追求一种传统的"传奇"笔法,她的奇异的叙事与质感性的华丽语言,透露出凝重苍凉的格调;王安忆则更注重小说的讲述方式,力图通过虚拟建构一种"神话",她的带有强烈感情意味的抽象性语言的叙述,显示出宁静平和的风貌,形成与张爱玲迥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她们的小说创作可说是两种个性化十足的美学建构.  相似文献   

6.
沈裕 《文教资料》2013,(24):13-15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传奇”,是中国重要传统叙事类型。作为一种叙事类型,“传奇”的特点是叙述“奇事”,描述“奇人”“奇景”,而在结构上则体现出鲜明的曲折离奇的情节。“传奇”体现了传统社会中人对于外界的好奇心情,也体现了传统社会的民众对于世界万物无法把握的心态。这种叙事类型,在现代文学史上逐渐淡出,其重要原因是传奇叙述传奇“人”、“事”“景”,主要是外在于现代人的社会事件,而不是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内在的精神状态,则被看做是现代文学的标记。在现代性叙事逻辑里,“传奇”就被看成是古代文学的叙事传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淡出,则是必然的。另外,现代文学理念重视的是日常生活。传奇没落就显得必然。张爱玲那段有名的创作谈,似乎也印证了传奇的没落与日常叙事兴盛的现实。张爱玲推崇人生中稳定的一面,而人生中飞扬的一面则在她看来是不真实的,即使要写,也得以人性的安稳为底子。即使是她的那些标记为“传奇”的作品,其实注重的不是情节的曲折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而是人物命运的急转而已。“传奇”在张爱玲那里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倒是一些叙述外在社会生活的小说中,仍然保留着“传奇”的影子,例如,蒋光慈、艾芜等作家的左翼小说。以《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代表的新英雄传奇小说,延续了传奇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8.
本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本表面相似、内棱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9.
《湘南学院学报》2019,(4):99-102
色彩是画家审美意识的物质化、审美情感的对象化的产物,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色彩艺术风格无不呈现出时代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然而,"借古开今""推陈出新"成为"新工笔"人物画家关注的话题,新的审美观念、艺术形式、颜料媒介与技法表现修正"新工笔"人物画家思维方式与色彩表现形式,突破传统色彩语言结构本身所不具有的生动性与感染力的界定。在跨越"古典"与"现代"两个领域中,"旧"与"新"因素的融合建构"新工笔"画人物划时代的色彩艺术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探讨张爱玲《传奇》系列小说的创作技巧。她作品的特点是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一体化,有着绘画艺术的色彩表现,有电影蒙太奇手法和叙事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和王安忆有着共同的悲剧感受,却又有着不一样的美学观点。王安忆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张爱玲作品中悲剧意识的人,知道张爱玲笔下的新奇和喜悦,是有着挣扎和痛楚作原由的,有着一个大虚无的世界观做无底之底。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悲剧意识都无关于时代,只是一种对人生根本境况既清醒又迷惘的认识。张爱玲是“参差对照”和“不要彻底”的美学原则,而王安忆是要追问到底,要“过去看看”,即使那边是虚无。  相似文献   

12.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张爱玲与王安忆通常被作为所谓“上海摩登”的代言人。本文旨在与现有研究展开对话,通过对《桂花蒸·阿小悲秋》、《秧歌》、(《悲恸之地》、《富萍》等文本的批评性细读,关注二者作品中“乡村”的一极,以及“都市”书写中所隐匿的“乡村”。本文意在讨论,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作品中,上海在何种层面,被展现为“旷野”,被推至自身的“前历史状态”;又在何种历史性时刻,以一种压倒性的浑然力量呈现出的、作为一种“权力机制”的“都市”,连同背后被压抑的乡村,不约而同地化为作者眼中的“悲恸之地”。  相似文献   

13.
1944年;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在上海出版,曾轰动一时,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传奇》。作家命名这部小说集为“传奇”,大概有“后来传奇”中的“传奇”Z意吧环过;作家本人的身世和经历,倒确实富于一种传奇色彩。其祖父张佩纶为请末名臣;据说《孽海花》中的庄仑樵就是以他为模特儿的;其祖母则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女儿。尽管张爱玲成名较早但只是近年来才渐为人知,这之前的中国新文学史则对她不著一字。自美国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辟专章评述张爱玲;而且对她赞誉有加之后,张爱玲在中国这才声誉日隆,一时间,他的…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与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分别以抒写湘西乡土生命与描摹沪港市民生活而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现代性"的作家,他们区别于大历史叙事的个性化文学观,独特的情爱世界,可以分别谓之乡村"神话"与都市"传奇"的作品形态,对单维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了令人欣慰的补充,当然也有各自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继张爱玲之后,续写着大都市里平凡人物的传奇。她们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连接起关于上海的想像和记忆,但两位女作家在对都市形象的书写,对都市世俗态度上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是异于当时主流“大叙事”的一个“传奇”。在张爱玲小说中不仅展现着世界的荒诞性和生命的残酷性,也蕴藏着华丽而苍凉的时空意识,这与张爱玲审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视角有着密切关系,张爱玲小说也因此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情感表现的美学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尚未注意到张爱玲小说情感表现的美学特质。本文认为,在情感──小说艺术的中心要素──的表现方式上,张爱玲突破了一般女作家最擅长的直叙法的创作模式,而采用了隐叙法,即通过独特的叙述角度、情节、意象等技巧,隐现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情感,小说中呈现出悲观虚无与达观执着相结的人生观和苍凉哀婉的复调情绪,从而突破了女性创作的屏障,构成文学史上的“传奇”,并给读者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常说的“反高潮”,就是其叙事活动中的“突转”手法,它通过非常规、非逻辑的方式,在看似应当出现高潮的地方不出现这种高潮,在看似应当出现某一种结局的地方不出现这种结局,从而达到表现生活本质与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的目的。张爱玲小说中的“突转”表现为渐进与强化、可控与不可控的两种形态,并依据不可知力量、人物的性格、人的道德力量来引发“突转”。“突转”区别于突兀。  相似文献   

19.
富有传奇色彩的香港,是港岛内外女作家们敷衍爱情传奇的绝佳场所,在一个个故事背后,隐藏着女作家们对女性命运的疑问和思考。本文以张爱玲、王安忆的文本为主,兼及其他女作家的香港传奇,对现代城市与女性命运的关系作一考察。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指出故事中“女子进城”的内在模式,“女子进城”,这里喻指女性在城市中自我肯定与追求欲望满足的行为。第二部分展开对女性与城市关系的两面——亲和性与悖离性的具体评述。第三部分通过追溯神化原型,寻求女性与城市矛盾关系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王安忆、施叔青作品进行精细研读,试图通过二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她们二入文学艺术的异同,从而分析张爱玲对王安忆、施叔青的影响,王安忆、施叔青对张爱玲艺术的传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