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挖藏得金     
不久前去拜访一位知名的书法家。这位书法家虽已年过八旬,依然耳清目明,他的书法作品更是别具一格、自成一謇。言谈之间,出于对书法家的仰慕,我肯切地向其索求墨宝。书法家并没有拿架子,欣然提笔,他问我写什么字,我说随便,只见书法家手起笔落,在提顿之间,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洁白的宣纸上。笔划遒劲有力,有大气磅礴之势,字与字之间又错落有致,不失俊朗与飘选。  相似文献   

2.
沈尹默的字     
沈尹默从幼爱学字,十五岁时已为人写扇面。他二十五岁时,在杭州遇见一位安徽朋友,对他说:“我昨天在刘三家里看到你的诗,诗很好,字其则俗在骨。”直率、尖锐的批评,使沈尹默感到火辣辣的,但他既不反感,也不气馁,而是用更加刻苦的“学”和“练”来做回答。他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墨干后翻转来再写。如是者二三年。临写汉碑后,又临北魏造象。及至觉得腕底有力,再开始学写行草。1933年,他在上海举行个人书法作品展览,获得成功。他感到高兴,但未为此  相似文献   

3.
(一) 197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国际版上,刊登了一幅朱育莲绘的时事地图。第二天,宁波市的一位读者,给人民日报国际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述说了他在十年动乱后重新看到“朱育莲绘制时事地图的喜悦心情和对他的期望。”今天,离这位读者写信的时间,又过去七年了。朱育莲的近况怎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拜访了他。在他家的会客室里,一张宽大的写字台上,放着一个插有各种各样画笔的大笔筒。笔筒旁边,是一个大瓷盘,里面放着鸭嘴笔、圆规、尺子……在他座位背面的墙上,挂着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为他们伉俪写的条幅:“晓窗和墨写新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文化界,凡提起杨鲁安先生的,无不交口称赞:他不仅是一位笔走龙蛇、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和收藏家,也是一位宁静致远、德行高尚的老人。人们在欣赏杨老精美的书法作品和收藏品的同时,也在细细品读着他的磊落人生。  相似文献   

5.
说起学书法的具体时间,大约是在我上小学的20世纪60年代初,记得有一天教写字课的一位汪姓老师,手拿着一本《柳体玄秘塔标准习字帖》,在黑板上方端正地挂着他临写的柳体范字,顿时我感到眼前一亮,心里惊叹汪老师临写的字真像,这么好看哪!有一天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美的字多好哇!不知  相似文献   

6.
陈旭 《陕西档案》2003,(3):30-31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陕西三原人。他不但是杰出的书法家、名诗人,还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老报人,他创办的“竖三民”报,曾在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严修和他的蟫香馆捐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历史文化名人严范孙先生,不仅是一位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一位近代颇具声望的津门藏书家。他的蟫香馆藏书曾先后4次损赠图书馆,化私为公,嘉惠学人,对近代天津图书馆事业大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匾额的制作,也有一番过程。这块匾额,非一般人能写,必须请名家。时任国民政府委员的谭延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写得一手漂亮的正楷大字。国民政府秘书处的人员经过磋商,认为由他来写非常合适。但当秘书处的人员将此意告诉谭延时,他却说,他的字不如他弟弟写得好,说他弟弟在上海卖字,你们找他去写吧。谭说的这位弟弟叫谭泽,谭泽的字确实写得好。原来,谭氏兄弟的父亲是清末大官僚谭仲麟,做过陕甘总督和直隶总督,与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颇有交往,常有书信往来,还互相馈赠食品,收礼后都写回据。翁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求他的字…  相似文献   

9.
《中国档案》2005,(9):68-68
内蒙古昊祥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茂林同志是一位热心于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的企业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上级领导贾才及著名书法家刘佑华共同发起成立了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此后又在总结、倡导、弘扬昭君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和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笔笔创新,汪洋恣肆;字字意味,布局合理;笔法迭宕,极意疏荡,神色飞动;骨法润达,气象宏浑,魄力遒健。尤其是他挥笔题书的报头、刊头书法,更是一部难得的书法宝典。毛泽东题书的报头最多的应首推党报报头,不少报头不是题书一次,而是多次。那么,毛泽东题书的党报报头知多少呢?史料考证表明,毛泽东最早题书的党报报头是《陕西日报》的前身,即在他倡议下于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刊的《边区群众报》,该报1948年1月1日易名为…  相似文献   

11.
1980年10月,年仅18岁的王兴胜带着青春的梦幻步入军营时,便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深深吸引。于是,他拿起笔开始了新闻写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新闻、爬格子不像人们在黄土地上吟唱信天游那般惬意。起初半年多的时间,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写下20多篇稿件,悄悄寄往各报刊、电台,可是每次都石沉大海。一气之下,他把全部底稿付之一炬,发誓再也不写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当地县广播站的一位编辑。这位有经验的老编辑给他指点迷津,并介绍他参加了县广播站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不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写的《雷锋精神在警营闪…  相似文献   

12.
张海先生是艺术中人。张海热爱书法,全身心投入书法艺术之中,为书法他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辛苦,在书法中他也得到了常人所得不到的欢乐。从青年一直到花发,弹指一挥间就是三十多年的岁月,如今他不但是中原书法墨海弄潮的主帅,而且成为全国书法界重要的领导者和当代全国最具影响的书法家之一。说起来,张海与书法是有缘分的。他在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因标语写得好,得到了老师和邻里父老的赞赏,满街花花绿绿的标语,就是这位未来书法家的首次个人书展,从此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69年,他就成为一名专业书法组织工作者。1981年,他参加“晋、…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过去上学时因为没有练好字,现在学写稿子时常听人说:“看你写的字这么差劲,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怎么能采用你的稿子呢?”是呀,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字都写不好,还怎么能向报社投稿呢?我很烦恼,请谢顾问指点迷津。39312部队王问王峰同志:的确,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文章写得如何,字写得好不好往往也是个重要因素。但要知道,我什1平时所说的“某人很会写”,决不是指他很会写字,书法功底好,而是指他的文章写得好。一个人字写得好,只能当书法家,可只凭这一条,绝对当不了记者或作家。编辑看稿件,主要是看他的文…  相似文献   

14.
一位深谙书艺的将军到某坦克师视察工作,交给师长郭廷年一项非军事性任务:“潍坊有个跟你同名同姓的书法家郭延年,他的‘板桥体’飘逸古拙、大气若虹,你设法找到他替我求一幅字。”郭延年含而不露地一笑:“保证完成任务。”然后打开书橱,铺开宣纸,横笔而立,一幅几可乱真的板桥名作“难得糊涂”立时跃然纸上。知道部延年是个军事指挥人才的人成千上万,但知道他同时又是个书法家的并不多。郭延年专事“板桥体”,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板桥体”研究专家王一新,被其韵味独特的“六分半书”所折服。这位习惯于在铁骑上横刀…  相似文献   

15.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少吃"长寿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金岳霖趣事     
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去,觉得还应该写一写。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相似文献   

18.
郑旺盛今年36岁,早在求学时期,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发誓一生追寻文学之梦,期望有一天能登上神圣的文学殿堂。梦想鼓舞着他、支撑着他走上了坎坷而又艰辛的写作之路。刚开始那阵子,他创作了几十篇小说、诗歌、散文,但屡投不中。正当他为此苦恼搁笔不写时,他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李万象找到他,一方面鼓励他坚定信念,扬起人生的风帆,一方面启发他从搞新闻报道学起,多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为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李老师还热情地把他介绍给县广播电台一位青年编辑,让其帮助指导。从此,郑旺盛边搞业余通讯报道边搜集素材搞…  相似文献   

19.
认识宏波,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那时我刚从北大荒面来.在哈尔滨日报编辑部评论部安下了一张桌子。我们正办“大家谈”专栏,常有通讯员来送稿,这其中有一位英俊的少年,他的脸上写满笑意,眼睛明亮,总是闪烁着问询的目光。当时,他是林业部门一个企业的通讯员,他的热情、勤奋和悟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笔底天机深几许,平生只恋翰墨痴。字如人生多砺志,倚笔作剑走军旅”。在54676部队电影队队长、青年书法家吴洪春的书室里,挂着这幅行笔遒劲、字势峻峭的汉隶诗作。这首诗作深深道出他近20年来从艺的酸甜苦辣和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  1974年,吴洪春出生在江苏大丰东海之滨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正处在温饱难保的年代,更无钱购买笔墨纸砚了,可年幼的他偏偏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6岁那年,村里有位专写春联的老者,洪春常去观看。老者白须飘飘,运笔走锋,挥毫自如,洋洋洒洒的非凡气度在他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