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举手"与"插嘴"是中小学课堂上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关于其类型、功能及评价等 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研究。追问这两种课堂行为的背后,可以进一步讨论表达自由与 公共生活、机会均等与个性差异、不参与权等深层问题。而反观高年级课堂,更可以质疑当前 规范"举手"、"插嘴"及净化课堂秩序等做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亲自”“亲手”由于语义、句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留学生使用时会出现偏误。针对这种现象,文章试图从语义、句法及语用等方面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报道"与"报导"这两个词读音相近,十分容易混淆。到底哪一个对呢? 其实,准确地说,"报道"与"报导"是一对等义词。等义词就是意义基本相同的词。它们都指:一、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这里是表示动作。二、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另外,二者的读音不同。"报道"读"bao dao","报导"读"bao dao",注意使用时不要误读。  相似文献   

4.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  相似文献   

5.
"革命"词语泛指文革期间使用的表示与所谓的"革命"思想、意识和运动等相关的人与事物、动作行为以及性质状态等的词语。按其构成和来源分为三类,分别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记得刚入大学历史系时,就听说了这样一个“经典”段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课上下来,中国不断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因为有的老师信服以范文澜、剪伯赞、吕振羽等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说”,有的信服以李亚农、唐兰等为代表的“春秋封建说”,有的信服以郭沫若、杨宽、吴大琨等为代表的“战国封建说”,有的信服以白寿彝、金景芳等为代表的“秦统一封建说”,有的信服以侯外庐为代表的“西汉封建说”,有的信服以周谷城为代表的“东汉封建说”,有的信服以尚钺、何滋全等为代表的“魏晋封建说”……虽说这只是个有些夸大的“段子”,但起码我在大学时上课时,包括选修课在内,古代中国确实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了好几次!而且,这些观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范、剪、吕、郭、侯、尚等都是公认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大家甚至奠基人,你能说他们只有哪一位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其他人则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以来,枣阳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在全市18个镇的农村(居委会)建立了126个“农民图书室”。目前,该市的“农民图书室”大部分场地宽敞、设施齐全,都配备了图书杂志、电教设备、科普光碟、娱乐器材等。为了加强管理,每个“农民图书室”都建立了严格的图书和其他学习资料等的借阅(用)制度,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农民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借阅(用)。“农民图书室”已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致富信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播种机”。在这里,组织者利用阅览室、科技夜校、广播、聘请专家讲课、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农…  相似文献   

8.
"非典"契机     
春季,本应是百花盛开,莺歌燕舞,但2003年的春季,中国却在猝不及防之中,遭遇了“非典型肺炎”的突然袭击。肆虐的“非典”带给我们的是感染、患病、死亡等严重威胁,是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遭受沉重打击;社会生活遭遇严峻挑战,经济发展经历严重危机。  相似文献   

9.
刘明曙 《陕西教育》2007,(11):14-15
新课程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张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这些,都无疑给目前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情"和"趣"     
为文之道,贵在“有物有序”“有情有趣”。“物”是内容,“序”是条理,“情”是情感,“趣”是趣味。如果说无情不成文,那么,无趣则寡味。“情”有千种,如亲情、爱情、恋情、友情、人情等;“趣”有万类,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12.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其重在挖掘<春秋>的微言大义,它在儒学中,属于偏重于外王的政治学说.在对<春秋>的注解中,它宣扬儒家思想,强调以尊王为核心的大一统.严君臣上下之分,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并总结出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中国讳"的"四讳理论".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春秋》所载的483次战争、450次朝聘会盟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是春秋时期在战略布局上的三次大的转变及由此划分的四个战略时期,揭示了春秋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春秋》学形成的时期,主要特点是《春秋》三传先后争立学官,除却今古文学派的学术立场不同之外,从政治层面来看,其本质则是儒家大一统思想下的政治家、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宋代的《春秋》学既有经学哲学化的学术变革的影响,又受到时代政治风云的左右。概言之:北宋王安石变法从新政的角度黜《春秋》而不用,而其他儒者解说《春秋》侧重“尊王攘夷”;南宋特殊的政治局面使得论《春秋》者又侧重“复仇大义”。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词汇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复杂性特点,导致词语用法分工的明确和简化趋势。“种植”类词语的用法分工,经历了西周、春秋时期的复杂化,战国时期的开始简化、战国以后的继续简化和汉魏六朝时期的稳定四个阶段,最后完成了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传说始于大禹。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先秦各代,凡遵循者,国则兴,凡背弃者,政则亡,历史教训极为深刻。经孔子、孟子发展,把民本思想升华到先秦时代最高理论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重温早期民本思想的教训,对建设小康社会极具历史鉴戒作用。  相似文献   

17.
董常保 《天中学刊》2012,27(4):113-116
《春秋》所载周天子谥号与葬紧密结合,不书周天子谥号是《春秋》体例,书谥号者或违背七月而葬之礼,或违背诸侯亲自奔丧会葬的礼制,若周王室失赴告礼,则崩葬全不载。  相似文献   

18.
法家学说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动乱年代的特殊理论,它是人欲横流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文化产物。其管理思想类似于西方的X理论:人性本恶是其立论依据;重利轻义、注重效率是其价值导向;“法”、“术”、“势”的有机结合是其管理方略。  相似文献   

19.
汉代复仇之风盛行,最为直接而重要的原因在于主张“大复仇”的春秋学占据了国家政治思想和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春秋》大复仇学说的最终形成主要得力于公羊学的鼓吹。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形形色色的复仇故事,将自己深刻而独特的大复仇意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越绝书》、《吴越春秋》及《燕丹子》三书也是著名的大复仇作品。  相似文献   

20.
自虞舜而至西周,古诗作为讽语的载体存续千余年。春秋时期,周王权衰落而至礼崩乐坏,孔子笔削鲁国旧史作《春秋》,创建春秋笔法寓存微言大义而成为教化新文本,将弦歌讽喻之声的古诗讽语功能,演化为"属辞比事"之文章修辞。"属辞"强调以辞意统领事件记述的视角、情节与详略的取舍;"比事"重在事件类情之比,以及连类生情之比。在聘问歌咏衰亡之后,春秋笔法成为讽语的载体,开启文章修辞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