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复式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动静交叉搭配的结构形式,在动与静结合中进行学法指导。 动静结合——动中“举一”学法,静时“反三”训练。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对他的教诲能够“举一隅以三隅反”,复式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好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动中“举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方法;学生在静中“反三”——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综合,由此及彼,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数词与动词结合表示动量时,有三种句法功能:状语、谓语和补语,数词在这三种句法位置上的表义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由于"数+动"结构在表动量时的模糊性,促使一种新的动量结构——"动+数+量"的出现,而这种新形式恰恰是在"动+数"这种语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董颖 《宁夏教育》2011,(4):48-48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应该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求得课堂实效。一、让学生"动"起来——允许学生说话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尝试了"自学——辅导"模式,即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以"三动"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5.
沟通是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它通常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中的任意两方之间的互动式的交流过程,一般有“教师——学生”,“教师——家长”,“学生——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的三种方式。沟通对于三方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上述三种  相似文献   

6.
“优化三动能力,培养竞争意识”是我们近几年研究的科研专题。“三动”能力是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优化”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使智力因素得以充分体现。“竞争意识”是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最后达到质量高、效益强、全面育人之目的。 多年来沿袭下来的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严重地束缚着教师和学生的手脚,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课堂只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遍现象。教育实践证明:能力是人能  相似文献   

7.
赵颖 《考试周刊》2011,(8):225-226
互动,顾名思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互",一个是"动"。所谓"互",当然至少有两方,才好交互起来。所谓"动",当然要动起来,要互相激发,要动嘴、动手、动脑或动身体。教师和学生两方构成了互动中的"互";而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逻辑、运动、观察和思考,即"动";  相似文献   

8.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动”与“静”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有无教师主持来分,把有教师主持的直接教学叫做“动”,把无教师主持的间接教学叫做“静”;二是按教学活动的形式分,把直接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小助手主持下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也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无教师主持,也无小助手主持的看的活动、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称为“静”,把直接教学中短时的看的活动(看书、看图等)、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也称为“静”。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问题仍是个值得再思考的老问题。“教师——教材——学生”、“学生——教材——教师”以及“教材——教师——学生”,尽管只是前后主项的移动,事实上是构建起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折射出教育思想的演变,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的真正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0.
师生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交流、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变革。"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交流"...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是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失了生命的灵动。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3.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4.
王斌 《考试周刊》2009,(47):92-92
如果说"蹲下来看孩子"体现的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平等关系",那么,我认为"抱起来看孩子"就是尽量理解和欣赏孩子,充分放大孩子的闪光点,充分地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从字面上看,“蹲下来看孩子”似乎也有它不足的地方。“蹲下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育行为,学生处于相对静止的、被动的状态。若把学生“抱起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有一种微妙的情感因素的涌动。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现代教学论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对教学的评价就不能只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还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关于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但问题是许多人对学生活动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把学生活动只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多少学生发言或参与了讨论、这堂课的气氛怎样等。单纯地以此作为学生活动的评价标准,不仅割裂了学生活动的“量与质”、“形与神”的关系,甚至会造成对教学评价的误导,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活动应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笔者称其为三种状态.即“感官动”、“思维动”、“思想动”。 一、感官动 感官动即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活动。它一般指学生的外在活动,比如提问、讨论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  相似文献   

16.
化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也是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实现育人这个大目标,教学就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使"教"能够真正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为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辅导,教师心中要时时想着学生,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教学情境.在探究思索、体验感悟中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基于三个“关注”。  相似文献   

17.
"老师动,不如学生动"——就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当导演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即“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所构成的单一、被动的知识传输链条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教学 ,涵盖两种因素 ,一是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 ;二是功能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过程的优化则可以说是参与教学的各种因素自身最佳效应的实现和彼此的最佳结合。在这里 ,笔者试着对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谈一点肤浅感受。一、教学过程的优化及其标准教学活动一开始 ,各种因素就积极体现各自作用 ,直到某一教学过程的结束 ,其间各自始终表现出最利于教学过程的态势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怎样知道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是否处于最佳状态 ,衡量教学过程优化有无具体的标准 ,这是很难量化评价的。不过 ,因为教学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背景下,涌现出很多的教学新理念,其中“三动”课堂是较为热点的新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 “三动”课堂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全感皆动、全程跃动和全员互动三个步骤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应当在中学数学课堂内通过科学的方法创造“三动”课堂,充分带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