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都感到作文难,有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心烦。怎样变难为易,变烦为乐呢?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内容。在多数学生面前,确实有很多“关口”。若让他们全面攻关齐开战,那就会感到“难”,产生“烦”了。  相似文献   

2.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隆”。“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怕”,二是“糊”;“怕”就是害怕,“糊”就是糊弄。中小学阶段,语文课是母语基础课,非开设不可,开设语文课就得写作文,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此,语文老师就要教写作文,学生就要学写作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现实的情形却很奇怪,老师和学生提到作文就害怕,虽说怕,但又躲不过去;老师总不能不教作文,学生也不能不写作文,怎么办?于是就“糊”,老师糊弄学生,学生糊弄老师。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所谓“一题多做”是指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书面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对自己的作文再修改,反复多次。就同一作文题目让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肯定有帮助。但是,在“一题多做”的训练中。如果只坚持一种形式,不仅会使学生厌倦,而且学生在思考角度不变的情况下反复改一篇作文。其在思维品质上的收获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教学中 ,师生都有“难”的同感 ,为了写好作文 ,老师学生都上下求索 ,备尝艰辛。教师们有的主张多写多练 ,熟能生巧 ;有的主张作文指导生动活泼 ,让学生愉快作文……联系作文教学实践 ,学习新课标 ,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巧安排内容 ,巧把握时机 ,巧评价 ,学生就会很快地走上作文这条“道” ,而且会越走越宽广。一、作文内容“巧”安排“课标”指出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 ,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 ,重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每册课本在积累运用中 ,均安排了作文训练内容 ,教师首先要不为课本至上 ,课本…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末,中国语文教育面临重大改革之际,由上海《萌芽》杂志社与北京大学等7所国内重点高校联合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向现行语文教育发起冲击。它具有开风气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有多大的脚力,能走多远,实赖“新概念”内涵之生命力的发展与丰富,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一点还  相似文献   

6.
刘桂荣 《河北教育》2005,(23):27-27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作文要求完成一篇作文后.教师往往把这次作文的“要求”当作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全班学生的几十篇作文“一刀切”,达到要求的就给个高分.给个“漂亮”评语,达不到要求的就给个低分.给个“不漂亮”或“不够漂亮”的评语。我曾就作文教学,尤其是作文评语.对学生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主要情况是:  相似文献   

7.
学生怕写作文是长期存在的人所共知的事情。因为应试教育中各科作业的挤压,浮躁的心态,以及远谈不上得法的作文指导,还有缺乏个性、时代性的作文命题、“棒杀”式的作文评价,使学生谈作文而色变,全无快乐可言。那么作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呢?  相似文献   

8.
作文讲评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中学作文讲评却存在着作文讲评目标有偏差、讲评方式单一、课堂讲评由教师主宰等诸多弊病,因此作文讲评效率低下。鉴于此,采取诸如树立全新的作文讲评理念、选择灵活的作文讲评方式、讲评时多给学生表扬与鼓励、课堂以学生参与为主、提高教师的作文素养等应对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使他们真正达到“为文”与“为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所谓个性化作文,就是要解决学生作文模式化的问题,其基本内涵就是“需要”、“自主”、“真实”、“创意”。把作文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是前提,没有需要,就没有个性化。把作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素,教师不宜以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强调习作的“真实”,意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作文之本就是“求真”。鼓励学生有创意表达,是个性化作文的理想境界,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励学生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文,这就是在表达上有创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见学生对作文有两种态度:一是兴趣不大。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他们多放弃作文练习,态度十分消极,所以始终写不出好文章。二是对文章有兴趣,课外读物多,爱练笔,作文愈写愈好。教师只要细嚼其因就会发现:那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同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文章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已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如果没有写作的兴趣,学生就根本不会对作文动情,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相反,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情动而辞发了。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鼓动学生写作的动情点,让学生改…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谈到作文教学,艾青的这句诗就不时浮跃我的心头。心中有爱,眼中才会看到与爱有关的一切,笔下才能将爱展现出来。而这恰恰是我们学生作文中最缺乏的一块。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应试作文,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假大空废的文章,他们的作文离生命本体越来越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校园里常流传着这样一些话:“作文作文作得脑壳疼”,“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学生在这种如此害怕作文的情况下,何谈作文创新呢?因此,我认为,要使学生喜爱作文,善于作文,并在作文中大胆创新,就必须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克服害怕和被动心理,多肯定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作文老师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大“传统”。对一篇作文,学生搜索枯肠地作完后,就成了局外人,所有的事全由老师“承包”了。实践证明,这是极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大胆地将作文批改放给学生。  相似文献   

14.
闫苏 《湖北教育》2000,(6):35-35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在今天以前和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所以,作文应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不与生活实际、思维规律相结合,没有内容,作文起来也就只是无源之水,照抄习作了。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学生作文时真正是有感而发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尝试: 一、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拓展并激活学生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成为作文的“会学者”  相似文献   

15.
苗金德 《湖南教育》2002,(12):47-47
199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一次出现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篇作文的切入口与众不同,你有多大能耐,它就能为你提供多大的舞台,真正是英雄有用武之地。话题作文出现后,材料作文从此退出了占据高考舞台四五年的历史,在各种语文报刊上无法觅到它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连篇累牍的话题作文,谈话题作文的应试技巧、谈话题作文的种类、谈话题作文的方方面面。老师在课堂上翻来覆去讲的也是话题作文,学生乐此不疲的也是话题作文,一时产生了“话题作文”的热效应。话题作文文体基本不限,学生可以自由地挥写。擅长记叙的,可以…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作文难”问题.提出让“想像作文”走进课堂。教师要在作文命题上多下功夫.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想像”。  相似文献   

17.
如何批阅小学生作文?这是小学作文教学值得深人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当前,小学作文批改普遍存在三种倾向:一是批语抽象化、公式化。教师多贯以“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句通顺”之类的概念性术语批阅。二是要求成人化。批语中常常出现“选择材料不典型”“内容空泛平淡”,“语言运用不熟练”等字眼。三是批改符号不规范。教师在学生作文中随意勾抹改换,让学生“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态度粗暴,动辄批语中挖苦学生,使得本来就“望文生畏”的学生更加无所适从,甚至由此丧失写好作文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作文套路是“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它立足于教师的教,机械呆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很不利于其主体性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讲求新的作文方法,追求新的作文“境界”,从而使作文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第一境界:无我——重在潜移默化教育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负担越重。心理负担越重,学生的作文就会愈加失去灵性,失去自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春光明媚,宜吟春江花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流派迭出纷纭而莫衷一是,方法层出不穷而徒劳无功”。几年来,笔者返观传统的作文教学,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认识到: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以教师、知识为本位,关注的是教师的“习作指导”与学生作文的“分数”,多在教师的“教”上探索,而缺少、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与关注;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确立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理念,引导教师找回了失落的学生主体意识,关注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机制。因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记性”,引导学生的“悟性”,追求学生的“灵性”,这是开启现代作文教学的一张金卡,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学作文教学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的沉重在于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的弊端已十分明显地损害着学生,中学生作文“贫血”、“缺氧”,部分已蜕变为新八股文;“新概念作文”及一些打着其它旗号的作文竞赛有的已走入泥淖,其负面影响误导着学生。下面就学生写作的误区浅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