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心理分析小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也在我国出现了。周作人最运用心理分析理论来阐释学现象。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首开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先河。 但真正专心致于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是活跃于三十年代坛的施蛰存和穆时英两位作家。四十年代可说是我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鼎盛, 涌现了一大批象路翎和张爱玲这样卓有成就的心理分析小说作家,最后发展到作家无名氏,则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史上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与二十年代“为人生”和“创造社”的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年代小说模式催生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雏形《娟子姑娘》,后来促使他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心理分析理论和创作手法,在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新图式 ,它与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同属中国三十年代的意识流小说。施蛰存用心理分析法创作小说 ,突破了弗罗伊德性心理分析的范围 ,深入到了文化的冲突、人物生存的状态以及普通的社会心态之中 ,为小说表现现实提供了使用心理分析方法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中,通过对其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可以说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文学家,20世纪30年代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梅雨之夕》、《黄心大师》等众多小说文本,以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理论为参照,集中摹写人物表层意识下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的心理动因,这种创作特点几乎贯穿他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其突出的先锋性、现代性和异质性,形成了他对文学艺术独特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和旨趣,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牛志文 《天中学刊》2004,19(4):76-78
鲁迅和沈从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家。他们强烈的文化意识,是由一定的文化心理决定的。从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反思和批判、文化目标等三个方面探析他们小说创作中文化心理的异同,以挖掘产生这种文化心理的时代背景,对当前的文学创作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茅盾先生是雄踞文坛的一代小说巨匠。现以他二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为例,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其创作特色:1选择具有时代性的主题;2精细的心理描写。  相似文献   

8.
对创作心理的探究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莫言的成长经历,代表作品的分析.去探究其小说的创作心理,从而更深层地去挖掘贯穿其小说创作的情绪基调。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潜意识的文化心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她的潜意识文化心理是悲观的人性论,对人性的认识主要是人的自私、冷酷、贪婪、无情等。这种潜意识文化心理是在其生存的家庭环境、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幸的爱情经历等特定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受到了其潜意识文化心理的深深影响,她40年代前中期的小说《倾城之恋》、《红玫瑰和白玫瑰》、《花凋》、《封锁》、《金锁记》等,主要是展示了人性冷酷、自私、贪婪、变态等特性,即展现了其悲观人性论。  相似文献   

10.
鲁迅、沈从文小说创作文化心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具有强烈文化意识的现代作家,他们的文化心理在二、三十年代文坛上各具一定的代表性。从文化目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文化价值取向几个方面深入比较,他们小说创作中所彰显的文化心理既各具特色,又时时相通,与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1.
《私人生活》中陈染的个人化写作倾向让整部小说带有了浓厚的自传性色彩,文本中渗透着琐碎细腻的女性心理。对小说中的女性心理分析有助于探讨个人化写作蕴含真实而丰富的女性微观心理世界,是尝试融合小说文本的逼真性和文学性的新兴创作方式,对当下语境中小说的创作和消费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主要考察了三十年代后期深从小说创中出现的一种变化,即:湘相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其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抒情的笔政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这和他原先充满牧歌情的乡土抒情小说相比,显示了沈从小说创作走向现实的倾向。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本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作家的学观念和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一方面主要以诗歌创作和小说制作为视野,剖析了学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的运作机制,认为创作主体与现实主体、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对诗歌制作的情感和想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调节作用,对小说制作的整体风格、叙事结构和语言风貌具有一定的潜在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心理距离”为视角,观照中国当代诗歌小说创作史,揭示了当代诗歌创作主体对心理距离把握上的前后不同的特征,揭示了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心理距离由小到大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论19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叙事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叙事缘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心理缘由——精神家园的寻觅;二是个性心理缘由——创作主体的童年记忆.此二者共同推进并促成了文本的生活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双重叙事真实.因此,读者在感受19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在被作家的叙事美学品格所感染和打动.  相似文献   

16.
曾今可是20世纪海派作家中较有特色的一位,对他的研究历来鲜见。他的小说创作真实叙写二三十年代都市社会中、下层市民的灰色生活,展示了现代男女种种情爱心理。他小说曲折的情节,新颖的叙事,生动的细节,讽刺的手法,淡雅的语言,构成了其轻灵雅致的风格。本试图对他小说创作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并将作家的创作置于学史的轨迹中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畅销小说中,谍战小说出现了创作和消费的双重热潮,学术界却对此褒贬不一。麦家的谍战小说为其中的代表。以此为解释文本,可以发现,谍战小说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在于文本特征暗合了大众审美心理,并且电影、网络与文本结合的市场化运作以及主导文化在谍战小说创作、阅读热潮形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名作家、学。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因主编大型学杂志《现代》及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享誉坛;建国后,施蛰存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典学、金石碑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年表力求翔实、客观地反映施蛰存生平、创作与学术研究情况,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以其青春的热情和革命的活力写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页。在短短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小说文本。近年来,研究柔石小说的论文有几十篇。但论者大多对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知识分子形象、主题内涵感兴趣,而对其作品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研究甚少,本文针对这个不足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小说心理学是李渔首创的,小说心理学在创作中的广泛运用是李渔小说的一大特点。李渔小说从作到读进行全面的艺术心理关照,这就便得他的小说不仅能满足作自身的创作目的和愿望,而且也满足了读的心理愿望,特别是李渔对读心理的三个“发现”,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带有极强的民族性特征。李渔对小说心理不宾发现是他小说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李渔对小说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