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路得记》在《旧约圣经》中特色鲜明。它避开歌颂帝王英雄的论题而转至褒扬一位异族寡妇的忠贞品质。并且就其精短的篇幅亦与邻近的几本旧约书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路得记》却能在信徒与非信徒读者当中都广受欢迎,给人以深刻印象。究其原因,除了路得美好妇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之外,在整章书中或隐或显的重要因素———时间与人物对比,在树立《路得记》深刻形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幻为真”这一神魔思想是《西游记》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特征。《西游记》深受真与幻浑然一体的神话传统的影响。宗教信仰承担过神魔思想传播与发展“因素”的角色是无可辩驳的。人们对进入神魔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的关注促进了神魔思想的传播。别具一格、神奇夸张的神魔人物与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促进了神魔思想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角色加以审视,发现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福尔斯所采用的作者和人物对话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他对传统小说全能作者角色的一种否定。他所主张的是与人物处在平等地位上的作者角色。他不仅给人物和读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在解放了人物的同时,作者也实现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作者这一高高在上的“上帝”终于走下了神坛,站到了和众生平等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通过对福克纳作品《八月之光》中的人物分析,探讨作者是怎样体现人物的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人物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中国民族歌剧(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为例)中女性人物角色作为切入点,从女性人物音乐形象的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展现,主要女性人物典型唱段的演唱风格上这几个方面加以研究,分析,阐述。从而剖析出塑造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特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路得记》是一篇抒情韵致的文学典范。其文本内在的张力、各种叙事技巧的完美结合,以及令人陶醉的田园气息,无不彰显文类阐释的多种可能。《路得记》"文学性"的确立,正是在于作者本着鲜明的文本自觉,在叙事层面寄寓着审美化的冲动,巧妙利用故事结构的内在张力,充分发挥驾驭叙事的精湛技巧。《路得记》犹如一曲悠长的牧歌,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唤起了读者对遥远年代宁静质朴的田园风光的追想。而这种散发于通篇令人迷醉的牧歌情调连同文本语言跳动的诗般韵律,在模糊《路得记》自身文类边界的同时,亦构就了其隽永独特的"诗化叙事"。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与《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人情小说两座高峰,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诸多联系,拿潘金莲与赵姨娘这两个人物来说,尽管一个是《金瓶梅》中主要人物,一个是《红楼梦》中次要角色,但是无论从品貌、性格、地位,还是人物命运发展来看,都有着共同之处,在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方面,可以说潘金莲就是西门大宅的赵姨娘,赵姨娘就是贾府的潘金莲。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理论认为城市由人类聚居地演化而来,人是城市空间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空间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在小说《长恨歌》中空间形态与人物紧密相关,具有与人物互动、互文的特征,是小说中一个隐性角色,也是小说的主要表现对象。分析空间与人物的互文关系是解读小说《长恨歌》的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9.
美国戏剧家阿瑟·密勒在戏剧《推销员之死》中塑造了几位耽于身份认同危机的人物,威利·洛曼和他的两个儿子向往成功,但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不能认清自己的身份角色,酿成了家庭悲剧.本文从认同危机角度,分析他们的认同危机是如何在现实与梦想的矛盾中产生并形成悲剧的.  相似文献   

10.
小说《项链》入选中学或大学的语文教材已经许多年了,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总是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其中的主要人物身上,对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即次要人物则很少提及,事实上,《项链》这篇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是作者莫泊桑精心安排的角色,是小说主要人物的非常重要的陪衬,他们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变化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论发展的危机与范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定荣 《教育研究》2005,26(7):44-48
库恩的范式理论把科学的发展看成是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的过程,范式从形成到变革分为四个时期,即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教学论的发展应表现为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嬗变与更替;教学论的发展目前处于危机阶段。教学论摆脱危机的方式在于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型,从目的一手段范式转向人文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挪威的森林》更多地是被当作恋爱小说来阅读。但若站在主人公渡边个人的立场来看,该小说存在作为成长小说阅读的可能性。因为"我"的成长充满了曲折性和动态性,反映了"我"通过恋爱而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我"在经历了成长中的精神危机后,通过自身的调节和他人的帮助,找到了自我定位,逐渐从一个清高、傲慢的人变成了一个真诚的、具有责任意识的人。  相似文献   

13.
《婚礼的成员》描写的是一个青春期女孩成长的烦恼故事,事实上,它入木三分地探讨了美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人际疏离。在这部作品中,象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为烘托主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传播对性别现代性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传播、性别视角切入现代性问题将会促使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正视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女性所遭遇的性别困境和角色认同危机,以及性别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通过男女主人公婚姻的破裂,从性别角度反映了现代性话语中的有关自由与责任、平等与差异、理性与宽容、权利与义务、理解与信任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专利治理中存在缺位和错位现象,不仅使政府财政浪费严重,滋生信任危机,而且导致专利市场发育畸形,缺乏竞争动力。要改变现状,政府须从以下方面努力:专利治理中引入非营利组织,打破垄断局面;扩大专利管理机构设置范围,培养专业人才;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促进信息流通;努力建构专利危机管理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毕飞宇的小说《玉米》中的王连方,揭示出文本深处暗示的另一主题:中国男性在权力结构和父权意识形态的双重挤压下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男性的生存危机和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和权力结构对女性的戕害,共同构成小说《玉米》的人性压抑总主题。  相似文献   

17.
“韩湘子”故事与其他民间传说一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流变过程中分布渐广,出现了故事版本多出、涉及文体庞杂等现象,这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了学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与“韩湘子”故事有关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特别论述了“韩湘子”故事在不同文体、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关联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虚拟经济应是一种根植于实体经济并对实体经济具有寄生性,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以虚拟资本运作为核心,具有独立的价值运动特征和价格决定过程的经济形态。呈现在虚拟经济领域以金融危机为表象的现代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实体经济领域危机的表征化;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危机的恶化与蔓延中扮演了"催化剂"和"助推器"的角色。我国未来一段时间,仍应以实体经济发展为重,对于虚拟经济则应谨慎"规制",加强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19.
De Coubertin developed the sport philosophy of Olympism and the Olympic Games as a respons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crisis to promote peace, fair pl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masculin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how crisis discourse functions as an important shaper of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s of Olympism and how conflicting discourses have mobilized crisis discourse to produce competing ‘truths’ in which to rationalize and understand the Olympic Games. In drawing from Foucault's work and de Certeau's text, Heterologies: Discourse on the other, I argue that ‘crisis’ as the rationalization for Olympism and the Olympic Games has proven an unsuccessful venture for de Coubertin; as the Olympic Games have produced conservative outcomes based on a neoliberal agenda focused on elitism, professionalism, nationalism, and commercialism. This historical case raise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f Olympism and its power to act as a catalyst for change.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ole folk tales of deception might play in assisting the child's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of mind. Four three- and four-year-olds read and reread “The Brave Little Tailor” with their par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reading a folk tale of deception sets a framework for social interaction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 deceptions of the story elicit discussions—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their relation to intentions and actions—that 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successive readings as the child shows increasing comprehension of the deceptions of the story and decreasing need of parental support. Parent-child pairs differ in how they structure their interactions and gender of parent and of child appears to affect how frequently and explicitly connections are drawn between actions, beliefs, and reality. Reading a familiar story with a new person allows the child to assume a more active “expert” r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