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写作教学中也应浸润生命化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这势必要求我们打破"以文为本"、"为文造情"等多种禁锢情思、超越生活本真的传统教学思想,取而代之的应是顺应生命本真、还原写作真实面貌的教育理念。本文则试图以生命化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新课标规约下当下写作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是现代性生命与生活实践"问题意识"的产物。生命教育既是现代生命危机的表征,也被视为现代生命问题的解决之道。生命教育最有价值的启示之处在于它批判性地认为现代生命观的反生命性,建设性地认为生命的质量可以通过某种合乎生命原则的教育得到提升。然而生命教育对生命价值的诉求并未超越现代性。一种对生命教育的改进方案在于,生命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有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意指把教育同生活、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由此,我们要提倡生活教育,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  相似文献   

4.
"生活即教育"指出,只有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教育价值。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教的内容都是生活中非常实用的知识。高职应用文写作,需要将习作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鼓励学生加强习作实践,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技能。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践行"生活即教育",才能真正打造高质量的写作教学课堂。需要对高职写作教学中,"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希冀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写文章,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更加注重让我们倾注感情,对生活进行感悟、思考,使用准确精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自己真实的情感,不断提升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了解生活的内涵,把握生命的本质,这种写作活动本身就是对生  相似文献   

6.
正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一、引入"生活味",引导学生的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导引什么是虚构呢?简单地说,虚构就是主观上合乎隋理的想象,即在事实的基础上(或者有现实的基础)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加工。虚构的对象可以是故事隋节,也可以是某个人物、场景或细节等。在写作中,虚构是和写实相对的一个概念。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写作中存在两种真实: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所谓生活的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存在的,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能听到的一切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8.
史亚美 《考试周刊》2014,(94):49-49
<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只有从写真话开始,才能在真情实感中写出新意。由此可见,最好的作文素材来源莫过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所以,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但针对生活阅历较薄弱的学生现状,如果单从学生的直接生活中挖掘并积累写作素材似乎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发散思维努力挖掘写作的第二甚至第三源泉以获取多  相似文献   

9.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体现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教育要回归生命,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等生命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真实性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它蕴含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然而,在学生的平时习作中,存在不少真实性缺乏的问题。针对问题,笔者认为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尊重生活规律,在写作中实事求是,合理表达,还原生活真实;要抓住能鲜明体现人物形象的细节,聚焦特写,精雕"慢"琢,强化细节真实;要区分主体事件和次要事件,详略结合,虚实相生,突显情感真实。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感情要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呢?一、在生活中流露真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情实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因此,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他们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生活中大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象多年未消。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作文是生活的反应,更是独特生命的旗帜,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写作的资源,孩子们如果能用双眼去观察生活,仔细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作文怎会千篇一律?怎会无话可说呢?因此作文教学应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之路,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起飞心灵、抒发快乐。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反对学校以文字教育为圭臬的错误做法,强调学校教育本身便应是一种融通生活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本位的教育,而不是"预备生活"。以生活为旨归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一种放飞生命活力的教育,它意味着文字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主旨,学校应该进行的是能对生活产生真实受用的教育,书本不是知识与经验的唯一来源,读教科书更不应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芳草地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很多学生都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写作有什么秘诀,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总是先笑一笑(学生的上进心确实让我感动),然后再回答说:写作哪里有什么秘诀!如果非要说有,"秘诀"其实早就不"秘"了,它就是一句大白话——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搜肠刮肚、笔下枯竭正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发现不够,感受不够。我们说得最多的写作技巧其实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  相似文献   

15.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习作教学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善于放飞童真,返璞归真,让学生写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作文。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让我们的习作教学充满生命之趣。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语),宋濂提倡"因事感触"而为文,即强调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亦说:"我写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和一种不可战胜的欲望。既然是我的一种爱好,那我就不得不写。"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写作会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纯他的生活,并由此感受到其生命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人与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只有源于生活的习作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进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反对那种事先规定套路,为写作而写作的做法。只有将学生的写作生活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学生才能在习作中学习诉真情,做真人。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大力提倡人人树立"与生活想沟通的写作观",并指出作文与生活相沟通的有效途径,"每天的生活不同,就能使每天的文字不同"。陶行知的这些主张体现了习作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写实是小学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新课标也将写作与生活教育合二为一,很好地体现了陶行知思想。  相似文献   

19.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生活是作文之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将生活引入作文课堂,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作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相似文献   

20.
一、面向生活,本具作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主体的情感是在生活体验中生成的,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学生觉得越写越没意思,渐渐地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因为生活是"生"的,生机盎然、无时不在。陶行知先生把生活看作是教育的"本体",他指出"生活即教育"是一种自觉形式的生活教育,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生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