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母女关系是女性认识自我的前提,对女性建构身份有着重要意义。在自传体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莱辛,突破了单一的性别角度,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呈现独特的母女关系,探索更深、更广意义上的种族和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2.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更多地关注了现代女性的命运和生存困境.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在莱辛笔下描写出了"自由女性"的自由困境以及她们对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屈探寻,指出了"自由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必须建立在男性和女性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小说。本文旨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从女性与自我、女性与男性和女性与自然三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解读,以揭示莱辛在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5.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6.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追寻自我的艰辛和挣扎,尤其是她们在突现自我、建构“双性同体”的自我人格以及选择自我价值实现场域当中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相。她们以果敢的行动和言说表达了她们追寻自我的诉求,但又因自身的弱点和历史的因循而最终无法争得较为完整的自我空间,确立较为独立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6,(1):23-25
《普特梅塞档案》为当今美国著名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经典长篇。作品中主人公普特梅塞在追溯犹太身份及女性权益过程中,其三重人格出现颠倒、失衡状态,以致她误入歧途、追寻无果。体现了美国主流文化侵袭下,犹太人建构自我身份及犹太女性摆脱种族和性别歧视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8.
在后殖民主义时期,文化身份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作家的一种表述策略。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既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致力于女性话语的建构和文化身份的建构,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将自我织进民族话语中,女性文化身份建构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同步交叉强化。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在该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关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最终认识到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女性移民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消解东西方二者之间的文化对立才能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将自我身份建构为联接东西方文化,不排斥任何一方,促进二者的融合。这对于移居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华裔女性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王安忆小说的负心情变母题里,痴情女性以受虐来认同男权文化,导致了自我身份认同的严重危机。本文从这一母题出发,提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建构自我身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描写了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本文将探寻华裔女性在美国建构自己身份,寻找自我的艰辛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追寻自我的艰辛和挣扎,尤其是她们在突现自我、建构"双性同体"的自我人格以及选择自我价值实现场域当中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相.她们以果敢的行动和言说表达了她们追寻自我的诉求,但又因自身的弱点和历史的因循而最终无法争得较为完整的自我空间,确立较为独立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突出反映了黑人女性积极建构种族文化身份以及女性身份的愿望,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黑人女小说家的创作思想集中表现在她们的作品之中,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经历。这些小说家们的努力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运用加布里尔·佐伦等学者的空间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该作以三组二元对立关系呈现了物理空间的并置、心理空间的建构和对历史空间的回溯与展望,进而揭示空间形式对作品主人公身份探寻与自我建构这一主题的阐释和深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救亡图存的近代语境下,新女性的身份建构不仅是知识女性的自觉行为,亦关乎社会精英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想象。胡彬夏是清末民初著名女报人,其办报活动及言论取向呈现前后不同面貌:清末激烈的女权革命论于留美时期发生变化,转而强调女性家庭身份的价值,这为其民初主持《妇女杂志》奠定了基调。胡彬夏转变的言论立场及身份认同上的调和取向折射了近代知识女性在自我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身份建构就是个体通过相关行为或者语言与他人对话并向他人展示独特的自我,实现多元身份的建构。就职演说是美国总统建构自身多元身份的载体。特定语境下的语言形式为身份的多元动态建构提供了原型框架。分析探讨就职演说这一特定语境下总统身份在词汇、语篇以及修辞层面上的动态建构,不仅对扩展身份建构理论,而且对语用理论的应用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玛丽娜·卡尔是当代爱尔兰最杰出的女性剧作家。她以自己的成长地——爱尔兰中部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悲剧三部曲《梅》、《鲍西娅·考夫兰》、《猫原边……》,打破了民爱尔兰男性剧作家单一话语和强调民族身份的叙事传统,把被边缘化的爱尔兰女性呈现在舞台中心。女主角在封闭、压抑的家宅空间和开放、神秘的自然空间中游走,在记忆与现实交织的心理空间中挣扎,在父权主义和天主教权威压制的社会空间中抗争,最终在沼泽地自杀身亡。她们的叛逆行为挑战、颠覆了爱尔兰女性"房中天使"的他者身份。剧作家通过探究悲剧女主角在由家宅空间、自然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组成的戏剧空间隐喻中自我身份的建构,对当代爱尔兰社会女性的边缘身份提出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互动中,农民工子女身份通过社会表征、社会认同等方式被社会群体建构,同时通过农民工子女自我表征和自我身份认同等方式主动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支配性社会表征、争端性社会表征和无约束性社会表征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