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谷词既多侧艳之情、玩世之态,又有反映度墙后或傲岸不羁、达观放旷,或郁闷落寞、醉酒遣愁的情怀,风格浅显粗放,但难免非“当家行语”之讥。淮海擅长写景,更善于塑造和刻划艺术形象并揭示其内心世界,师承苏轼而又能独辟蹊径,非上“词才”,更有“词心”,当为“四学士”中的词魁。补之词视野开阔,各类题材均可入词,走的虽是豪放一路,却也能把壮美与柔美揉合在一起。张耒词作甚少,技法也欠火候,但其风格却又一反诗文特色,而不无柔软缠绵之音。  相似文献   

2.
古人书画中有临摹一词,也就是初学书画的人,应先对名人的名作或摹或临,依样画葫芦,但即使是这样的照搬照抄,古人也讲究在“形”似基础上再追求“神”似,更何况我们学习写作?仿作绝非抄袭,当然愈应该追求神似。在模仿范文时,不但应知道范文之美,更应知其所以美。如果只是形式上的模仿,而不求实质上的理解,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势必使自己的写作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这在我国诗文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相似文献   

3.
遵义县第一小学立足校情,将诵读经典与学生养成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采取了“每周一训导言行”、“经典诗文教学引言行”、“主题活动促养成”、“每月一歌唱经典”、“书画经典练耐性”、“游戏活动诵经典”、“走廊文化促养成”等有效措施进行研究,对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风骨”一词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常用于品评人物,《宋书》中就有“风骨奇特”之语,《世说新语》中也有“风骨清举”之说。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风骨”一词还被用来评论诗文、书画等作品,如《文心雕龙》将风骨作为优秀文学作品应当达到的标准之一,《古画品录》以“观其风骨,名岂虚成”高度赞扬曹不兴的画作。  相似文献   

5.
赵自乾 《语文知识》2001,(11):34-35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常常会出现“可怜”一词,不少人因弄不清其具体含义而统统归之为“可怜”之意,这是不对的。具体讲“可怜”一词意义有:1.“值得同情”或“值得怜悯”。如白居易《卖炭  相似文献   

6.
作为明代才子,唐寅不仅诗文书画皆工,创作数量大,同时又有一些词曲作品传世。他的散曲蕴藉灵秀,在内容、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不同于其前代和同时代的其他曲家,这主要表现在其小令的词化或雅化、个人情感的有意识融入和“小而有致”的艺术手法上。唐寅散曲的这些特色不仅使他成为明代曲家中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一员,同时也是明代中后期“词曲合流”现象的杰出代表,是散曲发展到这一时期的新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古人书画中有临摹一词,也就是初学书画的人,应先对名人的名作或摹或临,依样画葫芦,但即使是这样的照搬照抄,古人也讲究在“形”似基础上再追求“神”似,更何况我们学习写作?仿作绝非抄袭,当然愈应该追求神似。在模仿范文时,不但应知道范文之美,更应知其所以美。如果只是形式上的模仿,而不求实质上的理解,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势必使自己的写作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这在我国诗文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如我国宋代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以苏门诗人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他们虽然努力在诗法上向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学习,却未能更好地继承杜甫、…  相似文献   

8.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刘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现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9.
开笔旧时指开始学做诗文。亲笔亲自动手作的文、写的字或画的画,叫“亲笔”。润笔旧指给写诗、文或写字、画画的人的报酬。命笔指动笔作诗文或书画。刀笔古代在竹筒上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叫“刀笔”。后世多指写诉讼叫“刀笔”。  相似文献   

10.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写意派绘画大师,原名朱耷,出生在明代王孙世家,家学渊博,祖辈和父辈都擅长诗文书画。家境殷实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因八大山人出身王孙贵族,又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所以八大山人是画家,又是诗人。  相似文献   

11.
胡适晚年,翻书读文,谈笑闲聊,最喜欢“咬文嚼字”,说其成癖,当不为过。胡颂平《胡话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录甚多,几乎俯拾皆是。一代大学者认真学问,可见一斑。胡适多次谈到文章的“通”与“不通”,认为做文章“先要把句子做通”,“通就是通达”。他常常指出古人诗文中的不通。苏轼的词《临江仙》有“家童鼻息已雷鸣”一句,胡适说:“儿童是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决不可用雷鸣二字。这就是说得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12.
散论鲁迅的空白语言夏德明一艺术也钟情于空白。国画巾有“计白当黑”立法。其空白处,或天空.或烟霭,或流水,或远方,使得画面境界空灵,意趣无穷。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更能显示节奏,刺激情绪.突出主题,此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诗文中更矿‘无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品读“点滴”一词,让学生体味诗文的深情。举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揣摩“点滴”一词的深层涵义,品味诗文所表达的深情和所营造的艺术境界。通过品读精美的诗文.学习锤炼字词的技巧,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代诗文书画讲究家族传承。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书画世家是兴起于明代中期的文氏家族。该家族以文征明为发端,从明代中期(约15世纪末)开始一直绵延到清代中后期(约18世纪中叶),前后历经近三百年,在诗文书画领域代不乏人,且被著录的就有三十多人。文氏家族虽然才俊众多,但是最有影响者当为文征明父子。文征明长子文彭、次子文嘉,皆善诗文书画。如果选"双璧"的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东坡是我国文坛雄视百代的文学、艺术泰斗。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俱臻其妙,可谓当朝领衔人士。他的书法兼工楷、行、草,是“宋四家”的巨匠,被后人誉为“书圣”、“书仙”。他起落不逢的遭际,傲岸不羁的性格,博大精深的学问,给作品烙上苍劲遒健、沉着痛快的“尚意”之风,雄逸之气。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自明代董其昌始,世称“苏书第一”,“天下第三行书”。  相似文献   

16.
李永超 《学语文》2009,(4):41-41
李煜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的闻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胡应麟在《诗蔽》中写到李煜“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祖……至此君方当是行家”。  相似文献   

17.
从诗文例句搜罗、词语构造分析和修辞方式考察的视角来诠释苏轼诗文中的“杞菊”一词,从而进一步明确“杞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锴 《教学随笔》2011,(11):40-40
“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 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  相似文献   

19.
谢娟 《学周刊C版》2014,(8):60-61
美的事物.总是给人醉心的感受。一提到美,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人、花、环境的自然美,或者是悦目的图画、动听的乐章、精妙的诗文等艺术美。然而数学.这自然科学的皇宫里面.却蕴含着比诗画更美丽的景象。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的一句颇打动人心的名言所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哪里有美.哪里就有数。”  相似文献   

20.
后世对黄山谷词的评价不高,认为其词或太俗,或“不是当行家语”。从黄庭坚的诗论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思想是讲究法度而不死守法度,其核心是“不俗”的革新精神,其词的所谓“俗”也蕴含着这种“不俗”的创作精神。“不俗”不是语言的精雅,而是超凡人格在文学中的体现。山谷遭贬谪后的“以诗为词,”更是其“不俗”人格在词中的自然流露,并因其以“情性”为词的雅在北宋词坛独标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