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教学建议 《秋天到》是一篇小韵文,作者以浓郁的 情感,用活泼简洁的语言,把人们领进了色彩 斑斓的秋天,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秋天 到》这篇课文宛如一副'秋天的图画",如果 课堂上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如配上优美的 乐曲,让学生动手用彩色的纸剪出作者诗句中 描写的事物,贴贴、画画,再现秋天丰收的景 象。把课堂变成游戏场所,那学生就可以在朗 读诗句、学习语言中感受诗境的美。同时,又 可以在动手剪剪、贴贴、画画的创作过程中, 感受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建议 《秋天到》是一篇小韵文,作者以浓郁的情感,用活泼简洁的语言,把人们领进了色彩斑斓的秋天,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秋天到》这篇课文宛如一副“秋天的图画”,如果课堂上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如配上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动手用彩色的纸剪出作者诗句中描写的事物,贴贴、画画,再现秋天丰收的景象。把课堂变成游戏场所,那学生就可以在朗读诗句、学习语言中感受诗境的美。同时,又可以在动手剪剪、贴贴、画画的创作过程中,感受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3.
起步作文教学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一、摘一摘:内化秋天的语言天才在于积累,学习在于积累,作文更在于积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三年级上册是以秋天为主题的单元,学习第一篇《秋天的雨》伊始,课堂上引领学生感悟秋天的美丽,秋天的色彩,秋天的丰收,秋天的快乐,从课本上生动的  相似文献   

4.
笔者遵循课标有关低年级写话的要求,努力发掘教材写作资源,让学生以"一句话"练笔来积累、运用语言,使学生爱写、自由地写,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一、围绕一大主题围绕教材的单元主题,开发出学生课堂练笔的资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秋天。在《识字1》里,学生积累了一些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第1课《秋天的图画》中学生又积累了描写秋天的优美的语句;在第4课中,还欣赏了古人笔下的秋天。在课上,我这样引导:  相似文献   

5.
1 明确口语交际的目标,以目标来导航 口语交际的训练应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对此,笔者从目标的确立上进行深层次的研讨.例如三年级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师经过研讨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前虽然学习了有关秋天的课文,对秋天有些感性的认识,但平时观察积累不够,因此将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中采用调查访问的方式收集秋天里做过的有趣的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秋天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单边的课前预设不可能变成"万能良药"。其实,课堂的活力往往就是来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现场教学中必须要顺应学生的课堂生成。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一个"也"字使学生分化出了两派意见,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一场预设外的辩论,却收获了惊喜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课例:一教师执教《秋天》,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有关于秋天的诗歌、散文,有关于秋天的图片、光盘,有关于秋天的气象知识……接着,教师逐个演示关于秋天的图片、光盘: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高喊"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惊叫"秋天真美啊"。最后,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入木三分。让我们走进于老师《秋天的怀念》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加强对学生的言语实践,归还语文课堂本色,是每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语文实践能力训练呢?笔者在不断探索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法,并积累了一些体会。下面就以《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写景散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天空美、小河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我们听了几堂小学语文课。了解到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缺乏研究,总是无的放矢地让学生去回答那些不得要领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讲到《金色的鱼钩》中“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一段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什么地方?许多同志得  相似文献   

11.
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对图片、故事、动物、游戏等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如《秋天的颜色》中有一幅美丽的秋景图.我让学生先预习,再把秋天的样子画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说说为什么是他们所认为的那种颜色。  相似文献   

12.
活动背景在上人教版小语第五册《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我发现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堂上学生对于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围绕课题自  相似文献   

13.
《秋天在哪里》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一个主题。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生活,我设计了“秋天的发现”、“秋天的描述”、“秋天的对话”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学会用各种方式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学会在描述、赞美秋天的活动中感受秋天的美,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学会在观察、探究自然的活动中保护自然,从而让孩子们真正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一首悠扬婉转的歌曲能让人多情,一曲多愁忧伤的歌曲能让人善感,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亦能让人奋发。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十足的动感、轻快的节奏、多样的变化会让我们的课堂魅力无限。一、跃动的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如何让课堂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吸铁石?多种多样的活动是有效的载体。只有开展丰富的活动,我们的课堂才是积极的、踊跃的、跃动的。《秋天》用形象但隽永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秋天的  相似文献   

15.
赞美日记     
去年秋天,金老师在讲授道德品质课的时候,请学生们讲讲关于父母和家庭的故事。可是,课堂上的气氛很沉闷,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有的甚至愁眉不展。  相似文献   

16.
常虹 《河南教育》2015,(4):24-25
在语文课堂上,我一般采用"四步读书法"让学生展开学习,即认读、解读、品读、创读。认读是要读对,解读是要读懂,品读是要读出美,创读是要读出新意。下面我就以"秋天多么美"为主题的课堂来谈谈我的语文教学以及思考。"秋天多么美"主要包括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里的儿歌《秋天到》。《菜园里》要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的名称、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儿歌《秋天到》则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感受  相似文献   

17.
《我爱秋天》是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一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与周围的环境中去认识秋季的特征,体验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诗一股的旋律。不断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把美丽的秋天留在手指间和心寓里。  相似文献   

18.
习作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逐步使他们乐写。一味地让学生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反而会让学生日益畏惧写作。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例如,五上“习作3”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如果学生没有亲眼观察,那又怎能将树叶写美、写真?写作前,我带学生走进秋天的树林捡树叶,然后又带了许多秋叶标本进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形状到颜色,从大小到叶脉。与此同时,我还制作了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叶的一生、树的一生,从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中感悟人生,从树与叶的寿命对比中顿悟人生哲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立即在学生的习作本中出现,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习作中活灵活现,远远超出了“秋天的树叶”这个题目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Ⅰ2011年秋天,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开始了数学翻转课堂试点计划。五、六年级的学生们回家看教师的教学影片,回到课堂上可以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因此,他们不再有在父母身边做作业时因不会做题而出现的挣扎和挫折感。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里观看10分钟~15分钟讲课视频,之后会接受3个~5个  相似文献   

20.
《秋天》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看图学文。这一课是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从而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象。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各种朗读手段,调动学生积极背诵的能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