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前六个字,可称"六字真言",它不仅提示了"可道"与"常道"的关系,从而奠定了整篇的立论基础,而且蕴藏了极其玄妙、深刻、丰富的思想,隐含了老子的整个"可道哲学"。基本弄懂这六个字,对于把握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教育观,关系重大。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者,包括一些道学专家在内,对此的理解明显是过于简单、敷衍了。这就是历史作弄人、令人叹息的地方:这样一部经天纬  相似文献   

2.
初识经典庄子,名周,字子休,生活在战国后期。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  相似文献   

3.
王保迎  王振文 《班主任》2005,(11):20-21
老子,姓李,名聃,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代表作<老子>不但是一部哲学书、从政书、兵法书,更是一本管理科学的书.现代意义上的管理职能如领导、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在<老子>中都已涉及到,其"道法自然"、"知人善任"、"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当代班级管理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对学校管理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 ,姓李 ,名耳 ,字伯阳 ,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 )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 ,《老子》属当今世界以各种文字刊行量最大的书 ,其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也可以说 ,世界各个文明大国 ,无不从《老子》中吸取了许多的治国思想。《老子》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 ,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 ,而且对现代学校管理来说极具借鉴作用。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老子》属当今世界以各种文字刊行量最大的书,其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说,世界各个文明大国。无不从《老子》中吸取了许多的治国思想。《老子》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学校管理来说极具借鉴作用。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从老子的管理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涌现出了自己的精神导师。而老子就是古老中国的一大哲人。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百科全书。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概念,与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提并论。老子提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正与当今社会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正>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原名李耳,字聃,又称老聃。河南鹿邑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创始人。他唯一的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的学说深刻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一位学者曾问几个小学生:"你们知道老子吗?"沉默许久,一个男孩说:"老子就是爸爸。因为爸爸经常说,你不听话,老子揍你。"这个笑话,说明同学们对老子还很陌生。老子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位文化巨人。有同学可能会问:"老子姓李,应该叫李子才对,怎么叫老子呢?"这还得从老子的出生说起。  相似文献   

8.
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老子,其中关于德性、和平和生态教育的思想,既独步当时,且影响深远,对现当代中国教育同样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老子传世经典文献《老子》,对其比较独特的教育思想进行举要简析,将更好地奠定全面深入研究老子教育思想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创始人,也是那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可以说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一名重要道家学派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并与之并称"老庄"。庄子的《秋水》一文博学深厚,蕴藏了我国春秋战国使其道家学说的一些重要思想,其文学价值颇高。这篇文章中的"反其真"与"美乐之境"所体现的思想及文学含义一直是当代文学家研究的重点,本文根据此文的内容以及相关资料等对《秋水》中"反其真"与"美乐之境"进行解读,以期更为深入地了解、认识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2,(Z1):79
正槑:读音mi,古同"梅"。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囧:读音jiǒng,古同"冏",原指光明。在网络文化中,它表达沉重的思想;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氼:哈哈,这个字其实好记,人掉水底下了,当然就是溺水,这个字就是"溺"的意思,读音也一样:nì。  相似文献   

12.
<正>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的《论语》两部“圣经”并称于世;在世界文化史上,老子的思想与基督一样博大精深,彪炳东西。因此对老子的研究,意义重大。司马迁是最早为老子作传的人,他的《史记·老子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老子生平的重要的基本史料。但是这篇《老子传》仅有四百多字,语焉不详,以致两千多年来聚讼纷纭,且不说对老子其人、其书,就是对老子的出生地,也是众说不一。为弄清老子的生地问题,我们经过两年多  相似文献   

13.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14.
<正>专栏导语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辟一个小栏目"地老天荒的舞会—感悟老庄",来聊聊老子和庄子,谈谈他们深刻玄妙的思想和他们的思想对当下社会、对我们的人生与教育的启发。老子和庄子,同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也都是横空出世的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各自独立完成极其恢宏、壮美、深奥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构造,又一脉相承地汇总成道家学说的不朽根基。后世将二人并称为"老庄",将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俞超 《现代教学》2015,(Z1):108-109
在拓展型课程中,我开设了一门名为"入世的限度:《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的选修课,重点对《道德经》中的道德伦理进行教学。虽然中国伦理学说主要来自儒家,然而道家的治国箴言里存在着大量教导人们如何处世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思想,对于当代年轻人包括中学生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本人确定了主要讲授老子思想中三个与处世伦理相关的概念:一为"清心寡欲",这是老子的心灵修养;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的处世方法;三为"宽忍待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理念在古今中西都是共通的,不同的是理念之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的差异性。在古代中国的"轴心时代",此思想、理念是相当丰富的,孔子和老子的"自然法"思想就是两个典型代表。他们的思想不仅重视天道或道之"自然法"本身,还重视"自然法"与国家礼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致使当代大学生解读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主义"、"禁欲主义"、"绝学主义"和"神秘主义"时出现了偏差。结合社会现状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特点,深层剖析和正确解读老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伟大思想家.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玄机,.道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能被感知,确不可得.老子"道"之永恒理念值得当代人认真研究,深入思考,以挖掘其价值所在.不仅如此,老子"道"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吉野作造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思想家,他倡导"民本主义",不仅引领了20世纪初期的"大正民主运动",也被认为是战后日本自由民主主义的重要思想源头。本文将吉野作造的哲学思想与东亚传统思想展开对比,揭示吉野作造哲学的东方特色,同时也折射出近代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内在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多数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传说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概括在《老子》这部书里,这是一部言简意奥、博大精深的著作,只有五千言.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来看,它没有分章.这说明是在西汉或西汉以后才分的章,共分为八十一章,章与章之间有的有衔接,有的并没有衔接.不分章有不分章的好处,便于对老子的思想作整体的理解;但是分章也有分章的好处,即便于表述老子哲学思想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