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时代,教育是人们融入现代文明社会必备的入门券,而学历、文凭、收入是关键因素。本文着重从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进行了文凭与收入的相关性分析,力图阐明人类教育活动与社会进化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理解社会进展的轨迹,尤其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文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凭从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逐渐演变成为强化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文化资本,经历了三次价值转变,即证明的价值、交换的价值和筛选的价值。高等教育普及化,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文凭数量的累积效应促使文凭成为一种社会机制,影响着教育、人才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特殊发展阶段产生的文凭溢价效应固化了人们“文凭至上”的文化心理;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剧了“唯文凭”的用人导向;教育系统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供给不完全适配助推了文凭机制的扩张。立足强国建设需要,深化文凭机制改革迫在眉睫,从根本上改革学制,改变“重普轻职”的普遍认知,实现从文凭社会转向技能社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补偿市场机制依赖造成的公平与效率失衡;改进人才选拔模式,构建人才精准匹配使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高等教育产业化下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张,教育过度现象愈加明显,对社会各界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对文凭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高校毕业生为谋求好职业、高收入和晋升机会等,对高文凭的追求日益火热,引发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视角对文凭热与过度教育进行反思,政府要正确引导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高校则依据科技产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避免因追求学历而产生的过度教育,让高等教育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文凭贬值问题日益凸显。文凭贬值促使了与文凭贬值相关的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产生。文章剖析了导致文凭贬值的主要因素有文凭的社会价值因素、高校扩招因素、文凭追求冲突下的"合理"策略因素,以及就业市场对文凭消化的不足,同时分析了文凭贬值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分析文凭的交换价值。认为文凭作为个人受教育与训练的凭证,正充当个人与社会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与财富、权力、地位等社会资源进行广泛的交换。  相似文献   

6.
所谓弱势文凭,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当代社会受教育者因文凭层次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欠佳而造成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学历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现象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弱势文凭”指大专以下的中专、中师、职高、技校等文凭以及全日制以外的“五大”类文凭。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教育结构的变化,“弱势文凭”的涵义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所说的“弱势文凭”,就层次而言,指大专及其以下院校的毕业文凭;就培养类型而言,指以培养“蓝领”为主的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毕业文凭。持有这些文凭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社会在招聘选拔人才时,总是把学历当作最基本的入场券,这也就使得人们忙于去追求文凭,只要混到一张文凭似乎就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大家知道,中国是科举考试的发源地,人们把考试获取文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论你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人们总是用文凭作为标准来衡量你是否够“格”,如果没有文凭,人们总是不太认可你。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的主人公方鸿渐外出留学时总也是为文凭大伤脑筋,“方鸿渐受到两方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相似文献   

8.
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化理论学者的一贯重视。在现代社会的教育考试制度下,产生了一个“文凭社会”;“文凭”、“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高度相关,对社合成员的社会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和教育的视角梳理了学历、文凭以及职业资格之间的关系及社会意义,提出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共同作为社会人才评价和管理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需要加强和规范职业资格制度建设,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花钱办事,自古有之。但有一样东西是钱无法交换的,那就是学识。遗憾的是,作为学问的重要凭证之一——文凭,却是可以拿钱轻易换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凭交易,似乎也遵循着完美的市场规律:供求关系影响着文凭价格;文凭本身的价值也成为其交易的重要砝码。当今中国,各种专业学位教育炒得火爆。读一个软件工程硕士就要花上好几万,即便看似如此“低廉”的价格,人们仍然不禁会产生“花钱买学位”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当前考大学热、考研热、考博热等文凭热现象颇引人关注。从社会学角度看。引起文凭热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经济结构仍然是“农业社会”为主的特征或具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特色,二是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讲“名分”重等级的缘故。为此,我们应从优化我们的经济结构、加快我固的文化转型、转变相关的教育理念和进行考试改革等方面努力,使人们对文凭的追求走上健康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和教育的视角梳理了学历、文凭以及职业资格之间的关系及社会意义,提出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共同作为社会人才评价和管理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需要加强和规范职业资格制度建设,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类“奸商”,文质彬彬,却害国害民,应予以严惩。其一,是“教育奸商”。他们为了赚钱,弄虚作假,搞假文凭”、“关系文凭”“交易文凭、”“高价文凭”。……致使大批劣等文凭流入社会,鱼目混珠,使神圣的文凭贬值,败坏了教育的声誉。  相似文献   

14.
对作为农村教师主要来源的农村籍大学生来说,当下农村社会的教育环境使得教师的文化资本日益异化于教师而存在。文凭资本一方面难以转换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身份资本;另一方面,受结构性的社会、教育环境因素影响,文凭资本难以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建立联系,这是影响教师补充困境的深层原因。只要农村教育与以知识、技能为最主要凝结物的文化资本的弱势地位得不到改变,农村教师在入职、工作状态上的不利局面就很难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15.
略论自学考试教育的发展原则潘庆祥自学考试教育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三结合的社会化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属于国家学历文凭考试,是我国鼓励自学成才的学历检验制度,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考应用型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和教育的视角梳理了学历、文凭以及职业资格之间的关系及社会意义,提出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共同作为社会人才评价和管理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需要加强和规范职业资格制度建设,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凭计划"是二十一世纪初美国为提高其高中毕业生的学业能力而推行的高中教育改革方案.它是美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试图重建美国高中教育,将高中教育的现行标准与大学和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衔接起来的努力成果.对"美国文凭计划"的发展过程、现状、目标、举措和特点的探讨,旨在为我国高中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黑人高等教育期刊》最近发表一篇报告说,一纸大学文凭对黑人的价值高过了白人,而两者的中学文凭的差异就不那么明显。该杂志根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发现,大学学位为黑人增加的收入比为白人增加的收入多11%。受过大学教育的黑人,其收入中位数增加了14335美元,即从11328美元增至25663美元,比高中毕业黑人的收入多出127%。白人的收入中位数则增加了12964美元,比高中毕业生多86%。全美教育协会前主席玛丽·哈伍德·傅特  相似文献   

19.
用世界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教育,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海中学国际部李寓诺老师的三篇稿子,介绍了国际文凭组织(IBO)文凭课程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国际文凭课程最新的历史试题(2005年5月IB试题),并比较了国际文凭课程历史试卷与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的异同。对中国从事历史教育的同仁来说,虽然国际文凭课程试题中的一些观点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但其视野和立意对我们改进自己的历史教育和考试,无疑颇具借鉴意义。为便于同仁们能够一口气读完为快,本刊编者特别加了《历史教育和考试:中国与世界的异同》的总标题,将三篇稿子一并发表于本期.期能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2020届毕业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其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局势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言而喻。教育部为此推出了大规模的升学扩招举措,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人。 再看教育的需求方,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341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报名考生增长超过50万人。研究生骤然变得很难考,去年约五分之一的考生是第二次考研。据调查,虽然考研人群基数庞大,但其中只有两成考生表示希望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而继续深造,超半数考生的动机是为了取得一个更高的学历、更好的文凭,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比起专业优势,学校优势是学生填志愿时更重视的因素。研究生教育的扩张,从扩大供给和需求增长两方面来看,似乎都是为了就业。问题是,以学术创新为业的高校和教师如何理解扩招与自己的教育使命。 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教师却感到,要甄别谁才真正具有学术研究热情和潜力越来越困难。过度竞争的坏处在于,有一些学术好苗子在激烈的标准化竞争规则下不占优势,得不到读研的机会。善于获取竞争筹码的学生却未必抱有求学之心,有不少人既不喜欢探究学问,也不是为了磨炼一技之长,只是想利用大学和老师来给自己镀个金。如果不是因为本科文凭的价值不如以往,直接就业有困难,还有多少学生想要读研究生?许多人考研是为了就读比本科更好的学校和取得更高层次的文凭,以在就业中增添比较优势。“文凭型”研究生的群体在考研热中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大学不可忽视的群体。这种错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高等教育学重要的研究问题。 由于高考的存在,中国大学文凭首先代表着个人才智竞争力的层次,也代表着受教育经历的总体质量。现实中,不论是政府、公共事业单位,还是社会经济部门的招聘用人,都在总体上信赖文凭的通货价值。教育和学习本身不需要文凭,社会、经济部门才需要文凭。当人们过于看重文凭,把通货当成了价值本身,教育就会陷入病态。文凭本来是学校教育的副产品,却很容易反客为主,异化为受教育和学习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文凭的社会威信包裹住大学教育,可能使大学教育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反应迟钝。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学界关注的主要是本科教育质量与数量的矛盾。如何安顿精英高等教育则是各国高教大众化理论阐释的精髓所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来学位供给的大幅增长。和过去相比,不只是本科文凭贬值了,精英大学本科文凭的就业“购买力”也下降了。如今,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已经显露,一系列具有中国规模、体系、文化特色的问题随之浮现。研究生阶段究竟是选拔性的精英教育还是以精进学术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在高教大众化、读研普遍化的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定位?如何平衡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和应用性?研究生考试会成为第二次高考吗?于是本科学习会进一步应试化吗?本科教育又当怎样协调相对定位? 当高等教育大众化发生在一个人口规模超大,就业竞争激烈,又特别重视文凭价值的社会,将带来一系列什么样的深层变革?既有理论没能囊括这些问题,需要中国学者自己来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