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实验小说的代表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先锋,海勒和余华在长篇小说主题上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两位作家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旨归,即都聚焦于现代人存在之“重”的生存状态。与传统作家相比,余华和海勒在凸现生存状态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颠覆传统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生俱来就与“苦难”主题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当代社会文学审美感知方式渐自转型的背景下,文学又以何种方式对苦难这一主题进行适当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苦难主题的分析,来探究当代文学更好构建“苦难”现实审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西方文学蕴含着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理性人本意识的一种反拨.但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文学明显表现出对新的理性与文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回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对“自由写作”的刻意追求。由于许多大师表现出对自由写作的深深地眷恋和不懈的尝试,就写作上表现出的自由度而言,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探其原因,从外在社会文化方面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是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从文学自身的内在发展来看,它是近代西方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美学角度看,“自由写作”则正好表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美学追求的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6.
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表现了对人的日常生活境遇以及人生苦难的关怀,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审美表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存在主义接受的简单性,以余华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无法体现纯粹意义上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当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时,文学与文化总表现为双向运动:一方面,文化变革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文学出现相应变化;另一方面,文学又担任着重要精神职责,成为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正是这种关系,造就了 20世纪40年代中外、古今、雅俗文化的综合,80年代精英文化和90年代大众文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透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归来作家群”,我们可以看出自由在他们心灵中的一定程度的匮乏,他们骨子里头传承的“五四”文学强烈的功利性和建国前后长期的政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引导,使得他们在面对新时期激变的社会状貌时,与传统文化之“道”日益疏离,导致了他们心灵自由的缺失和退隐。市场对文学创作的毫无阻拦的冲击,以及“归来者”创作生命力的式微,使得他们尽管铸造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坛的辉煌,却无法在激变的时代潮流中挥洒自如。作家们只有回归自我主体,重塑自己的文化之“根”,追求心灵自由,强化自我心灵的独立和坚韧性,才能使中国文学以蓬勃的姿态穿越21世纪的时光隧道。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鲜明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他个人的创作风格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转变。首先,是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先锋代表的余华从冷酷、暴力、血腥的“零度情感叙述”转向了温情默默,平淡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到了21世纪,余华开始注重故事情节性,细节铺陈和强度叙述,并用庸俗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写作风格转向了通俗。  相似文献   

10.
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文坛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中短篇为主,这些作品通常都描绘一幅冷漠无情的世界,体现着人门对社会、人性的厌恶。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的写作开始转向长篇小说,例如《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活着》等著名的长篇作品。基于此,主要研究余华的长篇小说,通过余华早期的写作经历来分析余华思想转变的过程,进而分析余华长篇小说的特点和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以此来全面地解读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重构论"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理论潮流,最早诞生于《时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重构论讨论专辑"."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文学》《人民文学》所推介的带有"新义"的创作潮流.一个代表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讨论的主要理论潮流,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主要创作倾向.理论阐释和创作实践上的对照...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风水观因其缺乏 "真确的知识" 而受到摒弃和批判, 五四以来风水一直受到科学理性、 唯物主义主导的文学思潮的攻伐. 随后, 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风水在文学中的境遇也因时而易, 这不但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嬗变, 还纠结着20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 哲学及美学取向. 尤其是随着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 风水文化逐渐浮现出其反思现代性的 "复魅" 特质.  相似文献   

13.
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都市文学的巅峰之作,作品通过“客厅文化”这个独特的窗口来剖析中西文化冲突下上海洋场社会各类人物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揭示上海都市文化的特质,而“客厅文化”的本质就是金钱本位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张琼 《华章》2012,(23)
作为先锋文学代表的余华,其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苦难的关注程度和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分析余华小说在两个时期对苦难的不同演绎,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反主流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并对反主流文化的功能和成因作了评析,认为反主流文化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物质文明极度发达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而产生的社会运动,对20世纪美国文化起到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相当多的"寻根小说"中,寻找文学表现的基本命题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交织融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白鹿原》也是"寻根小说"的代表作,但对于这部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对于汉民族历史、文化及生命归宿的探源。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产生对当时社会的文学、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存在主义提出的“世界是荒诞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哲学命题影响深远.余华的《兄弟》中有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他是在用存在主义的笔调抒写着时代的悲歌.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与两个时代的众生万象,兄与弟两人承受着时代变迁的悲欢离合,诠释了孤独的感伤与命运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一直未正。面多视角地对“祠堂”进行过深层文化透视。以各个时期有关“祠堂”的经典文本,清理和剥离出20世纪乡土作家对乡村看取视角的几种基本模式:即20年代以鲁迅为先河的文化批判视角,30年代社会问题剖析小说的社会政治经济视角,40年代到十七年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视角,80年代的多维文化视角。探讨制约着看取“祠堂”视线的诸多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借此获得对20世纪我国乡村认知与言说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