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人们对音乐的不断需求下,电子音乐近年代取得了迅猛发展,由最初单一的实验型模式转变为实验型和应用型相互交替进行的模式.电子音乐技术己成为应用型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传统乐器的使用不再是不变的定律,电子音乐带动传统音乐己成为当代人们对音乐的另一种追求.其中,电子音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功能作用在单一的传统音乐中,逐步上升为塑造音乐3D空间的重要元素.无论是音乐的表达,还是声音的设计,电子音乐作曲在整个音乐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讨论电子音乐技术在应用型音乐创作中的创作理念、配器方法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对台湾著名音乐家钟兴民先生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来探讨电子音乐技术在应用型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代的音乐管弦乐作曲技法的演变,传统作曲中的音响平衡关系与传统乐器演奏法退居次要地位。当代的音色观念与现代音乐中乐器演奏法其共同的追求都是基于对新音色的挖掘。随着电子音乐和电子技术手段的出现,作曲思维观念中出现了对于声音素材的重新,在充满"个性写作"的这个时期,当代音乐作曲家也尝试用更多的方式来获取新的音色。创造新音响化的创作观念在这个时期成为最主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科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实用电子音乐创作中,仿真音色已成为构成音乐作品的重要素材之一。仿真音色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运用在交响音乐中,而且在流行音乐和许多电影音乐中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给音乐的制作带来极大的便利,降低了制作的成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以音乐编程进行电子音乐创作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电子音乐研究和创作中的重要形式。讨论了中国电子音乐家在音乐编程教育和创作方面的历程与进展,以四川音乐学院的“编码之夜”系列活动为分析对象,探讨电子音乐创作和作曲家培养过程中,如何将新技术与本土文化精华相结合,找寻新的电子音乐创作形式,探索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对音乐艺术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小夫以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声乐、器乐为依托,利用自己丰富的电子音乐技术手段,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中国民族气息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其中《诺日朗》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仔细分析作品《诺日朗》的音乐发展过程以及作品中主要的三种素材类型,来探讨电子音乐作品中核心素材的演变方式,并以此论证张小夫注重"技术性"与"可听性"、"民族性"三者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学习中对电子音乐的认识与了解,着重以混合类电子音乐为基础展开研究。"混合类"电子音乐是完全不同于"纯"电子音乐的一种电子音乐形态。其产生的最初目的是作曲家为了丰富釆样内容,不拘泥于某一类音色范畴,进而在理念与技术层面突破了"具体音乐"与"电子合成音乐"间的界限,将环境声音、人声或声学器乐等未经电子化处理的声音素材直接用于电子音乐作品中,形成异质声音元素并存的新状态。此篇论文是以volkmar klien创作的一首小提琴与电子音乐结合的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variations in air pressure》为例,浅析混合类电子音乐中的创作技法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电子音乐技术不断的被运用到实际音乐创作中,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了原有的音乐类型和表演形式.尤其是电子音乐技术在与声学乐器结合、扩展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电子音乐可以在音域、音色、声场等方面对声学乐器进行扩展,弥补传统声学乐器的不足.从而使声学乐器原本单一的表演形式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江西赣南采茶戏作为传统的艺术文化,面临着将被人们忽视的生存困境。基于这一现状,结合对于赣南采茶戏基本信息的了解以及当代钢琴音乐的发展热潮,尝试提出将传统的赣南采茶戏与钢琴音乐相融合,一方面对于民间的传统民族音乐元素进行了创新,运用钢琴来演奏出打击乐器、吹管乐器的音色,与独特的演奏技法及曲调相融合,丰富了采茶戏音乐的表现特色,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当代采茶戏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创作具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进一步促进中国钢琴民族化传统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电子音乐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在社会分工的历史进程中,电子音乐创作的过程渐渐表现出独有的生产特性。本文把观察对象投向社会音乐生产四个环节中的三个,即从创作生产、唱奏生产、传播生产的角度来解析电子音乐。  相似文献   

10.
电子音乐是19世纪以来人类音乐领域的最重要创新.本文简述了电子音乐在技术和观念上的发展历史,并从技术、创作、文化、产业和教育五个方面总结和评价了电子音乐对传统音乐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现有的中国钢琴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模拟中国民族乐曲的意境、奏法、音色、节奏四类模拟手法及其在中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构建中的具体运用,为进一步探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电子管风琴起源于教堂管风琴,它延续了教堂管风琴的演奏方式,并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电子乐器。电子管风琴专业在中国的教育与发展,已经逐渐转变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与世界接轨的一项重要的学科项目。本文从电子管风琴的起源、丰富多样的音色种类、特殊的演奏方式、多变的演奏效果和演奏作品的领域等方面,阐述这一新兴乐器特有的演奏形式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3.
以改革开放以来大陆、香港、台湾通俗音乐的发展为脉络,对中国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音乐剧等)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编曲和配器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核心音调"是指一个在听觉上具有可识别性的短小旋律片段,在乐曲中以原型、加花、节奏的扩张收缩等形式贯穿于全曲。在民族乐曲中,"核心音调"是旋律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法。文章以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除夜小唱》和《苦闷之讴》为研究对象,就其中核心音调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变音器是手风琴的装置之一,变音器的转换在手风琴演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变音器的转换可以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控制音量、扩大音域、增强音乐色彩。演奏中根据乐曲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通过变音器变换达到完美的音响效果。本文通过手风琴独奏《随想曲》变音器的运用,阐述变音器在该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谈中国钢琴作品"润腔"的艺术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作为源自西方的键盘乐器,发音清晰而绝对,不能在演奏期间升降或滑动,与中国传统音乐中普遍的音调游移及滑音装饰性大相径庭。中国钢琴创作源于中国音乐传统,技法的艺术表现也要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演奏中除运用西方钢琴技法外,还要掌握和运用表现中国钢琴音乐的特殊技法,运用好节奏润腔和音色润腔,使钢琴这一西方乐器,更好地表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  相似文献   

17.
胡亮  王东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73-175
无论是在昆曲还是民族器乐曲的演奏当中,竹笛都是不可缺少的乐器。昆曲竹笛作为一门高深的伴奏表演艺术,它的演奏风格、演奏技法、韵味与民乐竹笛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两者演奏特点的异与同可从气息、运指、音色、演奏方法、表现内涵等几个角度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由于受西方音乐、流行音乐的冲击使民族器乐的发展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是由于民族器乐的社会功能、演奏目的发生了变化。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有助于我们对当代民族器乐的现状和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古钢琴从14世纪诞生以来,在巴洛克时期成为键盘乐器的主导。古钢琴在触感、音色、音响等各方面的发展,为键盘音乐的繁荣与音乐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巴赫、斯卡拉蒂等音乐大师为此乐器创作了大量作品,古钢琴的演进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家的演奏,也为现代钢琴的诞生和演奏技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这一时期古钢琴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探究,为我们今天对巴洛克的键盘作品的学习、演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