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天,幼儿园的园长室来了一对家长,他们前来投诉儿子班级的教师,说教师没爱心,对自己的孩子的不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发生过擦伤事故;平时与自己的交流时间不够等. 而另一边教师却委屈地诉说着被该家长训斥的事实.孩子各方面能力太差,而家长却自我感觉良好,对教师一点不信任.  相似文献   

2.
只要有了爱,世界就不会孤独.爱对于教师尤为重要.因为,爱是开启教师工作大门的一把钥匙;爱是教师成功的一块基石;爱是教师迷惘时的一个指挥棒.   今年我接任了初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我知道,让学生接受一个新老师无异于让孩子接受一个新妈妈.其次,他们会从各个方面来排斥我,一切都认为前任老师做得对.他们常说:“以前怎样怎样.“为此,我就没有提自己的教学要求,一切仍按前任老师的做,唯一的改变是作业量减少一半;而且也不批评他们,尽量按他们的意愿教学.可一个月过去了,我感觉学生并没有因我留的作业量减少、不批评他们而高兴.相反,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远.我很窘迫,心里是无限的委屈与无尽的苦恼.……  相似文献   

3.
我刚当校长时.接的是一个正在转型的学校,人心涣散、怨声一片。平时,我经常看到教室门口有被教师一怒之下赶出来的学生。耳旁不时听到教师的抱怨声,发泄对学生、对工作的不满。在期末对教师进行的年度考核中.几个常抱怨学生的教师被学生评分偏低,他们更感到委屈,心理极不平衡,纷纷找教导处、校领导述说。  相似文献   

4.
成功,就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或被社会认可的成绩.而作为深山里的普通山村教师,一辈子默默无闻地从教,安安心心地教书,干到老也只是一位老教师,能谈得上成功吗?然而,我却时时被他们的平凡、坚韧、淳朴无华所感动,我把他们当做成功人物来尊敬,甚至崇拜.想起他们,我的心灵便可以得到净化,一切名利追逐可以不屑一顾,辛苦委屈也不在话下.  相似文献   

5.
成功,就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或被社会认可的成绩.而作为深山里的普通山村教师,一辈子默默无闻地从教,安安心心地教书,干到老也只是一位老教师,能谈得上成功吗?然而,我却时时被他们的平凡、坚韧、淳朴无华所感动,我把他们当做成功人物来尊敬,甚至崇拜.想起他们,我的心灵便可以得到净化,一切名利追逐可以不屑一顾,辛苦委屈也不在话下.……  相似文献   

6.
为师之悟     
周四文 《中国德育》2013,(14):72-73
我们教师今天所面对的学生,有着不确定的未来。面对他们,我们苦累地付出,有时却难有真情的回报,于是,衣带渐宽的我,在内心里常常感到又累又乏又委屈。经过深入地学习反思,我逐渐意识到,教师所持有的不同观念和视角,决定着自己的心情,也决定着自己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7.
"我该怎么办?为什么我怎么做都管不好班级?!""学生为什么就不听我的?"这是刚刚做班主任的老师常常向我抱怨的.他们往往放弃个人时间,精心地策划班级活动,千方百计寻找班级管理的方法,但班级纪律、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换来的是学生一脸的无奈,这让他们感到很委屈,有人甚至因此而失去了工作的信心.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我的书是为教师写的,我力图反映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成为我思考、探索和写作的推动力。为教师写作,和他们一道分享我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就成为我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一个读书人的旨趣与追求。——肖川  相似文献   

9.
关爱     
作为教师,我最常接触到的是孩子那天真烂漫、纯真无瑕的眼睛。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可孩子也不总是可爱的,也有很多令人头痛的时候。我们班有59名学生,光是独生子女就有48人,不少独生子女整天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捧在手心,什么活儿也不干,要什么有什么,可谓有求必应。从小就生活在溺爱中的孩  相似文献   

10.
早晨在教学楼巡视,见某班主任正与一学生僵持着,看得出,教师是一肚子火,而学生则是倔着头,将沉默进行到底。我一问,那学生硬邦邦地迸出一句:"我不上了!"我追问为什么,他似乎很委屈地说是"老师逼的"。经了解,原来是班主任昨天让他写一个二三百字的保证,今天早读时交到班主任手中的却只有短短的一两行字,说是写不出来,于是班主任就说不写就别上课。我不知道这个学生是真写不来还是找借口,只是他的那个"逼"字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1.
张金保 《今日教育》2006,(7S):56-57
说起课程改革.马上就有教师会说:“不是我不想改,你改了,考试考不好,学校、家长马上就会来责怪你了,我敢改吗?”一副委屈的样子,有的甚至举出一些“改革失败”的实例:你看,某某教师上课不讲,让学生自己学的,结果怎么样。考得一塌糊涂。总之,似乎进行教学改革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确有少数教师。课改意识还是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情绪饱满,可不知为什么考试成绩却不如人意,这难道是课改带来的不良后果吗?  相似文献   

12.
不赞成学生课前预习的老师,说到底就是害怕教学不能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进行。他们期望学生都是“零认知”,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然后引导学生钻入一个又一个预设好的“精彩圈套”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呈现热烈的教学场景。对于这种现象,作者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难道不预习,学生就对新知识什么都不知道了吗?我曾听过“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请学生随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教师就能马上判断能不能被3整除。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学生不屑一顾地说:“我也能这样。”但是这个学生的手举了又举,教师却视而不见。课堂…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苦口婆心教育,结果却不甚理想,于是得出"现在的孩子真难教"的结论;学生遇到困难,老师无微不至嘘寒问暖,学生不仅不感激反而疏离老师,于是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假如说是教师的教育有问题,教师会非常委屈,难道学生犯了错误我能置之不理吗?难道学生遇到困难我不该关心吗?难道我为学生负责任错了吗?  相似文献   

14.
3个月前,我应聘到一家新建成的化工公司工作,因为专业不对口,我被安排到后勤保障部.当时,我真有点"龙游浅滩"之感--毕竟我拥有自考大专学历,而所谓的后勤保障,说到底就是打杂.几天以后,我才发现,和我一起到后勤保障部的马平、张军和刘大伟,个个都怀揣着全日制本科文凭,但工作态度却非常认真和务实--整天和水管、暖气、供电、绿化、食堂等杂七杂八的事打交道,他们一点都不嫌烦;薪水比那些学化工专业的大学生还低,他们一点也不恼.我再也不感到委屈了.……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讲台上教师费尽心思去讲,讲台下学生却沉闷不语,甚至恹恹欲睡.学生的困惑是:不知该学什么、怎么学,考试跟着感觉走,分数完全凭运气.怎样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疲软"状态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里.当下各类教辅资料可谓铺天盖地,什么"教材全解""课文诠释"等,这些教辅资料对课文的涵盖可谓全面,此时的语文教师如果还按老套路走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因此,根据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我设计了教学"三步法".  相似文献   

16.
我对儿童的爱护是不够的,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我的认识。学生在学校里有了病痛或委屈,往往为我所不知。即使发现了,只是形式主义的过问一下,并不是时刻关怀他们。我觉得学生不主动地向老师反映自己的苦痛或委屈,这正说明了他失去了老师的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句口号在教育界已经喊了多年,对教师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了。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自己觉得已经够尊重学生了,在课堂上也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了,可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在课外滔滔不绝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着教师讲话时却唯唯诺诺,甚至噤若寒蝉;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多提问,但是,一旦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要求不符合时,就会被一带而过,甚至被打断。其实,只要留心观察一下我们的课堂就不难发现,教学真正的掌控权还是在教师手中,学生只是充当了教师的配角。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教师本是书本的受益者。我们今天所从事的这份职业得益于学生时代的苦读书本,如果当年不读书或读书不好,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教师,可谓“学而优则师”。可当了教师以后,很多人却从此不愿看书,不爱读书,远离了这些曾使自己获益的书本。他们几乎忘了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完全归功于自己  相似文献   

19.
教师有了委屈该怎样化解?笔者非常相信一句话,一个人工作的幸福程度,与他周围的环境是否融洽有很大关系。教师是理想化的人教师委屈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在学校里,教师的得到与付出差距很大。有些教师确实非常勤奋努力,却未得到中层或者校长的认可,他们有可能在职称评定、先进评比时不占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个班主任,每天面对着五十张鲜活的脸孔,我的感触非常深刻.由于个体差异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有的学生成为老师、家长心目中的"优生",有的学生却成为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差生".在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地感到大多数人们所谓的优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勤奋、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他们因为成绩优异往往被"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他们身上存在着诸多不健全的心理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