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读图"与"浅阅读" "读图",即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编排形象化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使人不再陷入抽象的文字解读中.在视觉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字传播优势衰落,图像开始唱主角,"读图时代"已然来临.  相似文献   

2.
"厚报时代",读者很难再细细地阅读每一份报纸.报业的残酷竞争,使"视觉增效"成了报社老总应对"读图时代"的制胜"法宝".这是因为,直观的图片,是信息最有效的传递手段.  相似文献   

3.
报纸头版封面化现象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报纸越来越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读图"时代到来,报纸头版不仅封面化,部分报纸还出现了"双封面".作为报纸"脸面"的头版,出现"双封面",不仅仅是抓眼球、加大导读信息量的需求,更是抢占舆论高地、凸显媒体价值的表现.本文对<齐鲁晚报>和<南方都市报>一周(2011年5月23日~5月27日)的双封面进行比较分析,力图揭示"双封面"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快节奏的时代呼唤"视图文化"的到来."图"极大地扩张了人类的视觉世界,越来越成为我们感受最多的文化对象;"读图"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忙碌的当代人快速获取信息及"快餐式"文化消费的需求.不管你喜欢与否,"读图时代"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  相似文献   

5.
"出版"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因此对作为出版之重要环节的"编辑",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常人们是这样来解释编辑概念的,即"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做准备的工作".这个释义的关键在于"选择"二字.它意味着在图书出版中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工作者,被赋予了"选择权".  相似文献   

6.
“读图时代“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视觉化”是报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报纸竞争面临网络媒体冲击的今天,为抓住受众的目光,图片的地位更加突出,大照片、多组照铺天盖地,各类图表也跃上版面,视觉新闻风头正健——社会生活的巨变使报纸和图书、杂志等其他印刷媒介纷纷进入“读图时代”,呈现出泛视觉化的倾向。 一、读图时代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 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说“当代文化正在变  相似文献   

7.
解读"读图时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为推广其策划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第一个提出了"读图时代"的概念.令策划人自己都未想到的是,这一次并不成功的商业运作却促成了一次成功的"概念推广".直至今天,"读图时代"一词还是广为流传与使用的"强势语词".如果你用GOOGLE引擎上网搜索,将会有300余条有关"读图时代"的网页.流行的缘由,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扩展,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提出挑战,大众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体已经从"语言文字"转向"视像".这种视觉化趋势,在相当程度上表明:大众用以表征、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感性图像化的特征,视觉经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化媒体盛行的"后真相时代",信息生成与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内容"不再是信息体系的唯一支柱,"关系"甚至超越了内容,成为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信息以"关系"为纽带而传输,要素围绕着"关系"而布局,"关系至上"的理念或将超越和取代传统的"内容为王".于是,注重关系,发现关系、经营关系,通过关系之桥梁寻求和强化同用户、市场的普遍连接,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组织尤其是媒介机构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于水 《新闻与写作》2003,(10):26-27
影视、互联网及杂志等无情地颠覆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人们的眼睛被娇惯得越来越“懒”了,读图(含图像)正在成为忙碌的都市人主流阅读方式。干巴的长篇文字再难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快餐文化的兴起,阅读正在进入视觉先行的时代。对于平面媒体的设计者而言,用什么样的版式风格才能吸引眼球,满足视觉先行的阅读诉求,是一个新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版式设  相似文献   

11.
刘波 《编辑学刊》2005,(1):34-36
我们的时代已进入了读图时代.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型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本文试就读图时代的受众心理和阅读取向发表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2.
能向群 《出版经济》2005,(10):32-35
当代传播文化,正在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这便是"视觉文化",或称"图像文化".视觉活动已成为主导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视觉形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致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纯文字的阅读已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读文"已逐渐转变为"读图"甚至是"读屏",视觉图像阅读的比重越来越大。图书情报机构建立视觉图像数据库已成为现实需求。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探讨艺术图像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处于强势数字媒体包围中的现代社会受众,已经习惯于丰富、逼真的视觉语言表达。同时,如今极度膨胀的信息量使大部分读者的接受量严重"超载",他们对事物的关注耐心日益降低。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整个报纸行业都清楚地意识到:报纸要吸引读者的"眼球",在读者短暂的视线停留中把最重要的信息传达给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版面的视觉效应。新的一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平顶山晚报》也改头换面,改成了全彩的报纸。各个版面力图通过对视觉元素的巧妙运用,呈现出整体清新、简约大方的视觉魅  相似文献   

15.
姜晨 《编辑之友》2010,(11):41-43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传媒业渐渐步入了视觉文化相对发达的"眼球"时代.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好的图片能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犹如磁石一样吸引着读者一睹为快.因此,传媒业对图片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新闻报道的可视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图片至上的年代里,图片编辑都希望新闻报道尽可能辅助以图片.然而,过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新闻报道"图文不一"的现象也频频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6.
江岱 《中国编辑》2007,(5):54-57
遭遇“读图时代”的出版界,正越来越重视图书的装帧设计。视觉研究发现,在观察人的时候,逾70%的目光集中存入的头部,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头部的眼睛周围。对于一本书而言,集中在封面及版式上的目光只会何过之。现代建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形式追随功能”。对于图书而言,封面及版式设计也应该发轫于图书的内容。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电视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媒介",中国也步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于是,影视文化和社会文化具有了事实上的同构性:影视文化参与绘制"文化地形图",社会文化也以影视为舞台展现其"绮丽诡异".具体而言,新时期影视文化呈现出了哪些变化?戴什么眼镜才能望穿这些迷障?当前的影视批评缺少了什么?以上便是陈旭光在《影像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图书封面体现了设计者对图书内容精神的深度把握,也是设计者自身思想世界的自然呈现.在数字化技术主导的“读图时代”,图书封面审美迫切需要一场范式变革,图像学为这种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范式.图像学视域下的图书封面审美,通过“历史的重构”和“方案的重建”两条路径,重新构建起图书封面设计的图式网络,力图回到作品本身而实现对图书封面的整体解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业的发展,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要求也日趋时尚,快捷,越来越喜欢读既赏心悦目又真实直观的图片新闻.为此,许多媒体不惜拿出黄金版面刊发大幅图片力作.有媒体形象地称:现在已进入"读图时代".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在"读图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尽展主角风采呢?这当然离不开图片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20.
范长敏 《新闻记者》2001,(12):75-76
"读图时代"的概念最初可能是新闻界或出版界提出的,时间大约是上个世纪末期.对"读图时代"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电视普及的拉动";有人说是"互联网崛起的冲击";有人说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晶";也有人说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需要".笔者以为,上述各种"说法"的"综合",恐怕才是孕育"读图时代"的"催生剂".我国报纸(可能是部分报纸)开始进入"读图时代",除了以上"催生剂"以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的深刻变革带来的办报思路的重大转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