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缺乏激发学生思考与运用鲜活语言的两大问题。基于诗歌是"理性和丰富情感的再现"和"展现生命状态的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通过在教学中适度渗透诗歌理念、专题讲座、诗歌创作会等,以提高学生思维与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2.
被动的写作者:昌耀诗歌创作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理论揭示了诗歌产生的规律:即诗歌创作来自于情感的驱使,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生存困境的体悟.情感的郁结是诗歌产生的动因.昌耀的诗歌理论形成与诗人时生命的理解与苦难经历密切相关.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是其诗歌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华兹华斯诗学从维护人类天性高度来看待诗歌的作用,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思考诗歌创作情感、想象等一些非理性因素,以一种高度的审美主体意识去关注诗歌的情感表现,想象的飞腾等本质问题,抬高了诗人主体地位,因此华兹华斯的诗学思想应该在19世纪西方诗歌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西诗歌的情感体验结构模式葛桂录情感体验是诗歌所要传达的根本对象。情感的独特功能在于,它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是诗作意蕴构成的内在生命;是诗歌创作与接受的媒介物.最集中体现着诗人的精神个性特征。作为诗歌作品的内在本质结构,情感结构与诗歌的表现对象及其诗...  相似文献   

5.
张说是北宗禅的修习者,也是将北宗禅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的实践者和提倡者,表现在文学上,即是对诗歌内容的"禅理"和诗歌情感的力度与蕴藉特点都有着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冯沛亮 《新课程研究》2007,(4):68-68,65
诗歌的想象是诗歌生命的源泉,不只是诗歌创作时需要它,在进行诗歌欣赏时更是需要它。也就是说,诗歌离开了想象就等于生命的枯竭。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标对中学语文的诗歌写作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在创意写作理念指导下,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拼接、仿写诗歌,不走寻常路,敲开诗歌写作之门,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一、尝试拼接:在诗歌拼接中学习创作创意写作理论认为,诗歌是表现个人思想与情感的语言艺术,诗歌创作要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目标,让学生体验激发灵感的快乐。例如,笔者在九年级第一单元作文训练——《尝试创作诗歌》教学中,设计了一堂以鞋子为主题的“剪贴创意”诗歌写作课,这堂课让学生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义海的诗歌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新诗潮的影响,他的诗歌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内心多样化的情绪。同时,在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之下,陈义海的诗歌语言多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通过隐喻手法的使用,以陌生化的语言组合抒发诗人内心对于情感之美与生命灵性的追寻,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诗性。  相似文献   

9.
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师,要适时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探索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路径,即:以"读"为导,在诗歌情调中感受韵律美;以"品"为法,在诗歌诗眼中感受情感美;以"思"为镜,在诗歌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相似文献   

10.
想象是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古典诗人特别是唐朝诗人们运用想象使诗意飞翔,手法已至臻完备。本文正是以此为视点,揭示了唐朝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用想象位置的设置来实现诗歌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学鉴赏中的想象是个至今仍未完全搞清的老问题。这里仅就古代诗歌鉴赏中的想象谈几点认识。 一、诗歌鉴赏想象与诗歌创作想象的区别 想象,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人们在头脑中已有表象(表象,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创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在永州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境有关."逐客"闲人"和"贬黜"作为他在永州时期的缺失性情感体验,形成了其永州诗歌创作独特的心境.贬永前期,其诗歌主要充满了愤激和怨慨;贬永后期,心境较前期显得平和而诗歌更为丰富多彩.这种心境的变化,也就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家。在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中,他非常重视时间的艺术功能,将时间作为升华诗歌情感的艺术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惠燕 《辅导员》2013,(24):42-42
<正>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在初中经典诗歌教学中,教师的巧"留白",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带动思维的转动,强化和延长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的画面美,大胆想象诗中所呈现的意象,实现学生、文本、诗人三者间的对话,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情感,更能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语文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  相似文献   

15.
角度一:赏析内容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也是对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考查角  相似文献   

16.
杨莹 《成才之路》2012,(7):16-16
正诗歌,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情感丰富等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三方面要求也正与诗歌的三大特点相对应。教学中,如何针对特点采取相应策略,使儿童诗的教学达到目标中提出的要  相似文献   

17.
在“新月派”诗人中,林徽因诗歌的情感历程是较曲折、复杂的,其情感历程的变化较典型地表现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本文拟对这种情感历程作一剖析,并从中总结诗歌创作中诗人情感的定位与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来看,中国的诗歌从诞生的时候开始就带有很强的社会机能,中国的诗人往往会利用诗歌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等。在中国诗人的诗歌创作过程中,诗歌并不是单纯的景色、场景等的描写,很多时候是诗人们用"比兴"等手法借以托物言志的表达。而日本的韵文学则不同,其文学作品着眼于四季,不像中国文学作品那样带有浓烈的政治意义,是以"物本位"为创作指导理念的。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与京派的重要诗人,但她的诗歌却区别于这两派的其他诗人而显现其独特的风格。文章通过对林徽因的诗歌《昼梦》的细读,阐释其诗歌在技巧上的"情绪的联络",思想艺术上的"真"与"美"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她诗歌创作理念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杰出代表诗人之一,他提出的诗歌理论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想象是雪莱诗歌理论的核心,历来为评论家关注。然综观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对雪莱诗论想象的研究,或者只是对其进行单纯地理论解读,全面却难免晦涩;或者结合实例指涉阐释其某一方面,具体却不够系统。本文结合雪莱的具体诗歌,试从想象与诗歌相辅相成的关系、想象丰富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以及想象赋予灵感创造力量三方面进行阐释说明,由此得出结论:雪莱之所以推崇想象,既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需要,以驱散古典主义后期的消极影响,也希望借此激发英国人民对自由与民主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