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协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师生互动”,指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张明军 《考试周刊》2014,(81):173-173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引下,教育教学不再是单纯地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还要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渗透和贯穿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教师的表扬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广泛的交流活动,使学生与外界信息接触,在碰撞、排斥、融化、吸收、沟通中不断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一、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和教师进行正常交流活动的前提是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融洽、和谐、互动、共同成长的氛围。这样的师生交流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平等的、精神上的沟通、碰撞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交  相似文献   

4.
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广泛的交流活动,使学生与外界信息接触,在碰撞、排斥、融化、吸收、沟通中不断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一、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和教师进行正常交流活动的前提是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融洽、和谐、互动、共同成长的氛围。这样的师生交流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平等的、精神上的沟通、碰撞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交流要创设适当的情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  相似文献   

5.
李梅 《教师》2014,(36):109-110
正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其实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动静结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传授知识技能的互动,有交流情感态度的互动,有直接的互动也有间接的互动。互动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课堂,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互动的场所,是浓缩的小社会。在这个场所中,师生不仅在交流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交流情感信息,这两种信息的交流融在同一过程中,紧紧凝聚着师生双方的心脉。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感到,情感信息交流的质量制约和影响着知识信息交流的水平。因此,我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充满快乐、友爱、和谐的氛围中开启心灵之窗。  相似文献   

7.
正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1、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碰撞思维、交流情感、增长知识.课堂上最主要的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可以获取许多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课堂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回答,师生之间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展开对话,都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基本功.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从分析我国教学中师生交往现状和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现代教育背景下师生交往的特点,探索构建和谐师生交往的对策,以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形成"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学生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反馈获得学习信息和教师的指导,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师生互动与合作是保证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课标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并在交流中生成新知识,  相似文献   

13.
体态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非有声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情感信息的一种语言。课堂教学是以师生之间传递知识信息、情感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通过言语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通过非言语行为影响学生,教师的体态语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习主体在认知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情感作为一项非智力因素,它是推进课堂互动和主体知识体系的自觉建构与和谐发展的长效动力。教学中既要认真分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及其对课堂教学产生的互动效应,又要理性对待情感互动中的制约因素,积极探究师生情感互动的有效策略。在逐渐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育人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学生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反馈获得学习信息和教师的指导,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师生互动与合作是保证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蔡晓丽 《小学生》2013,(4):73-73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论师生互动的物理课堂教学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无效的。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形成“学习共同体”。在物理教学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建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平等、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感受交流、沟通所带来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应试教学理念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最基本的本职工作,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拥有者,只要将知识素养传授给学生就行,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分离”、“各自为政”的教与学活动脱节、教学背离现象的发生,其效果事倍功半.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双边交流、沟通讨论的互动活动.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和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交往,双边积极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新课改实施的惠及者和受益者.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双边互动活动的深入开展,能够将教师在课堂之中的主导特性和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特性进行有效的展现.根据以上认识,本人结合三角函数教学活动,对师生互动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师生互动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着眼点在于借助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自然交融,从而促进学生在情感体验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以此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体育教学活动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作用的过程中展开的。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体育教学中的交往与互动是师生间利用一定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将体育教学内容、师生双方的情感、意见等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互动式教学理念是一种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