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禄隐     
圣贤之青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同欲为此不同哉?盖时不同,则寿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世之士不知道之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  相似文献   

2.
禄隐     
圣贤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固欲为此不同哉? 盖时不同,则言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  相似文献   

3.
士为四民之首,而太学者,教化所先,四方于是观型焉。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师儒,举古人之成法规条,亦既详备矣。独是科名声利之习,深入人心,积重难返。士子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不知国家以经义取士,使多士由圣贤之言,体圣贤之心,正欲使之为圣贤之徒,而岂沾沾焉文艺之末哉!朱子同安县谕学者云:“学以为己。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他也。使古人之学,止于如此,则凡可以得志于科举斯已尔;所以孜孜焉爱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4.
1、柳宗元对助字的分类唐代文人柳宗元首次提出了“助字”这个术语,并把助字划为二大类.他在《复杜温夫书》中云:“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助字”这个词类是西洋语法所没有的.但在汉语语法史上却是第一个被确立起来的词  相似文献   

5.
〔原文〕崔武子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2之。庄公通焉。崔子弑3之。晏子4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5,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相似文献   

6.
超然台记     
原文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  相似文献   

7.
[原文] 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皆好学.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①,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②者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慄焉惛焉③,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  相似文献   

8.
《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一、作助词,可译为“的”。例如: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  相似文献   

9.
[原文] 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②而观之者竟日.始舍③之,洋洋④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⑤焉,吾之感于中也.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⑥,数罟⑦不得入洿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⑧,市不得鬻⑨,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阅读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欧阳修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艰而后通.  相似文献   

11.
韩翁说试     
予夜梦韩翁,得其金石之言。翁曰:学者必试。试者,师以求贤,而振于世,弟子以求进,而基于业者也。试之有二,一曰广试,二曰狭试,而狭试居于广试之中。广试者,社会之检验也;狭试者,考场之明鉴也。究洞狭试之奥,若不当,则师难以得其贤,弟子亦难以图其进,且哀怨者众;若当,则师得奇才,弟子展胸怀,且心悦诚服焉。是故试之法,才之路,吾喜独得之。  相似文献   

12.
古典咖啡     
一、阅读〔宋〕苏轼的《超然台记》,完成1-5题。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輔糟啜镵,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相似文献   

13.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14.
所谓“许行章”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的一章,该章的头一句是“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故如此简称。这章记孟子和许行的崇拜者陈相,围绕许行对滕文公的批评而进行的一场辩论。孟子曾经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章句下》这场辩论便是一例。滕文公实行“仁政”,引得楚国的农家许行“自楚自滕”,楚国已死儒者陈良原先的门徒陈相和其弟陈辛,“自宋之滕”。这两派人都主张自食其力,并且身体力行,因而合流:“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他们开始都仰慕滕文公,后来又有些不满,许行说:“滕君则诚  相似文献   

15.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①《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②“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③王君盛恐其不章④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⑤,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⑥之如此,况仁人庄士⑦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相似文献   

16.
坚持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里,孔子未曾明示经师、人师和友师的特性,只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话。若将“善”视为真知选择的标准,那么,我师就是一位经师;若将“善”视作人生行为的准则,那么,我师就成为人师;若将“善”作为交友的条件,那么,我师就是一位友师了。在现  相似文献   

18.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下面两则关于读书的短文,完成练习。论梁元帝读书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  相似文献   

20.
陈应好 《学语文》2004,(4):35-35
蹇叔哭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奉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